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夢不發達」,他特別寄語年輕人,要有理想、 刻苦耐勞,又認為既然香港樓價奇高,可考慮到大灣區投資買樓。
土地供應是長遠的解決方法,但遠水救不了近火,現時市民最貼身的「近火」,就是置業問題。
我一直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市民解決住屋問題,沒有責任資助市民去投資買樓。
首置上車盤既是資助房屋,資助愈優厚,條件便愈嚴苛,換樓也愈難,轉場私營房屋阻力便愈大。
把「丁屋」事宜擴大成為原居民「特權」的傾向,應該放棄,免得自尋煩惱。
「習近平思想」指導下的地產新政對宏觀經濟、社會以及個人的影響巨大。
香港是自由社會,容許有人選擇做「樓奴」,而他們的購買力,一樣對樓價有支持作用。
影子銀行之為影子,在於監管者對其了解不深,掌握的數據有限也無權要求更多。
香港樓市很特殊,未必需要大部分人都買得起,只需一小撮具充足購買力的人,樓市便很難大跌。
當局過往為求覓地和資助建屋,曾經構思出接近市場的制度,足見其膽色與心思兼備,定能別出機杼,另闢蹊徑。
樓價是貴還是平?因人而異。對於月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絕對負擔得起,而且這些家庭的數量不少。
內地資金之外,父母為子女置業已成為了風氣,以前如是,現在更屬於必然。
了解「房價泡沫」的產生、崩潰和再次產生的過程,找到樓市的轉角位,在機會來到時通過投資房地產而獲利。
「八萬五」數字的由來。
為何過往多年,每年新增一萬私樓、一萬公屋,仍是不敷應用?
經濟學是實證科學,需要實驗室的,而真實世界是經濟學唯一實驗室。
有人預期,即使再過兩三代,亦沒法消化掉這些已經興建出來的樓宇。
做學術的預測錯誤就要承認,承認完再去了解錯在哪裏。
政府需加強調控樓市,以免樓市爆煲。
安老按揭本是德政,可惜生不逢時,踫着按揭辣招雷厲風行,官僚未能顧全大局,導致政策互相矛盾,節外生枝。
我寧願接受社會上存在着一定的貧富差異,也不想社會失去努力工作的動力。
海之戀的發展商稱,買家中有65%是年約35歲的年輕人當中有不少都是成功靠父幹來圓上樓之夢。
其實新盤即日售罄的景象,非97獨有,2004年以來可謂經常都有出現。
為何在樓價高踞不下之際,投資者仍大舉追求高收益?
那些早已知道自己與買樓無緣的小市民對政府出新招已感到麻木。
新措施會有效嗎?市場即時說不。
近年樓價失控,其實並非坊間所言乃市場出現「炒賣」或「泡沫」之故,元凶其實是按揭辣招過猶不及之故。
不要仰望太平山,重新回到獅子山下。
政府在發展土地的同時,民意也是其中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在本部分,講者將討論提升至宏觀層面,探討聯繫匯率、美國經濟及環球形勢對本港樓市的潛在影響。在最後,四位講者亦分享了他們對本地樓市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