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05:45:2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許志榮

資深語文教師,《信報》前「教育眼」專欄作者,致力於反芻成長經歷及總結教學得失,化作春泥更護花;並以教育工作者的心眼、文化傳承的觸覺和視野探究時事課題,回饋社會於萬一。此外,嘗試以傳統文化元素融合社會生活題材,推廣經典教育和開拓寫作意境。主要著述:《教育三重奏》。與教育相關的研習興趣:語文教學、語文考評、經典教學、文化傳承、啟蒙教育、全人教育、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公民教育及成長規劃等。

楊修之死因報告書──都是咎由自取嗎?
作者:許志榮2020-03-07
成長教育經常面對兩難抉擇——寵壞了的孩子固然不少,但四肢貼上種種教條、腦袋蓋上重重封印的青春比比皆是。怎樣釋放他們的才華,璀璨地成全他們的個性,是教育界永遠的迷思。
《史記‧伯夷列傳》——關於道德潔癖的啟發
作者:許志榮2020-01-11
政治舞台上的戲碼沒有預告片,既然生於亂世,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面對社會危機,各本其性情,各守其分際,各據其體會,各按其知聞,互相參詳制約,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就是一代人修成的正果了。
一首革命文宣的啟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作者:許志榮2019-11-15
這首軍歌的內容不講大道理,三大紀律的重點在於服從命令,並且要大公無私,一切行動以群眾的利益為依歸;八項注意緊扣士兵的具體行為表現,提升文明素質。
管寧割席的前世今生
作者:許志榮2019-10-05
將古人的言行以童話方式傳授給孩子,許多時是一種罔顧認知水平的糟蹋。更有甚者,孩子長大了自以為已懂得箇中道理而再沒有興趣細讀原文,變相把經典的精華束之於高閣,實在非常可惜。
岳飛少年時代的勇武規條
作者:許志榮2019-08-17
就應對時局而言,岳飛這位古代名將的成長經歷,亦有助於我們「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一代人好好思量,引為參考。施教者若能因勢利導,以機靈善巧的方式讓學生領略它的豐富內涵,實在比照本宣科有意義得多。
不忍木蘭「辭」── 一首倫常失序的童話詩
作者:許志榮2019-06-22
《木蘭辭》作為常用教材,多以「盡孝」概括木蘭代父從軍之原因,但當中有不少倫常問題仍待處理。
《義勇軍進行曲》的危機意識與意識危機
作者:許志榮2019-05-04
看看對岸的《中華民國國歌》,兩相對照,《義勇軍進行曲》馬上相形見絀。這就是要檢討它欠缺正面意識、有負建政使命的重要理由,也是要反思是否要立法保護這首暫定國歌的內涵理據。
唱國歌,奏國歌,還是修訂國歌?
作者:許志榮2019-02-16
凝聚民心和體現建政精神是國歌的應有之義。歷史告訴我們,國歌是可以修訂的。現行的國歌未能稱職,更要立法來保護,正反映出管治威信的危機。
文憑試中文科的教學與考核重點
作者:許志榮2018-12-22
從文憑試中文科的「讀、寫、聽、說」四卷來看,聽、說兩項的設立其實模仿學習外語的英文科,然而審視它們的考核重點,不難發現其中的弊端。
中文科文憑試的檢討方向
作者:許志榮2018-11-17
教育界的尊嚴斲喪殆盡,而更嚴重的是,中文科竟成為學生心目中壓力沉重、索然無味甚至深感厭惡的學科。歸根究柢,學、教、考三方面都須作深切的檢討。
黃飛鴻師徒的抗爭模式
作者:許志榮2018-10-13
粵語黃飛鴻電影頗能反映儒家道統滲入技藝行業的事實,亦體現與傳統武學相關的俠義精神,雖為虛擬人物的故事,對抗爭運動的反思或有所啟發。
韓愈〈師說〉的隱蔽視窗
作者:許志榮2018-09-08
中國傳統的師徒關係經常因為弘揚道統的緣故,綑綁成門戶裏的親屬。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道統師承盤根錯節,極可能故步自封,被當權者利用作維穩的工具,甚或絞殺探求真理的學統,成為文明進步的障礙。
由一場哀矜勿喜的勝仗說起……
作者:許志榮2018-08-04
成年人的首要之務是確保孩子的安全,並得以健康成長。為人師表,乃至整個社會都要有事前的警覺和善後的擔當。
「母語風波」的反思
作者:許志榮2018-06-02
「粵語是否母語」的討論應該再無懸念,至於應否用普通話教中文,期望學術界堅守學術立場,以客觀的研究提出有強大說服力的理據,作為取捨的參考。
抗爭運動的語境危機
作者:許志榮2018-04-28
有風聲傳出「結束一黨專政」的主張有違憲法,民主派議員倘能藉機表現強硬的姿態,呼喊口號,可收彰顯立場、提振士氣之效。可惜他們並未對此達成共識,引發新的危機。
感恩盡責之後──品德教育的延續思考
作者:許志榮2018-02-17
品德教育是任重道遠的文明工程,它的主題不應止於為眼前的和諧安穩而服務,更要通權達變,尊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學習差異,達致個體與群體、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由粵語保育到粵語書寫
作者:許志榮2017-11-18
粵語代表着的是深厚的地區文化,如何把它發揚光大及保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粵語保育的誤區與盲點
作者:許志榮2017-09-15
有人說,教師的角色介乎學術與娛樂之間,幼稚園的娛樂色彩最重,大學的學術味道最濃。不過,人間總有例外,還望頭戴某種光環的學者珍愛自重,在大學閉門授課的時候,「作業」不要太深!
