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2:17: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張宗永

作者是亞洲新興市場第一代衍生工具交易員,擁有20多年的投行經驗,管理過的業務包括交易室、資本市場和併購業務。大學主修工程及工商管理,畢業後短暫的第一份工作卻是在報館任職股評人兼翻譯兼副刊作家兼資料室總管(以成績倒序為列)。2009年告別銀行「糧單」之後,加入一新成立的環球精品投行任亞太區總裁及高級合伙人,並且重拾四分之一世紀前的興趣,在報刊上月旦政經時局,文章散見《明報》及《信報》等,並且積極參與社會企業。

心情指數能否預測市場?
作者:張宗永2023-05-16
影響市場的因素很多,因素的影響力高低亦經常改變,不可以一本通書讀到老。
市場復甦是L形 不是V形
作者:張宗永2023-05-09
央行加息主要是針對通脹或通脹的預期,我們且分析影響通脹的兩個主要因素:一是能源價格,二是薪金。
不一樣的冷戰
作者:張宗永2023-05-02
有很多評論認為中美雙方已進入冷戰期,就像上世紀二次大戰後的美蘇關係般,我倒覺得時移世易,縱使中美是處於冷戰,這次的冷戰和上世紀的,有很大差異,亦很難言哪一次更危險。
自明之難
作者:張宗永2023-04-25
《給十九歲的我》榮獲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令這部極具爭議性的電影再次成為城中熱話。它被稱為紀錄片,為電影種下禍根。
金融「咕窿」誰來埋單
作者:張宗永2023-04-18
金融風暴雖然每次發生的情形都不一樣,但受害人的政治含金量,絕對是決定誰來埋單的關鍵。
去留兩自得
作者:張宗永2023-04-11
每人頭上的天空都不一樣,從個人角度去討論去留的宜與不宜,是沒有意義的。討論這問題,必須從香港人整體利益出發。
碳信用市場發展可期
作者:張宗永2023-04-04
不受政府監管的自願性碳信用,因為迄今為止仍未有統一的標準;由評估機構、生產地、生產方法都可以有很大差異。我嘗試粗略介紹一下,給大家一點感覺。
矽谷銀行倒閉的受害者
作者:張宗永2023-03-21
按SVB和Signature Bank的規模,一般不會被視作系統性風險,但美國政府亦明白目下市場虛怯,所以很快出手接管。SVB是事件的火藥引,倒閉原因是典型擠兌。
2%的背後
作者:張宗永2023-03-14
利率市場跟天氣般乍暖還寒,美國兩年期國庫債券息率3月初上衝5厘,債息去年9月拾級而上後,股債市場罕見同時走入熊市,令市場質疑鮑威爾這第一個非經濟學者出身的聯儲局主席的決定。
30年以還 政府變大市場變小
作者:張宗永2023-03-07
過去3年,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遭受巨創,大家都接受並且期望政府擔當領導角色,出手防疫和救市,某程度上犧牲了個人自由和私隱亦在所不惜。自由市場會否變得愈來愈小?
商而優則仕?
作者:張宗永2023-02-28
商而優則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成功的創業者都有一種勇往直前殺無赦的精神。但政治卻要講求折衷。
富貴如浮雲──印度版
作者:張宗永2023-02-21
假定阿達尼帝國最終跨台,阿達尼的個人富貴夢固然化為泡影,購買他債券和股票的投資者,亦會損失不菲,但他為國家所做的硬件仍然存在,莫迪通過一個商人借錢去完成他的建設夢,算盤是打得響呢!
