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2:17:5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張宗永

作者是亞洲新興市場第一代衍生工具交易員,擁有20多年的投行經驗,管理過的業務包括交易室、資本市場和併購業務。大學主修工程及工商管理,畢業後短暫的第一份工作卻是在報館任職股評人兼翻譯兼副刊作家兼資料室總管(以成績倒序為列)。2009年告別銀行「糧單」之後,加入一新成立的環球精品投行任亞太區總裁及高級合伙人,並且重拾四分之一世紀前的興趣,在報刊上月旦政經時局,文章散見《明報》及《信報》等,並且積極參與社會企業。

國債CDS的啟示
作者:張宗永2024-01-10
西方評級機構好處是按數據辦事,相對客觀,壞處是一般都缺乏先見之明,沒有前瞻性。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前景還看中央
作者:張宗永2023-12-20
至於「香港已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之說,我認為金融市場和環球政經形勢都是動態的,我們不應該停留在緬懷過去。况且, 改變往往帶來新的機會。北京必須認識到在美國圍堵之下,國家更需要香港這一對外窗口。
禍福相倚
作者:張宗永2023-12-13
那天跟清華大學的MBA學生說:我在職場上的發展只是一連串的意外而已,主觀因素比外在因素低很多。但總體而言,我是幸運的,亦很享受職場上亂打亂衝這過程。至於說「安不可思」,人算當然敵不過天算。
內地和海外金融職場的De-coupling
作者:張宗永2023-12-05
內地市場衍生工具貧乏、做空成本昂貴,形成大部分的量化交易模式都是以追趨勢為主導。在海外,隨着電腦軟件和硬件的突飛猛進,量化交易在市場活動上的比重愈來愈大,國內只能說是發展可期。
OpenAI的初心
作者:張宗永2023-11-29
美國是一自由度很高的資本主義國家,亦因為有這樣的土壤造就了很多科技神話。但社會是否應該完全被利潤牽着走,很多人都存疑,包括一些既得利益者。
沙包的悲哀
作者:張宗永2023-11-21
這邊廂,習主席和拜登漫步花園,那邊廂美國本土繼續有一些新的經濟打壓中國手段,例如美國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退出香港市場。
禁書帝國
作者:張宗永2023-11-14
是自我審查乎?是掌權劃的紅線劃得太模糊乎?在內地可以買到的書,在香港買不到?我很早便曾經在專欄說「何妨京官治港」,也許掌權的人多一點自信,反而會多留一點空間與百姓。
中國能否成為以巴衝突的受益者?
作者:張宗永2023-11-07
中國是區內最沒有歷史包袱的新興勢力。美國和前蘇聯自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後,兩國努力扶植代理人,形成劍拔弩張之勢。中國早前一力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兩家世仇在北京破冰,證明了它的影響力。
薯條哥的女友
作者:張宗永2023-10-31
埃里森5 歲開始閱讀Harry Potter。小學畢業校刊中,她列出最喜愛的書是《無比敵》,被同學視為另類。很明顯,有異於一般女孩,她不着緊別人對她的看法。高中畢業時哈佛、MIT 和史丹福都錄取了她。
以巴衝突的時間緯度
作者:張宗永2023-10-24
二戰後,英美兩國為了經濟利益和對殖民主義的不同看法,在中東較勁。今天,美國是以色列的鐵粉。羅斯福當初曾經拒絕接受逃避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入境,後來因為垂青國內猶太人的選票才轉軚。
香港老牌廠家的前世今生
作者:張宗永2023-10-17
傳統香港廠家胼手胝足,用創業精神將生意由小變大,由大變得更大,國家和工人都受益。但時移世易,轉型是必需的,但往往也是痛苦的。
收編後的幣圈 不一定能保存客戶
作者:張宗永2023-10-10
加密貨幣熱潮新興時,給人印象是商機無限,所以吸引了不少從事衍生工具業務的年輕人,從投行跳槽至幣圈。今天,監管機構對這些野蠻人的玩法已經相當了解,民情的取向亦是棄創新求監管,政府開始落重藥收編。
男女職業足球 同工不同酬
作者:張宗永2023-09-26
去年球員曾經因為同工不同酬,與美國足協鬧上法庭,美國足協最後賠償2400 萬美元,並答應改善女足酬勞,包括獎金分紅。
零售綠債值得買嗎?
