高等教育

解讀香港身份認同的迷惘
作者:彭智華2021-11-24
回歸後,香港理應完全投入祖國的懷抱;但對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某些人,可能在體會到西方制度的某些好處及中西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勢,迄今仍未能習慣或抗拒中國現有的文化及制度。
別人不做的,大學做!
作者:郭位2021-11-23
香港有人才,就看重不重視他們。香港有資源,就看有沒有用對地方。香港可以創新,就看有沒有心。別人不做的,大學做!
「情繫理大・共創非凡」 理大85周年校慶即將啟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9
明年2022年理大將迎來主題為「情繫理大・共創非凡」的85周年校慶。理大開展如全港首創之「本科生科研計劃」及培育科技初創企業等多項計劃及系列活動。
港大、中大多位學者獲選全球「2021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2021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7
今年共有來自70多個國家的6602名學者獲「2021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其中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有31位及10位學者上榜。
九龍倉7年派逾4000萬 助630名基層學生升大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6
九龍倉自2011年起推出「學校起動」計劃,11月13日頒授2021/22年度獎學金,共有69位獎學金得主。計劃至今累計已向636名學生頒發逾港幣4000萬元的獎學金。
劉遵義教授:大灣區各地迥異 互補雙贏機會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3
中大前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在中大大灣區論壇上回顧中大(深圳)的成立過程,認為中大可以為大灣區增加學位供應,達到研究同質化,促進大灣區繼續發展和經濟一體化。
黃錦輝教授:香港如何培養足夠創科人才?大學須與中學加強合作發掘有潛質學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2
香港致力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大學須與中學加強合作,發掘有潛質學生加入創科大軍。一起聽聽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學與教博覽聚焦疫後教育創新
作者:屈家妍2021-11-12
第11屆學與教博覽將於2021年12月8日至10日舉行,將提供超過270場活動及360個展位,並首次以實體展覽展出疫下創新教育科技,預示全球教育新趨勢。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張炳良教授對談:自資院校須樹立獨特品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2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炳良教授,就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等多個範疇進行精彩對談。自資院校與公立大學各具特色,自資院校除了在香港扮演一個獨特角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升學如何選擇?
作者:邱國光2021-11-12
大灣區發展方興未艾,不少港人也希望盡早趕上這趟高速列車;但在人生事業拼搏之餘,子女教育不容忽視!多點理解,早點籌謀,日後就會減少後悔抉擇的機會!
城大校長郭位教授宣布2023年約滿後不再續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1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決定2023年約滿後不再續任,他是目前香港高等院校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大學校長,他認為是適當時機讓大學開始物色合適的繼任人選。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張炳良教授對談:自資院校須樹立獨特品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1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早前邀請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教授,親臨東華學院位於何文田衞理道的校園進行對談。兩人詳談有關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所需要的改革,以及香港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
中大學者首獲殊榮 劉琳膺美國地球物理聯盟2021 John Wahr Early Career Award
作者:編輯精選2021-11-10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琳獲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頒發2021年度「John Wahr Early Career Award」,是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學者。
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將於2022年10月約滿卸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9
2018年9月出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一職的史維教授,已向大學校董會正式請辭,預計於2022年10月約滿卸任。
本地大學如何驅動大灣區的創新發展
作者:段崇智2021-11-08
香港不但具備完善的世界級大學網絡,且在生物科技上擁有充足資金及人才供應,香港在此重要領域上享有的獨特優勢,是大灣區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
廣東省高等教育改革,對港澳有何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1-11-08
《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旨在提高高等教育競爭力、提升國際地位、省內人才素質、加強知識基礎和科研產出、建設部分省內高校成為一流大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港澳兩地的研究優勢,實現長遠雙贏。
中大研發出「能屈能伸」智能彈性材料
作者:編輯精選2021-11-04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徐磊教授團隊早前聯同中國內地科學家,成功在實驗室製造出可自由調節彈性的新型智能彈性材料,有望日後廣泛應用於工業、建築及防震材料。
學生研洗黑錢檢測模型 中大金融科技會議展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3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11月2日舉辦「金融科技會議2021」,會上設有多個創新項目示範,包括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學者和學生共同設計的自動檢測洗黑錢活動模型。
民智下跌責任誰屬?
作者:黃冬柏2021-11-01
本港大專教育從上世紀90年代後飛躍發展,提升了市民的就業技能(也就是競爭力),但與提升智慧無必然關係。民智現在已跌到危險邊緣,過去兩年的社會現象就是個無情的警報。
邵逸夫獎於科學館辦展 得主冀以科技助抗疫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31
香港科學館10月29日起舉行「2021邵逸夫獎展覽」,介紹今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及其傑出貢獻,深入淺出地闡述相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展期至明年1月5日,公眾可免費入場參觀。
中大舉辦大灣區發展論壇  林鄭月娥:發展建立完整創科生態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29
香港中文大學宣布慶祝在大灣區發展15周年,舉辦論壇暨發展成果研討會,展示多項中大及中大成員在大灣區十多年來的創科及發展成果。
車淑梅獲演藝學院榮譽院士:感謝胞姐教導標準廣東話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24
資深傳媒人車淑梅多年來熱心服務社會,全情投入義務工作,多個團體為表彰她的貢獻,先後向她頒贈獎項,繼2018年獲嶺南大學頒授榮譽院士後,今年再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發榮譽院士。
《施政報告》:雖然遲起步,但走對了路
作者:馮文正2021-10-20
細看立法會的研究報告,本港推行STEM教育,浮現的問題很多。人才培訓不足,科技產業及產出收益,最後都是空談,令港人再一次失望。
跟着占士邦睇世界形勢
作者:黃冬柏2021-10-18
雖然占士邦生性風流的行為兒童不宜,但當年入場睇戲,往往有機會從故事劇情中惡補當時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
美育課程應大力推動 嶺南文化應創新弘揚
作者:關品方2021-10-13
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負責文化、教育和輿論界的領導能夠跳出巢臼,以廣闊的視野,深刻的思維,引導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不要忘記美育修養和嶺南文化的重要。
中大學者何旭華教授榮獲美國數學學會Chevalley Prize in Lie Theory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12
何旭華教授在算術幾何、代數群及表示理論的研究成果,獲美國數學學會頒發2022年度「Chevalley Prize in Lie Theory」,為首位獲此獎項的香港學者。
港大工程學者顏慶雲教授榮膺英國皇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11
香港大學(港大)工程學院顏慶雲教授,因「在被廣泛應用的新型材料的表徵、開發和應用上,有傑出和持續的貢獻」當選英國皇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
中大學生會宣布解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07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周四(10月7日)於Facebook專頁宣布「為同學最大利益著想」故而解散,感謝中大同學及社會各界多年來與學生會同行。
林群聲:面對新挑戰
作者:張灼祥2021-10-06
新官上任三把火,林群聲(Paul)當上香港都會大學校長,他有三大目標,那是他的教育理念:「提供優質教育、畢業生可以搵到好工,還可創業,並成為良好公民。」
立德樹人
作者:鄧兆鴻2021-10-06
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推行者,個人的道德修養更應是眾人的楷模。他們對教學的投入,對學生愛護、尊重,能因應學生的獨特性提供支援,能發掘學生的潛能並加以栽培,應該是教師對教育的初心,應該是教師德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