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r 29 2025 20:07:3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阮紀宏

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 現在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美國重新實施戰艦外交 港口遏制中國是陰毒招
作者:阮紀宏2025-03-28
英國使用「戰艦外交」在中國掠奪,將中國尚在萌芽發展階段的民族資本與民族工業扼殺於無形。而今,中國已經有能力抵禦任何外國的武力脅迫,國企、民企不但在國內有自由發展的空間,還有充裕資金、技術及管理能力對外投資。根據長和集團出售港口的交易所透視的問題,比併是在中美以外的第三方。
香港國際聯繫新任務 總理報告澄清兩誤區
作者:阮紀宏2025-03-14
香港須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除經濟貢獻外,更應重視政治、科技、民間等多層面交流,善用軟硬實力,突破傳統框架,拓展多元國際聯繫,並結合內地資源,展現香港獨特優勢。
香港「海關南撤」建議使不得 打擊士氣難融入國家大局
作者:阮紀宏2025-02-28
夏寶龍主任南下,促港融入國家發展。肖耿提議北都設「超級特區」,深圳河海關南移,深港優勢互補。然此舉或觸及一國兩制,模糊關稅區界線,得不償失。制度創新重要,但須審慎,勿因小失大。
一個平凡的「時代女性」跨越了南北半球的大時代
作者:阮紀宏2025-02-14
媽媽生活的這個大時代,中國由農業社會進化成工業社會,並以快速的步伐邁進信息社會;香港則由英國管治過渡到國家管轄的一員。而一個讀書不多,卻對家庭和子女有高度承擔的女性,能夠成功跳出農村到香港這個大都會,後來還跨越到地球的另一端,不愧是一名時代女性。
郎心妾意恩威並施俱戲碼  格陵蘭料終墮入美國控制
作者:阮紀宏2025-01-17
丹麥出售格陵蘭,在現今政治局勢中是不可能的。格陵蘭如果成為獨立國家、擁有自主權,可以自主決定各種資源的運用,而且可以跟美國討價還價;唯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美國控制則在所難免。
美國再強大靠撕毁協議 特朗普是否動武惹憂慮
作者:阮紀宏2025-01-03
錙銖必較的特朗普,出言威脅不行,除了加徵關稅,是否會採取軍事行動完成「令美國再次強大」的宏願,則需要密切關注。
中山到香港車費低至43元 票價交易成本都有待降低
作者:阮紀宏2024-12-20
香港與內地確實有很多不同,但不能以一國兩制為不能改變的藉口。小小的改動,諸如取消港鐵不合理收費、實施一地兩檢、港珠澳大橋金巴全面採用電動車等等,都可以降低有形的費用成本和無形的時間成本。
特朗普舞劍縮減行政開支 改革意在沛公權力再分配
作者:阮紀宏2024-12-06
「讓美國再次強大」與削減政府開支,很難說是正關聯還是負關聯;唯再次突破債務上限的後果,必然是由其他國家來埋單。真正懂得改革真諦的是特朗普;真正懂得如何改革的是馬斯克。
迎難而上好過頂硬上 知難而退必延誤改革
作者:阮紀宏2024-11-22
在過去「鬼叫你窮啊」年代,香港人不怨天尤人憑頂硬上精神,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題。然而,只有老百姓窮,特區官員從來沒有窮過,要求官員頂硬上,可能是緣木求魚。官員頂不住硬也無可厚非,但切莫知難而退。
美國大選加劇社會分裂 媒體老闆則陷行業分化
作者:阮紀宏2024-11-08
2024年美國大選,無論結果如何,都是美國政治史上的濃厚一筆,甚至可能在很多方面是轉捩點。要問的是,不喜歡特朗普的媒體老闆,將會如何跟他「合作」。
劏房改名不等於改革 簡樸後扶貧問題猶存
作者:阮紀宏2024-10-25
今年是特區政府的「改革年」,提出任何新政都要有改革元素,相信為合資格的劏房改名,名曰「簡樸房」,是一個很偉大的改革舉措;而且還為簡樸房訂一個很清晰的定義,必須有窗戶、有獨立廁所、面積不小於8平米。
謠言暗湧充斥東盟峰會 外部勢力明槍暗箭齊發
作者:阮紀宏2024-10-10
謠言造成暗湧這種「下三濫」手段,背後必然是為了隱藏不可告人的目的。東盟沒有集體的防禦系統,個別成員國要跟「外部勢力」單打獨鬥,就必然處於劣勢。
香港先行先試進軍非洲 民間團體為國家打頭陣
作者:阮紀宏2024-09-19
中國遲早也會成立國家級的機構,到海外大規模提供義工服務;唯無論從立法規管和具體執行等方面,目前十畫未有一撇,香港的非政府組織在這方面有優勢。
成立灣區體育局建議被忽視 粵港官員思想解放才能邁步
作者:阮紀宏2024-09-06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表5周年,現在才討論對接問題,似乎是落後於形勢。反過來說,是因為在對接問題上沒有做好,現在更需要重點提出。
熊貓經濟定位妄自菲薄 重提亞洲國際都會品牌
作者:阮紀宏2024-08-23