作者:張宗永2023-09-19
總括而言,今次零售綠債條件比其他產品相對優勝。我相信特區政府推出綠債,除了造福香港市民外,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維持香港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
吃飯之難
作者:張宗永2023-09-12
寧左勿右是內地傳統,但香港的成功之處是走中庸之道。我很不明白有些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什麼會事無大小,也紅得發紫。
運動洗白
作者:張宗永2023-09-05
體育活動受歡迎,當然和金錢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反過來,金主要用銀彈增加自己的影響力,也是自然不過。但是,體育是否真的可以用來洗白,倒很難說?
我看《奧本海默》
作者:張宗永2023-08-22
《奧本海默》電影的主調是反戰和反麥卡錫主義,亦毫無保留地批評美國政府。政治立場沒有絕對的對錯,有容乃大,能夠無顧忌地批評當政的,也許亦是國家軟實力的表現。
捕鯨業是西方最早創投基金
作者:張宗永2023-08-15
理論上,商業捕鯨在1990年代開始被禁,但挪威、冰島和日本以科學研究為理由,仍然進行捕鯨活動。今天,全球每年捕鯨數大約在2000條左右。
當人類由動物進化成近神
作者:張宗永2023-08-08
今天AI和生物科技令人類愈來愈接近神的階段,但我們有為地球上的其他的生物帶來幸福嗎?
修復有期?
作者:張宗永2023-08-01
中國歷代領導人都很欣賞新加坡,既取得經濟成就又能維持一黨專政,但做香港特首這個地方官,比做新加坡總理這個國家領導人難十倍。
粉嶺收地合一國原則
作者:張宗永2023-07-25
在一國底下,特區政府治港取向和北京重民輕商同步,理所當然。
人民幣國際化不一定帶來強勢
作者:張宗永2023-07-18
人民幣國際化這條路, 仍然是漫長而且荊棘滿途。近日,更出現國際化導致匯價下跌的吊詭現象。
英美會否同由印度裔政客領導?
作者:張宗永2023-07-11
觀之目前美國大選形勢,要擊敗特朗普,不可以像特朗普。黑利的出身、種族、姓別都有利締造一個有別於特朗普的形象,亦是在保守州份裏第一位南亞裔議員,同時是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
Blockchain·Metaverse·Chatbot
作者:張宗永2023-07-04
一種新科技能夠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必須要普及。普及之後,慢慢大家會習以為常,但不代表這種技術的沒落。反之,經過商業競爭的沉澱後,真正的王者才會出現。
敦煌女兒
作者:張宗永2023-06-27
敦煌是世界文化寶藏,被大西北的風沙侵蝕了多年,重現人間需要費很多人力物力,國家對人力的全面支配權加速了這事的發展。然而,從個人的角度,付出了那麼多,又能否心甘情願呢?
文物超越國界
作者:張宗永2023-06-20
中國人往往以國寶流落他鄉為憾,但其實今天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共享資源已經很普遍。不久將來,我們可以通過3D眼罩觀看世界上任何一所博物館的展品。古物存在哪裏,再也關係不大。
南官北上的水土不服
作者:張宗永2023-06-13
我是百分之九十九附庸風雅地喜歡書法,不懂、不學、小藏,只是喜歡。讀完蔣勳所著的《手帖:南朝歲月》,對書法家又多一層理解和啟發。
ChatGPT有那麼可怕嗎?
作者:張宗永2023-06-06
GPT 對我來說產生不了「嘩」的效應。當然今天的計算力和昨天相比,有天淵之別。但在我眼中,GPT不過是一個超級強力的搜尋器再加上神經網絡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
作者:張宗永2023-05-30
真正令我感到失望的是,兩地官員在社會運動之後,除了表「中」和表「忠」之外,何曾努力修復兩地人民感情?而我絕對同意內地和香港的融合,是香港未來之所託。
人民幣穩定幣
作者:張宗永2023-05-23
國際化的第二步是作為投資工具。曾幾何時香港特區也曾為祖國出了大力,拓展點心債市場,但近年因為離岸人民幣海外頭寸增長放緩,對點心債的需求也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