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高科技與服務業矛盾
作者:莊太量2020-11-19
在急速轉變世界中,有很多人會擔心人類未來20年將被高新科技取代。究竟高新科技能否取代服務業,提供更完善服務給顧客呢?
先保後壓政策循環
作者:胡孟青2020-11-19
每逢年底,內地違約情況真是特別多嗎?無疑,很多企業於年底都需要「籌旗」,應付一系列開支及債務到期要償還。至於今年,問題較大,可能在於經營環境問題,以及太多持份者需要資金。
王于漸:重推租置計劃可為政府帶來4萬億財富
作者:編輯精選2020-11-17
要在短時間內緩解香港的問題,王于漸教授認為可參考新加坡「組屋」模式,全面重推優化版「租置計劃」,將現有公屋單位以極其便宜的價格出售予現有租戶,使業主擁有單位的全部業權。
如天降甘露的抗疫支援金
作者:胡孟青2020-11-17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針對青年服務機構受疫情影響而資源緊絀的困境,繼今年4月推出抗疫支援金後,9月再推出抗疫支援金2.0,提供一筆過10萬元的資助予21間機構,總額達210萬元。
投資專家王兟先生為「明日大嶼」項目提出創新融資方案
作者:編輯精選2020-11-17
資深投資人王兟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香港市民,提倡市場融資方案,推動政府以創新公私營合作模式,設立由全體香港市民合資擁有的公司,在明日大嶼填海造地 2000 公頃建屋。
從山寨到科技開拓者,中國啟發西方
作者:謝祖墀2020-11-17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應試圖將中國拒之門外,而應設法確定與中國合作的內容和保護的內容。各國不應針對具體的公司,而應就潛在的合作領域制定明確的國家規則。
香港是國家經濟內外循環之交接橋
作者:陸觀豪2020-11-17
香港位居華洋商貿要塞,向來是國家經濟內外循環之交接橋。假若轉入國家內循環,變成與內地各都市(如深圳、廣州、上海等)直接競爭,本身「亞洲國際大都會」(Asia’s World City)之優勢何以發揮?
投資經濟復蘇股
作者:關焯照2020-11-13
投資者憧憬環球經濟復蘇,將大量資金投入股市是可以預期的,但今次資金卻出現主力流入舊經濟股,反而新經濟卻被沽售。然而,這種新舊經濟股的換馬潮會否窒礙指數升勢?
達里奧的噩夢
作者:胡孟青2020-11-12
對沖基金教父達里奧(Ray Dalio)近期一直是內地市場大好友;中美博弈,他認為時間站在內地一方,美國選舉有結果之前,達里奧已急不及待呼籲買內地市場,尤其是人民幣。
顛覆創新「跳出框框」 經濟發展新成效
作者:黃錦輝2020-11-11
數碼人民幣必然可以刺激國家本土內銷市場,促進內循環經濟發展。可是實際成效仍觀乎內地創新政策如何配合。
徐家健教授:美國換總統有利中國經濟轉型 中美談判重開減少不確定因素《灼見財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1-10
美國總統選舉雖然未有正式官方公布,民主黨拜登入主白宮將無懸念,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博士認為,民主黨上台美國會從新融入國際社會,會與盟友多溝通重啟對中國政策。
負息債的疑惑
作者:胡孟青2020-11-10
負利息債券理論上,是持有到期幾乎虧本的。避險仍然是債券購買力的最大原動力,諷刺的是,中央銀行的量寬及愈來愈進取的貨幣政策,降低了市場應有的預示風險水平,這會否是跟自己打對台?最後反而減慢債券需求?
中國是地球上的第一大經濟嗎?
作者:張五常2020-11-10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認為,比較各國經濟實力的前提是採取哪一種算法。衡量中國的經濟實力不可以用原有的國民生產總值算法,原因有三。相反,要採用其知心好友,費雪(Irving Fisher)的財富算法。
鄧希煒教授:香港經濟轉型百年難得機遇 重新考慮再工業化發展《灼見財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1-09
中美貿易戰下香港經濟受到一定影響,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認為,香港經濟不能太依賴金融業,應重新考慮發展再工業化。一起聽聽鄧教授分析。
柏傲莊超購57倍之謎
作者:徐家健2020-11-08
柏傲莊超額認購逾57倍,排隊睇樓8小時,並非簡單的地點好兼報復式消費可以解釋。問題是,為什麼新世界不加價?說好了的地產霸權賺到盡呢?
