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傳》中,郭氏對成功的管理方法着墨不是太多,但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出幾點他的管理之道。
諺語說的好,「現在的你和五年後的你,最大差別在你所讀的書和所交的朋友。」有時朋友比書本更重要。
郭氏高度評價東南亞華人在當地經濟的卓越貢獻,認為雖然英國是一流的管理者,但只是坐在辦公室遙控,真正幫助東南亞建設的是華人。
郭鶴年把自傳獻給母親和二哥,對親大哥鶴舉着墨不多,只能從其他公開資料知道郭鶴舉曾出使荷蘭、西德、比利時等國,退下外交工作後又回到商界,協助家族企業發展。
被譽為香港市場推廣界聞名的「橋王」的林國誠,已經三奪HKMA/TVB 傑出市場策劃奬金獎,到底他有什麼秘技呢?
灼見名家聯同RADICA為你分享最新大數據應用及新零售的營商策略。
要有效地運用修辭技巧,個人的學識修養固然重要,對受眾的認識亦非常重要,但比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持守應用修辭技巧的原則。
李嘉誠又在會上提及年青人現時仍有很多機會,他認為年青人應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強調「知識改變命運」。
林日曦自言不太懂管理,所以把管理的工作盡量減到最少、交給其他合夥人。他又提出一個建議,指如果管理層覺得自己不太懂得管理90後,那就試試不要管理他們。
是否所有有魅力的領袖,都是有效和成功的呢?那又未必。「魅力」確是成功領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魅力也可能有陰暗面,為領導者的毒藥。
張孝威40年來在台灣各領域屢戰屢勝,專業圈內赫赫有名,但是由於不愛出名的個性,一般人對他或有「隔行如隔山」的模糊,皆因他領悟出面子不是那麼重要。
郭鶴年形容自己完成《南華早報》的交易後的感覺:「掃一下眉頭,舒一口氣回答道:『噓!』」
容蔡美碧強調,基金會希望從經濟、社會民生、科技、跨代共融和身心福祉五大方面構建一個框架,供政府參考制訂政策、同時供企業和科研機構針對高齡化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
這次演講嘉賓包括朱子穎校長、黃岳永教授、林日曦先生、Prof. Christina Sue-Chan、Prof. Brian To。
連加薪也留不住好人才,問題可能出在把人「放錯位置」。工作若有機會發揮所長,自然不會想離開。
在最高峰的時候,雅虎一度持有阿里巴巴40%的股權,而馬雲及管理層則要合起來才接近三成,雅虎極有機會聯同其他股東轟馬雲出局。
白宮發言人的工作備受矚目,因此經常有人問我,對想要追求成功的年輕人,有哪些建議。
在《還可以更努力:周俊吉的幸福哲學》一書中,細述周俊吉的立志、理念、社區營造、實質關懷、走向國際。這本書值得大家細讀。
儘管面臨挑戰,但楊東更關心該公司的下一個增長階段以及如何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標準。
一般人都認為群龍無首必定天下大亂,互相撕殺,血流成河,一定是凶,但《易經》的用九的判定反而是吉。
要確保社會內有充分的跨階層上流機會,必須要有充足的高增值和高薪工作存在。
面對科技的大潮,我們做隻抱殘守缺的老鼠,還是做積極求變的那一隻呢?
呂志和:「我是真的不捨,總希望有機會政府投地時,我能投到其中一幅,我也滿足了」
王鳴峰透露,證監會已銳意整頓股票市場,杜絕股價大幅波動現象。
一紙MBA文憑,在青雲路上有多大的增值能力呢?
求學者,當然是不恥下問。在職者,自然是爭取工作機會,不必斤斤計較。
不少工作逾數載的年輕行政人員,常常詢問筆者怎樣建構廣闊的人際網絡。
李博士美國大學畢業回港,在本地一家鐘錶公司工作,兩年後他在公司聚會中認識了日本鐘錶大企業「星辰錶」的代表,並獲聘加入該公司駐港機構新設立的營業部。他直言這是人生一大轉捩點,讓他學習到日本公司的工作模式。
吳博士預期象牙業式微,於是與合作夥伴轉型至珠寶金飾。憑着出色的工藝和客戶的信任,成功將珠寶外銷至美國。1989年,港府正式停止象牙進出口,他便全力投入珠寶行業,並於1991年在番禺設廠。何校長指出這歷程反映了領袖視野和把握機會的重要性。
對青年人工資被大財團壓低的問題,岑棓琛指出,其實不用和大財團爭逐,大家都可自己創業,發展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