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05:45:3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許志榮

資深語文教師,《信報》前「教育眼」專欄作者,致力於反芻成長經歷及總結教學得失,化作春泥更護花;並以教育工作者的心眼、文化傳承的觸覺和視野探究時事課題,回饋社會於萬一。此外,嘗試以傳統文化元素融合社會生活題材,推廣經典教育和開拓寫作意境。主要著述:《教育三重奏》。與教育相關的研習興趣:語文教學、語文考評、經典教學、文化傳承、啟蒙教育、全人教育、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公民教育及成長規劃等。

節日的祝福與危機──梨泰院事故的懸念
作者:許志榮2022-11-19
在這樣的人間,我們的確得到前所未有的活力和自由,然而,若抓不住人類的自覺和尊嚴,節日氣氛的轉化,除了青少年取向的消費風光,究竟還剩下些什麼刻骨銘心的意義?
「博文約禮」──中文大學校訓的時代意義
作者:許志榮2022-10-29
大學之道是人間倫理的座標,建構優秀文化的磐石。它要面對的是意識形態、族群偏見、民粹躁動和威權扞格。在動靜、進退之間,不固執一端,須有本末、終始、先後的考量,這對我們當前的處境實在是發聾振聵的啟發。
孟母三遷的意外收穫
作者:許志榮2022-10-07
至於「孟母三遷」,一般人在意她的取捨依據,甚至帶有階層歧視的意識。不過對幼童的成長來說,遠離市井營利之徒以及生死墓葬的玄虛想像,作為啟蒙教育的抉擇,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無(毋)友不如己者」。
蝸牛列傳──融合經典的練筆
作者:許志榮2022-09-17
將經典的情意、境界結合世情,再斟酌中國文字的美學元素融入現代作品中,對年輕讀者來說,會較有親切感。
褒貶藺相如──司馬遷的兩翼書寫
作者:許志榮2022-08-20
自從〈廉頗藺相如列傳〉成為公開試考核的經典篇章,坊間關於藺相如的人物形象已有大體的分析。不過原文的字裏行間和脈絡呼應之處,仍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可作為褒貶藺相如的參考。
「國」泰民「安」──國民教育的大方向
作者:許志榮2022-07-30
如今《國安法》雷厲風行,敏感的課題諸多避諱,專業發揮已受到動輒得咎的外緣侷限。留下來的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理據分明的指引,提振士氣的支援,以及「授業」、「解惑」因材施教的發揮空間。
孝順的反思
作者:許志榮2022-07-16
孝敬不等於順從,這個道理,與「慈愛不等於順從」並無二致,可說是對父母的相應回饋。
從「好為梁甫吟」看諸葛亮的終極關懷
作者:許志榮2022-06-10
同樣的「日暮聊為梁甫吟」,諸葛亮等待的是他心目中「使臣以禮」的賢君,讓自己做出超越晏嬰的成績;而杜甫等待的是「當今聖上」派使者捎來的喜訊,有幸重登仕途,切勿重蹈晏嬰的覆轍。
從「可憐後主」看經典教學之難
作者:許志榮2022-05-20
DSE中文課程持份者的關注重點都放在技術上的致勝之道,迎合歷屆考核模式的教學取向,已成為相關行業的風俗常規,而一些蘊含深意或歧義的篇章如何解讀,不是隨波逐流,就是囫圇吞棗。
人間・四月天
作者:許志榮2022-04-22
香港今年春暖,四月的木棉已到了落花時節,在「受難」與「復活」之間結了果,「穀雨」之前,棉籽就散落地上。一年一度漫天飛絮的氣象揭幕了,一些遠方的故事蕩漾心頭。
生死邊緣的倫理回歸──上好這堂公民社會課
作者:許志榮2022-03-18
在天災與人禍之間,我們上的每一課都付出沉重的代價。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畢業,放一個沒有病毒和硝煙,名副其實的暑假?
經典的拓展與承傳──孟子、荀子一對難兄難弟
作者:許志榮2022-02-19
孟子與荀子的論述風格有所差別,或與時代背景、社會角色及個人性情有關,不過對於儒家學說和中國文化都同樣發揮了拓展和延伸的作用,令人嘆為觀止。
愛國教育的懸念──由一份惹起哭聲的「教材」說起
作者:許志榮2022-01-01
以回憶族群創傷的方式凝聚歸屬感是當前所謂「愛國教育」的命意所在。其實這只是臨危受命的急就章。過去式的回顧要植根於庶民心裏,必須具備一個自覺的前提──這是我的國、我的家!