我們有責任填補粵語的空白
作者:許志榮2017-05-27
今天我們已經是粵語族群的新生代,如果不及時整理,將來只會留下一片空白。
「以膠袋處理膠袋」的環保迷思
作者:許志榮2017-04-08
環保不是一個學科,更不是要規避懲罰的遊戲,它是物我關係以至人我關係的修養。就讓我們一起撫心自問,尋找那份成長的感覺吧。
選舉戰場上的少年筆墨
作者:許志榮2017-03-04
不久前兩位角逐特首的女士忽然文章有價,成為選戰的插曲。 傳媒發掘特首選舉的材料,發現兩位角逐者學生時代的佳作,並請來大學講師予以品評──讚賞意境深刻、佈局用心、文筆華麗之餘,並指出美中不足之處,分別為「失了自我,讀者不能從文章窺視作者的內心世界」(註1)及「『我』一直都在,但稍欠『情』」(註2)。一時間,讀者浮想聯翩,以為根據幾篇少年時代的作品就可以瞭解兩人的個性,甚至揣測她們一旦臨朝掌政的行事作風。 姑勿論「有我」、「無我」及情愫濃淡是否評鑑學生作品的恰當準則,事件給特首選戰帶來一點文化色彩,更為嚴陣以待的文憑試考生提供了出色的範文和寫作指導,頗有化干戈為玉帛的意味。不過,如果撤掉政治舞臺上的佈景,將少年之作還原到教育的現場,作品的有關評論和事態本身,折射出不少教學和社會文化問題,值得有心人認真反思。 文如其人? 古人說「讀其書如見其人」,背後的想法是作品內涵皆由心中自然流出,行文的風格、品位足以反映作者的個性和情操。既然筆墨本乎性情,讀者透過作品不難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觸發共鳴。更有甚者,傳統以為只要不矯情造作,儘管粗服亂頭,絕不影響作品的格調和感染力。 回到話題本身,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引起討論的那幾篇文章是否不假雕飾之作。 一般而言,年輕人入世未深,胸無城府,縱筆所及,若非天馬行空,就是依據自己生活體驗的發揮,大致可視為性情品格的表徵。至於評述事理、月旦人物,主要還是秉承主流社會透過教育機制傳授的價值觀,雖不致流於虛偽矯飾,但亦難以判定是否由衷而發、虔誠服膺之論。 進一步想,那幾篇文章其實並非日記隱私或坦率無拘檢的個人書札,而是學校的寫作練習和徵文比賽的獲獎作品──其實以受眾的開放程度而言,書札是否坦率之作仍有待商榷,例如那些公開發表的甚麼「家書」、「情信」之類。教育界的過來人都知道,學生經常自嘲:「作文就是『作』出來的嘛!」寫作練習總有教學目的,至於徵文比賽,亦有指定的主題以彰顯某些價值觀。嚴格來說,兩者都是博取佳績的「應制之作」而已,主題和素材難免有所迎合,至於文筆技巧,當然以娛心意、悅耳目為尚。若以此為「如見其人」的文本,畢竟欠缺說服力。何況據而論述的只不過是幾篇有機會發表的文章,如果認定管窺蠡測能揭示作者的性情面貌,那就更難自圓其說了。 再者,學生時代的作品儘管能反映一時的性情面貌,但歲月遷移,人各有志,加上不同的背景和際遇,「居移氣,養移體」,蛻變就是成長的註腳。少年的作品不過是心路歷程的橫截面而已,可知道「少時了了」者「大未必佳」,方仲永就令王安石欷歔不已;周處偶然聽到鄉里的閒話,竟能去除三害,改邪歸正;華歆的志節高攀不上管寧,失去了本來同席的益友,可是他臨危處事的氣度又遠勝於捨棄惻隱初心的王朗。至於那個「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少年,原來並非鄙棄功名,而是以偉大的導師、領袖、舵手為鴻鵠之志……許多人物的成長經歷都說明一個道理──「三歲定八十」的說法未必經得起事實的考驗。 給青春留白 既然三歲不能定八十,那麼,人不輕狂就枉少年了──青春的歲月不免帶幾分蒙昧亢奮,或流於標奇立異,令人側目,甚至惹來非議。那是成長的見證,是個性發展的養份,也是社會演進的能源。誰都知道,經過種種歷練,蒙昧亢奮的主角最終變成八面玲瓏的「大人」。 教語文的同工大概都留意到,學生在課堂上作文,你在旁邊巡視,他們會停下來,待你走過了才繼續寫下去,小女生甚至會翻轉文稿不讓你看。也許這就是青春的虛怯矜持吧。每個人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總有許多糊塗荒誕的片段不足為外人道,就如衣冠楚楚之輩不便以天真爛漫的童年裸照示於人前一樣。大眾傳媒固然有其天職,但基於上述的分析,對公眾人物少年時代的表現似乎不必太認真。