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4:55: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吳凱霖

幼兒教育專家,親職專欄作家。育有兩女的三職母親,碩士主修國際關係,成為母親再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研究見於學術期刊。公眾教育方面,開設「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https://www.facebook.com/hellobonniemami/)與家長分享各地育兒經驗,著作有《跟孩子說ok! — 釋放孩子的99種可能》及《口罩下的微笑》,於《Oh!爸媽》、《明報》、《香港01》、香港教育城、BEAgazine等不同報章及親子平台撰寫專欄。

留家暑假 「想當年」促進兩代溝通
作者:吳凱霖2022-05-12
小時候,我們可能覺得父母「想當年」長氣又囉嗦,只顧滔滔不絕地分享過往自己過往的光輝歲月。到自己長大後,現在卻愛聽他們的故事了。有研究發現,原來這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傳式記憶、敘事技巧和社會情感能力。
教育是什麼?
作者:吳凱霖2021-12-23
一切教育也是由愛開始,你回想自己當年最喜歡的科目與成績最好的學科,是不是也是由一個喜歡的老師開始?當我們的心貼近,我們的一言一行便會格外有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與自信,同時也樂於受教。
三個成長與學習的反思
作者:吳凱霖2021-08-26
透過閱讀將文字化成活生生的體驗或想像,讓孩子知道在文字與書本當中,得到樂趣及擴闊孩子的世界。這樣的閱讀,才是樂趣。
透過閱讀 認識世界
作者:吳凱霖2021-04-15
我們為每次閱讀做好準備,閱書時盡量令讓幼小孩子把自身感受與文本結合,感同身受,孩子才會投入其中。我們經常強調,世上沒有不愛閱讀的孩子,只有用錯方法讓孩子離開閱讀。
世界閱讀日的反思
作者:吳凱霖2021-04-08
幼年時孩子的閱讀訓練,讓他們能透過閱讀認識了不少基本詞彙,亦知道詞彙在文章或故事中的應用。因著這種互動,從閱讀中學習語文的過程,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以什麼量度孩子?
作者:吳凱霖2020-12-31
停課期間,雖然有網課支援,但缺少社交生活,若家長與老師未能抽空照顧幼兒的情緒及感受,這方面的空白期,也許比學業更為影響深遠。
後疫情下的入學預備 別忽略孩子的情緒
作者:吳凱霖2020-09-10
孩子回校的日子臨近,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幼稚園高班及小一會比小二、三較早回校?
後疫情下的新生代幼兒:在家施教可能/不可能?
作者:吳凱霖2020-08-20
疫情下大家也暫停了面授課程,畢業禮改在雲端發生、開課日不再是跟父母說再見的考驗,而是父母排排坐在孩子身旁「陪太子讀書」。到底網上授課是否可以取代面授?尤其對幼兒及其家庭有什麼影響,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