如何實踐價值投資?
作者:編輯精選2020-11-08
喜馬拉雅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及董事長、著名投資人李彔為大家剖析,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像巴菲特那樣的價值投資者,那是每天的金融報道沒有告訴你的事。
港府面臨4000億財赤困境
作者:關焯照2020-11-06
以現時的經濟仍處於衰退和財政儲備的消耗速度來看,今個財政年度的赤字預計高達4000億元,即是儲備會跌至7500至7600億元。這是否非常駭人呢?
積極善用口岸基建 加速完善區域規劃
作者:謝偉銓2020-11-06
政府為何不能積極考慮推動將口岸基建由單一通道功能轉為經濟輻射帶動功能?為何現時所有陸路口岸附近區域發展均有欠規劃及進展呢?
新全球化格局給中國企業意味着什麼?
作者:謝祖墀2020-11-06
未來全球化仍將會是世界經濟的主規律,不過它的需求重心將從西方發達國家轉移到從西方加上中國為核心的發展中國家。
政治事件如何影響經濟?
作者:莊太量2020-11-06
衣食住行樣樣費錢,不論事態變化何如,經濟活動還是一切照舊,相關經濟數據愈見改善,企業盈利亦然。
掛科技之名的高利貸?
作者:胡孟青2020-11-05
螞蟻被叫停上市當然有螞蟻本身的問題,但疑團仍然在於,出事的螞蟻盈利模式、監管因素等等,理應早被發現,為什麼早不叫停,卻要待完成截止認購、收票才發生?
深港粵創新地帶 名列全球第二
作者:陸觀豪2020-11-05
千禧新紀元,新興科技產業落戶,受惠貿易開放及金融改革而壯大。現今深港科技創新地帶成熟,成績屢獲國際認同,殊非僥倖。
與任志剛對談:如何防範金融市場上的「八國聯軍」?
作者:劉寧榮2020-11-05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認為內地在金融改革,特別在資本項目方面是要追求「可兌換」而並非「自由兌換」,因為這樣才可以受監管、可控制,不至於像美國般,整個社會被金融專家控制。
陳文鴻教授:錯失大灣區龍頭良機香港往何處去?《灼見財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1-04
國家主席習近平巡在深圳講話對香港和澳門帶來什麼啟示?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香港錯失很多機會,香港原是大灣區龍頭,被深圳取代,香港仍可和深圳聯手在河套區發展高科技。
與任志剛​對談:人民幣國際化能否抵擋美國金融「核彈」?
作者:劉寧榮2020-11-04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認為人民幣現在的離岸市場,在香港是最活躍的,可是現時用處較少。香港可作為透過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成為人民幣離岸單一市場。
鄧希煒教授:面對美國及歐洲全面打壓中國如何發展內外雙循環?《灼見財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1-03
中美貿易戰加劇,中國面對歐美打壓會如何發展?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認為,中國未來是由內循環帶動內需去發展經濟,一起聽聽鄧教授分析。
十四五目標 不再是增長
作者:胡孟青2020-11-03
發改委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十四五」時期,會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這一重點,筆者反而認為較之捕捉科技及新能源行業投資主題更為重要,尤其是科技及新能源的發展加大,已於股票市場反映了一段時間。
選戰之後 香江再定位
作者:鄧希煒2020-11-03
綜合美國大選形勢及配合國家政策,筆者早前倡議本港以再工業化為第三次經濟轉型主軸,重拾增長勢頭。
與任志剛​對談:北京不再看重香港了?
作者:劉寧榮2020-11-03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認為紐約華爾街並不比香港中環有優勢,香港仍可擔當中國與外國的金融橋樑,但面對美國可能的制裁,我們可以利用香港自身的角色,抵銷其負面影響。
與任志剛​對談:美國會否對中國實施金融「核打擊」?
作者:劉寧榮2020-11-02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認為美國的金融制裁有多種選項,各種對香港造成的影響都不一樣,視乎美國的政治家會否理性顧及自己的利益才行動。但這並非絕對的事,大選後有什麼蛛絲馬跡讓香港早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