網絡上的「人肉搜查」已經無遠弗屆,如今再來個翻閱舊作、大膽揣測的「靈魂起底」,實在令人擔心青蔥之作日後逃不過傳媒的「天眼」,變成事業上的負資產。如果這樣的做法成為常態,恐怕戰戰兢兢的少年筆墨只能寫出科舉應制的蠅頭小楷了。 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實在太苦,既要學富五車,為了摘取各科的「5**」而不斷演練考試套路,還要多才多藝,並懂得揣摩賽事評判的要求和忌諱,務求過關斬將,勇奪少年的桂冠。社會栽培和家長期望都著重成本效益,以成績高下、比賽輸贏和種種朋輩之間的較量,打造「年少老成」的教育神話,並以此為最穩妥的生涯規劃。若以成長的主體而言,閃爍的青春雖然稍縱即逝,但卻有無限的可能,可惜他們都是被成人世界主宰的角色,繽紛的光譜隨時散失在陰沉的霧霾裡。 也許,理想的教育不應只是成長的催化劑,更要保育青春的自留地,讓赤子之心煥發真我的風采。 註1: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790/%E6%9E%97%E9%84%AD%E5%B0%8F%E5%85%AD%E6%96%87%E7%AB%A0-%E5%AD%B8%E8%80%85%E7%9B%9B%E8%AE%9A%E6%96%87%E7%AD%86%E8%8F%AF%E9%BA%97-%E4%BD%86%E3%80%8C%E7%84%A1%E8%87%AA%E5%B7%B1%E3%80%8D 註2: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826/%E7%89%B9%E9%A6%96%E9%81%B8%E6%88%B0
語文教學的淪陷區
作者:許志榮2017-02-03
在傳統社會裏本來沒有獨立的語文科。「讀書」是關乎安身立命的自我成全,「教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全人教育。
由「支那」、「祖國」說起──政治修辭學札記
作者:許志榮2016-12-02
政治修辭學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充其量只是語言上不可或缺的緩衝罷了──「屢戰屢敗」固然笨拙,而「屢敗屢戰」不見得就讓你羽化登仙。至於失去本心的掩飾和推諉只能造就語言「偽」術,貽笑大方。
「粗口」沉思錄
作者:許志榮2016-10-28
跨代貧窮我們引以為憾,跨代的粗鄙難道就可以容忍?面對當前的戾氣歪風,正本清源固然要從長計議;若論末節,踏實的工作就在目前。各位文化界、教育界的有心人,我們有勇氣開展一場保育孩子的「語傘運動」嗎?
居敬行「簡」,撥亂反「正」──化解漢字危機的殘局思考
作者:許志榮2016-09-02
書寫漢字的時候,我們就是這項文化遺產的繼承人。面對它的演變和革新,我們有權作出評論,亦有責任以「消費者」的角色判斷它的成效和價值,作出回饋,如有所需,更要精準地化解它的危機。
青春備忘錄──這些年,我們的時間表
作者:許志榮2016-07-29
抓緊眼前歲月 如火鳳凰 讓牠灰飛煙滅 修成正果 那才算無悔青春
漢字教學的內憂外患
作者:許志榮2016-04-29
簡化字多採納民間俗字,影響所及,許多因陋就簡、同音假借、形貌相似的俗字習非勝是,流布甚廣。——假如杜甫看到他的名句被寫成「無邊落木肖肖下」,再被編輯修改為「無邊落木悄悄下」,真要在閻王殿前甘拜下風了!
一葉蓬萊——生命教育的懸念
作者:許志榮2016-01-08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擠壓在心底的怨氣竟爾撒豆成兵,佔領天廷,包圍玉帝,要討回一點公道。
一葉蓬萊——生命教育的懸念
作者:許志榮2016-01-08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擠壓在心底的怨氣竟爾撒豆成兵,佔領天廷,包圍玉帝,要討回一點公道。
從教育之眼看村上春樹「溺愛雞蛋」的玄機
作者:許志榮2015-01-30
權力腐蝕人心,所謂正確,扣減負數的權力症候群,必定大打折扣,甚至變成社會的負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