又一火熱機械人出台
作者:張宗永2023-02-14
ChatGPT的普及,再一次惹起大家關注AI是否會取代人類?將機器超越人類的臨界點,定在仿真上,是誤判。當機器有一天能夠超越人類,進行一些人類本身沒有的思維,那才是真正的警號。
《毒舌大狀》觀後感
作者:張宗永2023-02-06
現實生活中,有別於劇情所述,道德絕對不是common sense。我們需要良好制度,而不是道德判官。
談兔也談中國出生率
作者:張宗永2023-01-30
踏入新年,根據最新統計,中國已經不再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居首位是超越14 億人口的印度,除了量之外,更令人關心是中國的生育率急跌。
皇恩浩瀚之餘 長遠未減政策風險溢價
作者:張宗永2023-01-17
這一兩年北京一些重要措施,從好的方面想,都是為了老百姓的福祉,但執行時所產生的collateral damage,代價很大,惹人質疑達到同樣的目的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網紅PK富翁
作者:張宗永2023-01-09
士農工商,商人在傳統中國人社會排名甚低。香港卻是一個異數,崇商蔚成風氣。近日城中熱門八卦話題應是名人富豪劉鑾雄和前度女友呂麗君的復合傳聞,不如借此來聊聊香港社會對有錢人的態度。
沙特阿美的前生
作者:張宗永2022-12-21
習主席訪問沙特阿拉伯,中沙關係譜出新篇。談沙特,當然牽涉石油;談石油,不可以不提曾經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沙特阿美。
言論自由可以是絕對的嗎?
作者:張宗永2022-12-13
馬斯克收購Twitter後宣布不會再限制平台言論自由,此舉引發了巨大爭議,Twitter自身損失了大量商戶。形容自己為政治上中立、財政上保守的馬斯克為什麼要這麼做?言論自由的界線又該如何把握?
突尼西亞經濟曾創造奇蹟 連續20年高增長
作者:張宗永2022-12-07
突尼西亞位於非洲北端,但GDP曾經連續20年以平均5%速度增長,被譽為「突尼斯奇蹟」。突尼西亞沒有豐富的資源,地理位置也並未優越,為何可以一直穩定發展和改革?
「薯條哥」身兼多重身分惹禍
作者:張宗永2022-11-29
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於月初宣布破產,引發幣圈風暴,其產業是如何運營?風頭正勝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又為何突然垮台?
中美打打談談不就好了嗎!
作者:張宗永2022-11-22
作者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峇里島G20峰會會面,雖然公開對話各自表述,但總算氣氛融洽。
大麥與病毒
作者:張宗永2022-11-08
我信萬物皆有性,病毒為了繼續生存,不會殺死它所有的載體,共存是唯一的自然結局。人類如果能夠謙虛,從高高在上的位置退下來看事物,必有得着。
俄羅斯給中國的啟示
作者:張宗永2022-11-01
筆者個人是不支持北京武力攻台的,因為付出代價會是中國人民,得益者可能是美國。
謙卑的議事堂
作者:張宗永2022-10-26
二次大戰後,英國國會議事廳曾經重建,僅花了200萬英鎊。當時英聯邦國家也捐贈了不少禮物,包括澳洲贈送議長座椅,加拿大贈了廳中心的桌子,印度和巴基斯坦送了大門。
二擇一是香港的痛穴
作者:張宗永2022-10-18
疫情終會共存,利率始終會見頂,但中國和西方在意識形態上的比併會是漫長的,帶給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很多折騰。
大台節目逐個講
作者:張宗永2022-10-11
香港曾經是華人文化的出口地,今天的政治環境,創作人往往投鼠忌器甚至杯弓蛇影,如何承傳,確考功夫。
Plan B取代Plan A
作者:張宗永2022-09-26
香港的危機是當大家都習慣了Plan B的時候,走回Plan A的誘因便愈來愈低,慢慢Plan B便取代了Plan A。
北京之痛
作者:張宗永2022-09-21
愛國是用口,投票卻是用腳。北京治港的盤算可能是硬件全盤接收,人口繼續染紅。但香港如果變了上海第二,對建設祖國的大業並無好處。
不懂說英語的英國國王
作者:張宗永2022-09-14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長600多頁,詳述中古時期統治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1154至1399年),王朝初立時,國王只懂說法文,慢慢中古英語才開始在文學和法律上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