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06:25: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謝祖墀

Dr. Edward Tse,高風管理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席教授、長江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董事、顧問委員會委員暨客席教授,以及一些大型中國企業和國際投資基金的獨立董事。曾任職麥肯錫公司的美國舊金山辦事處,之後他於1990年初回到大中華區。謝博士是中國管理諮詢行業最早的從業領軍人物之一,曾經擔任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中國區總裁和博斯諮詢公司(Booz & Company)(前稱Booz Allen Hamilton,博思艾倫諮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總裁。為包括國內外的數百家企業提供過諮詢服務,涉及在華商業的各個層面,以及中國在世界的角色。他曾為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以及中國政府不同層次的機構提供過戰略、國有企業改革和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建議。他已撰寫數百篇文章以及6本書籍,其中包括《中國戰略》(The China Strategy,2010年)、《創業家精神》(China's Disruptors,2015年)和《變局思維》(2022年)。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學士、碩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博士、MBA。

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道路
作者:謝祖墀2021-08-11
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而言,瞭解中國的發展目標及其背後潛在驅動力是很重要的。
民辦教育法規改革是中國整體戰略的一部分
作者:謝祖墀2021-08-04
隨着中國繼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世界其他國家也將愈來愈多地感受到中國的影響力。同時人們也需要加深對中國做法的理解,以及它將如何影響全世界。
解碼中國創新文化
作者:謝祖墀2021-07-14
秉承同一個目標和願景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動力。如果簡單地將奇蹟般的壯舉僅僅歸功於所謂中國政府的「威權主義」,對那些日夜兼程趕造方艙醫院的人和企業來說未免不夠尊重和有失公允。
背靠中國創新浪潮,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
作者:謝祖墀2021-07-07
有了多年來沉澱堅實基礎,也有政府政策的進一步激勵,再加上整個地區所有管轄區域的整合和協調,我們有理由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穩固其全球創新和創業中心的地位。
重新定義競爭邊界:大變局時代的生存戰略
作者:謝祖墀2021-06-30
組織架構、創新能力、人才建設等企業的基本面依舊是立足之本。在此之上,企業需要有足夠的憂患意識和進取心態,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具備宏觀的戰略思維以及微觀的落地能力。
華為走上了戰略的第三條路
作者:謝祖墀2021-06-23
在約束條件下,憑對新發展大局深邃的預判,尋找新的機會,找到後儘快跳躍和重點執行,建立能力(包括通過全球資源平台的組建和生態系統),進行成功跳躍,即是戰略的第三條路。
中國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轉折點
作者:謝祖墀2021-06-16
中國將在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格局中扮演愈來愈重要和關鍵的角色。
內地城市政府的積極態度值得香港政府借鑒
作者:謝祖墀2021-06-02
回歸後,香港曾經有機會建立「半導體矽港」的計劃,可惜因公務員體系的守舊和眼光不足,而被上海後來居上,成為今天着名的中芯國際公司,並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理解雙循環政策 對企業至關重要
作者:謝祖墀2021-05-26
中國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商業創新的中心,中國創新的節奏和強度令人讚歎,這意味想要脫穎而出的企業,將需要極具創新性。
外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核心戰略問題
作者:謝祖墀2021-05-19
許多跨國公司相信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仍將繼續擴大,因而需要謹慎對待地緣政治以及相關政策頒布等外部因素所引發的問題。企業戰略者需要設想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從而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要求跨國公司更具睿智和技巧
作者:謝祖墀2021-05-12
中國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但跨國公司希望昇華他們的中國戰略,也需要更多的睿智和技巧。
拜登的「重建美好」計劃正在借鑒中國的經驗
作者:謝祖墀2021-05-05
中國已經從西方的經濟模式中學到了很多,並從中受益良多。難道美國不應該向中國學習嗎? 畢竟,太平洋足夠大,可以容納兩個超級大國。
中國汽車業將更智能化和適應市場變化
作者:謝祖墀2021-04-28
過去中國汽車行業中外企業間的合作模式主要為合資。展望未來,中外企業之間將出現新的合作方式,包括從獨資經營到各種類型的企業合資。客戶需求將隨着供應商的增多而變得更加嚴格,更加激烈的競爭也將顯現。
國外品牌能否繼續在中國市場生存?