香港以亞洲國際都會作為發展的定位,不單是要吸引國際遊客、發展旅遊經濟,應該還有更高的使命。「說好中國故事」是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應有之義。
奧運金牌討論不對焦 政府缺目標難帶領
作者:阮紀宏2024-08-16
鼓勵參與運動、鍛煉身體,是普及化的目標;利用什麼項目去貫徹這個目標,才是重要。不能因為劍擊得到3個金牌,就去「妄想」將劍擊運動普及化。若然政府將此定為體育政策的目標,是不切實際的。
深中通道無限制通車而火爆 港珠澳大橋政策不變難逆轉
作者:阮紀宏2024-07-12
目前港車北上只限於使用港珠澳大橋,現在有呼聲增開深圳灣港車北上通道;是否可行,要看對深圳市交通的影響。
香港人當國際義工 洪都拉斯感謝中國
作者:阮紀宏2024-07-05
一呼百應的不光是仰仗舊袍澤的情誼,而是這個項目本身,能夠幫人,能夠利用過去的經驗服務人群,代表中國人來到別的國家,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才是吸引他們參與的最大動力。
中國「軟硬兼施」 彎道追趕中美洲關係
作者:阮紀宏2024-06-28
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在中美洲開拓市場,需要國家在外交上鋪墊道路;市場份額大了,國家的影響力也增強。美國過去一直使用軍艦為商業殺出血路的模式,受到新的挑戰,卻依然使用強權去阻撓,這是行不通的。
美國中美洲後欄失火 國際影響力不斷下降
作者:阮紀宏2024-06-21
美國在國際問題上的舉動,日漸失去國際社會民心,現在連內政問題也牽連到諸多中美洲國家。美國未來在這個地區的影響力,是否會加速江河日下,不妨拭目以待。
順應民意將徵費束之高閣 帶領民意設定愛國愛港目標
作者:阮紀宏2024-06-07
垃圾徵費,究竟是「再出發」還是「重新出發」,留待特區政府去決定;但出發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改名。政策目的是減廢,卻說成是徵費;減廢沒有人會反對,而抗拒甚至反對徵費卻是天經地義。
粵車南來只聞樓梯響 禮尚往來要雙向交流
作者:阮紀宏2024-05-24
妨礙粵車南下的政策,往小的說,是特區政府官員閉門造車,躲在辦公室估計市民的憂慮,然後制定出保守的政策。這種施政理念與做法,並不可取。往大的說,是不把加強粵港交流放在眼裏。
美國高官訪華出怪招 中美關係增添未知數
作者:阮紀宏2024-05-03
延長訪華時間、到處飲飲食食,要傳達什麼信號?布林肯最後一招,說有證據顯示中國會干預美國大選,是假設中國會幫民主黨的對手特朗普助選嗎?還是為以後栽贓中國留下伏筆?更是撲朔迷離。
政府自墮兩難局面 愈拖延自拆下台階
作者:阮紀宏2024-04-19
這上中下三策的排序,是從政府長治久安、社會穩定、環保得以實施的角度考慮。從政府官員的角度考慮,整個排序可能就是顛倒過來,因為從此不做垃圾徵費,就毋須為政策是否得宜、市民是否滿意而頭痛,一勞永逸。
先行先試不知試什麼瞎忙活 只為袋錢徵費應分階段實施
作者:阮紀宏2024-04-12
現在重新利用垃圾徵費作為社會運動去做「愛國愛港」的目標,已經為時已晚。特區政府應該考慮如何「明哲保身」,以及市民對政府政策的信心與支持。是否分階段實施的「讒言」無關痛癢,反正局長大人必定山人自有妙計。
美國會速戰速決通過禁TikTok法案引起的聯想
作者:阮紀宏2024-03-29
禁TikTok法案何來迫切呢?唯一的解釋是大選臨近,一切愛國的表現都要盡情上演,連問問題都懶得問,還要在毫無迫切的情况下顯得愈快愈好,甚至說得愈激進愈好。
中央大員來港「低調」示範治港之道
作者:阮紀宏2024-03-08
夏寶龍主任在香港期間, 7 天在不同場合面對圍堵的記者,只有揮手,從未駐足在鏡頭前說兩句,或者回答一兩個問題,連應酬的話也惜墨如金。核心問題是,為何中央大員要專程來港卻低調向特區政府傳達治港之道?
香港是中國另一個城市 奇談怪論審時度勢登場
作者:阮紀宏2024-02-23
對23條條文的寫法有意見,現在正是提意見和建議的時候。但在這個時候再陰陽怪氣地說香港「不能成為中國另一個城市」,要麼就是睜着眼睛說瞎話,要麼就是別有用心公然反對23條立法。
政策存廢有偶然性 官員犯錯有必然性
作者:阮紀宏2024-02-02
政府官員說市民已清楚,但既沒有民意調查的數據支持,也沒有壓力測試的結果證明。一旦真的按計劃實施,到頭來還會是「甩轆」收場。與其在4 月1 日之後才發現問題,無法推行下去臨時宣布押後,倒不如先發制人。
為什麼常去內地這麼重要
作者:阮紀宏2024-01-05
為什麼要安排曾經干犯「分裂國家」罪行的人到內地參觀?估計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有此政治取態及違法行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國家的發展歷程及現時狀况;如果他們有一定的了解,相信他們會「回心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