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10:39:0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徐俊祥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學校發展主任,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前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博士。任職校長達25年,曾帶領學校進行多項大型課程改革計劃。多年來參與兩岸四地多項教育研討會,撰寫20多篇論文。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學校領導、課程發展、教學方法研發及教師專業發展等。教育公職包括:新任校長導師、擬任校長資格認證評核員、副校長及中層人員培訓課程導師、博士課程評審員、教育局質素保證視學組學校外間評核員、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委員及各大專院校教育學院兼職導師等。2020年起獲教育局邀請擔任《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主席,參與制定香港小學未來的課程發展路向,為香港下一代的教育發展持續探索。

能夠善用AI 須經不同學習層次
作者:徐俊祥2025-03-14
初始引入AI的當下,重點應放在哪些學習環節?最重要是培養學生哪種能力?究竟AI會是輔助學習,還是代替學習?在此刻開創發展的階段,如何為學生在AI世代中追求真正的學問,的確值得我們審慎思量,做好定位。
主流學校都可以不一樣──值得借鑑自然學校的另類實踐經驗
作者:徐俊祥2025-01-11
價值觀教育的真正進路是透過正反雙方的反覆思辨,才能從學生的內心深處逐漸建立起來,因此我認為自然學校最具感染力的價值觀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法庭」和「生活會議」。
人口變遷形勢下照顧學生多樣性的策略與意涵
作者:徐俊祥2024-11-08
眼前最迫切,最需要我們致力摒棄的,或許是考試導向、偏向操練、單一、枯燥,甚至實質上在不斷製造差異的教學方法。
要大量操練試題才會有好成績?──齊來識破學習與評估的盲點
作者:徐俊祥2024-09-13
香港自1978年實施9年強迫普及教育至今已40多年,我們的教育仍困擾在篩選分流的教育氛圍當中,無法自拔。
別掉進學時另一個陷阱──學生家課壓力的困惑
作者:徐俊祥2024-07-20
只有能深切理解教與學兩個概念的微妙關係與區別,才可能領悟到由課時轉換到學時的意義所在;只有讓學生能真正掌握學習的自主權(可惜只能靠我們的學校與家長去付予),學時的有效運用才有可能逐步建立。
價值觀不能「教」只能感染
作者:徐俊祥2024-06-01
真正的教育不是在「教」書,而是以自身的真誠與教學能量來感染學生,讓每個學生深深感受到前線教師的教學魅力。
價值觀真的可以「教」嗎?
作者:徐俊祥2024-04-26
如果未能認識價值觀的複雜本質,單純以大量堆砌的內容灌輸式地去「教」學生價值觀,恐怕只會弄巧反拙,緣木求魚而已。
從兩個校本課程發展故事 看領導工作的關鍵要素
作者:徐俊祥2024-03-16
校長在場時老師們都不願多發表意見,一旦校長不在場討論氣氛卻熱烈起來,可見校長角色對討論素質的優劣,以至對計劃的推展有多大影響,這點很值得作為校長的學校領導人作深刻的反思。
香港要打破學校教育的三個不可能
作者:徐俊祥2024-01-26
香港實施普及教育至今已有40多年,多少人在當中為追求優質教育而付出了努力,又有多少家長為子女尋尋覓覓?
學科課程分與合的迷思──建立小學人文科與科學科的慎思
作者:徐俊祥2023-12-23
如果我們未能夠透過回望與前瞻,逐步疏理常識科合與分的理據和來龍去脈,對兩個新設學科他日推行課程時的施教重點,及與剛發布《小學課程指引》中課程發展路向的配合,都會容易出現重大的缺失。
為什麼香港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作者:徐俊祥2023-10-28
要發揮教學的最大影響力,抵消對學生學習千頭萬緒、無處不在的種種負面因素,我認為最關鍵仍是教育的感染力。
以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生學習的中心──香港小學教育的課程發展路向總結
作者:徐俊祥2023-09-30
知識的綜合與應用是一體兩面。很明顯,知識需要綜合,才能應用;沒有應用機會的知識,根本就無法綜合。
讓所有學生都找到學習的意義──香港小學教育的課程發展路向
作者:徐俊祥2023-09-01
我們要尋求學習的真義,就該向嬰孩學習。既然每個孩子都那麼獨特,教學的本質就是識賞璞玉,順其紋理,輕雕淺鑿,成其大器。
有空間才能創造,還是有創造才有空間?──香港小學教育的課程發展路向
作者:徐俊祥2023-07-14
如果我們再埋怨沒有空間,故難以創建課程,倒不如說我們所有教育持份者,都未能盡責好好全面把握「空間」的意義。學與教都如是,我們敢於創造,才會有空間。
TSA評估工具出現問題的原因
作者:徐俊祥2016-01-29
這個模式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亦正是整個系統評估由「基本能力評估」,走至11年後的今天,超離了基本能力,試題愈出愈深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