作者:謝祖墀2021-04-21
在中國的企業需要更好地理解如何與目標消費者進行溝通,且與不斷發展的消費需求和技術變革相適應。具備數字化思維和方法愈來愈成為關鍵的決勝之道。在這方面,不少外國企業往往落後於本土企業。
中國的社交電商:源於微信朋友圈的百億市場
作者:謝祖墀2021-04-14
隨着愈來愈多的公司調整其業務戰略發展社交電商,公司應意識到有效利用社交電商的關鍵方法。他們可以通過品牌擬人化,仔細選擇正確的渠道來分享品牌信息,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行為來參與其中。
新疆棉事件給予外企的啓示
作者:謝祖墀2021-04-07
新疆棉花事件表明,儘管中國消費者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費者群體之一,這些CEO們對中國消費者並不嚴格遵守這一規則。企業領導者並未深思熟慮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與潛在影響。
中國創新的影響將持續蔓延
作者:謝祖墀2021-03-31
大型的跨國企業現在已經意識到,在世界不同地區開展業務需要因地制宜,尤其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既存在不少相同之處亦同時存在諸多差異的前提下。企業經營的方式沒有客觀的對與錯,只是不同的場景具有截然不同的條件。
從混亂到有序:是彌補「兩個香港」之間鴻溝的時候
作者:謝祖墀2021-03-23
中國大陸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速度驚人,顯示出其政府和企業(無論是大企業或小企業、國營或私營企業)間複雜和有技巧的協同發展機制。
中國反壟斷背後的政商邏輯 企業家價值觀或優化
作者:謝祖墀2021-03-10
中國政府在加強監督互聯網平台壟斷之餘,不少人說這是代表着政府正在打壓民營企業,我不同意這看法。在一個遊戲規則更清晰、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平台上,可以預期中國企業家更可發揮他們的能力,推動更多創新的出現。
美國政府能從在華經營的跨國企業中學到什麼?
作者:謝祖墀2021-03-03
中國的新現實表明,「中國崩潰論」等斷論並不是指導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拜登政府也應該摒棄在過去4年間對中國的侵略思維、指責和嘲弄的態度。
中國成為外資跨國企業的創新靈感泉源
作者:謝祖墀2021-02-24
外資跨國公司正逐漸意識到,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可以賺取利潤的市場而已,它也在逐漸成為企業獲取新知識與競爭力的新天地。
「去中國化」和「逆全球化」並沒有發生
作者:謝祖墀2020-12-15
疫情初期,大量專家學者提出中國可能面對的「去中國化」和「逆全球化」並沒有發生,相反,隨着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加和疫情在國內的緩和,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舊信心十足。
中國內地是香港年輕人的大舞台
作者:謝祖墀2020-12-04
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愈來愈多的香港年輕人有機會在內地城市尋求發展機會。中國良好的創業及創新的氛圍使得香港人可以透過這些機會完善自我、獲取新的知識,更能拓寬眼界、培養全球視野。
風雲變幻──新事實背景下跨國公司對中國戰略的重新審視
作者:謝祖墀2020-12-01
疫情後的世界秩序將大有不同,而且中美關係的走向將決定未來的世界秩序。人們普遍認為,在世界的發展進程中,中國會繼續扮演重要角色,或者甚至是更為關鍵的角色,您該做些什麼?如何看待未來的世界發展?
剖析跨國企業在華戰略新動態
作者:謝祖墀2020-11-19
在疫情高峰時,因中國局部的生產受到了某程度的影響,國外不少輿論隨即假設供應鏈將會大量撤離中國,不少跨國公司亦會離開,他們將會進行「去中國化」。但事實是否就是如此呢?
從山寨到科技開拓者,中國啟發西方
作者:謝祖墀2020-11-17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應試圖將中國拒之門外,而應設法確定與中國合作的內容和保護的內容。各國不應針對具體的公司,而應就潛在的合作領域制定明確的國家規則。
新全球化格局給中國企業意味着什麼?
作者:謝祖墀2020-11-06
未來全球化仍將會是世界經濟的主規律,不過它的需求重心將從西方發達國家轉移到從西方加上中國為核心的發展中國家。
後疫情時代 內地大健康產業將如何發展
作者:謝祖墀2020-10-02
中國內地疫情得以在短短半年內受到控制,經濟與社會秩序正快速復蘇。我們也觀察到,科技對大健康領域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融合創新應用正在加速地進行。
打造中國新一代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
作者:謝祖墀2020-09-23
新冠疫情引發了中國以增長為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下沒能完全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全國公共衛生改革中,「新一代智慧城市」的角色十分重要,不僅要覆蓋特定的垂直領域,亦將囊括公共衛生等更多領域,向以人為本目標演化。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新考慮
作者:謝祖墀2020-09-18
十幾年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新穎的議題,隨着時間轉移,企業的關注點亦有所演變,從比較簡單的如何「出海」,進化到比較複雜的如何「成為全球化企業」等,代表着中國企業們在「走出去」這方面的不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