經典研習的拓展與反思——讀《孟子・魚我所欲也》札記
作者:許志榮2021-11-27
人非草木,螻蟻尚且偷生,那些因為禮崩樂壞、民不聊生而流徙他鄉的庶民,儒家不會視之為不義之徒,只會以惻隱憐憫之心待之。
經典的塑造與成全──中國傳統示例
作者:許志榮2021-11-05
「經典」的塑造與成全,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去除它的封建標籤,吸取其中精華,對中國的文明復興一定可以發揮策勵和制衡的作用。
初心備忘錄──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許志榮2021-10-02
在魏徵面前,一邊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君王,一邊是危機四伏的國運,他始終堅持嚴正的立場,絕無寬貸討好之意。
「樂」葉歸根──曇花與陽光的小故事
作者:許志榮2021-09-10
2018年9月山竹襲港,正值它的花季,那截飄零的枝葉可能帶着母體準備開花的記憶,移植後積聚了一定的生命力,就急於育成醞釀多年的盼望。
政途險惡的忠告──韓非子〈說難〉啟示錄
作者:許志榮2021-08-06
為了實現政治理想,明知山有虎而偏向虎山行,絕不是棋盤上的博弈,或者運動場上的較量,入世未深者,絕不能兒戲!
令譽污名之間,怎一個「秦」字了得!
作者:許志榮2021-07-10
將子孫黎民的榮辱安危,都以保家衛國之名收納在軍法管治的條文裏,真是長治久安之道嗎?當權者不諉過於人,敢於面對敗績而承擔責任,是收拾人心,轉危為機至關重要的前提。
歷史夾縫裡的危局思考
作者:許志榮2021-03-27
「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歷史舞台上的情節無人能懂。悲觀地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草芥之民只得追隨左右,然後安慰自己──桃花源?當下即是,或者,就在我心?
一些顛覆成見的經典智慧──由「殘疾」與「健全」說起
作者:許志榮2021-02-26
你的份量如何,就要看你在「0」與「∞」之間選取哪一個數值作為分母來衡量自己。
法治維穩與社會復和的經典智慧
作者:許志榮2021-01-30
「法治」的倫理基礎和相關的制約在長治久安的規劃裏,絕對容不下半點疏忽。作之君、作之師的當權者切勿將教育事業當作化解管治危機的祭獻。
「君子」與「君主」的區間──中文科《論語》教材的商榷
作者:許志榮2020-12-19
「聖上」並非「聖人」,「君主」並非「君子」,這些不言而喻的道理比「白馬非馬」淺近得多。如果嚴謹地閱讀文本,可以肯定孔子所說的君子,絕對不是現實上位居至尊的君主。
一篇充滿缺陷美的說客陳詞──蘇洵《六國論》
作者:許志榮2020-10-30
傳統知識分子的畢生使命是「學而優則仕」,議論時政,輔佐人君興利除弊,化除管治危機是其天職,蘇洵的《六國論》可說是其中表表者。
少壯激情與生涯規劃──抗爭倫理不容忽視的議題
作者:許志榮2020-09-26
本文嚴肅地檢討抗爭運動的相關原則和策略,讓正義的行動得以問責規管,無愧初心,繼而珍惜民氣,沉澱民粹的躁動,迴避道德的黑點,保護踐行公義的種子隊。
兩齣欺瞞亂世的悲「喜」劇——《雙城記》與〈木蘭辭〉
作者:許志榮2020-08-29
世道艱難的告誡其實驚心動魄,可是總不能喚醒生活現場的當局者,至於身居廟堂的達官貴人,以及矛盾衝突的前沿戰士,就更不用說了。
國民教育的局限與前設
作者:許志榮2020-07-25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逆向思考
作者:許志榮2020-06-27
本篇將以逆向思維,將觀察點轉移到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身上,透過〈訣別書〉及相關的資料,推想她的處境和感受,照應林覺民的故事,開拓歷史的想像空間。
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人文思考
作者:許志榮2020-05-30
林覺民將情侶之間的恩愛放在普天之下的論述框架裡是非常態的,前提是天下淪亡待救,唯有犧牲妻兒「小我」,成全天下人的「大我」。這種人生抉擇,與儒家學說並不完全對應,反而接近墨家的「兼愛」思想。
天才與地獄──孔融讓梨之後的故事
作者:許志榮2020-04-25
禮讓不爭被視為達致社會和諧的重要修養或韜略。這亦是虛擬的「孔融讓梨」寫入〈三字經〉作為童蒙訓勉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