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05:54:2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劉銳紹

從事新聞工作40多年,曾長駐英國和北京採訪,跟進了由中美談判至今的整個香港回歸歷程,也親歷了與香港有密切關係的「三大群眾運動」的全過程: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左派稱為「反英抗暴」)、1989年北京民運和「六四事件」,以及2014年港人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當年在北京的報道洩露了很多官方的秘密,所以「六四」後在中共的「平亂報告」中,成為唯一被點名的香港記者。撫今追昔,經常自問:「中國人能走出歷史的怪圈嗎?」近年投入教育和文藝創作,盼中國人早日走出怪圈。
著有:《危城懇言》、《慾奴•牢獄》、《人性密碼678914》(上、下冊)(此書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主辦的第29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中獲獎)、《點點點評習近平》、《我從六七暴動到今天》(上、下冊)(此書獲香港電台第11屆香港書獎)及《天才飛與棺材淚》(上、下冊)。

歷史人物功與過
作者:劉銳紹2022-09-05
對於戈爾巴喬夫的功過,我也沒有定論,只是從世人的兩極反應想到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才比較公平。看到不同國家的政要和人民對他死後的評價,再一次驗證一個規律。
實事求是看民研
作者:劉銳紹2022-08-27
無論從民意數據和趨勢來看,都令人感到港府的工作不斷好轉,並取得愈來愈多市民的接受。於是,問號出現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否轉軚的跡象?
削足就履踩英文
作者:劉銳紹2022-08-22
不要重演盲目排外的歷史了。假如香港有朝一日,趁着「去殖(民地文化)」的潮流貶低英文,或逐步禁止和減少使用率,只會削足就履,毫無益處。果真如此,肯定將有更多人移民。
傷不了人反自傷
作者:劉銳紹2022-08-08
有一位貴婦,與女兒的關係不大好,因為她感到女兒不聽話,經常跟壞人走在一起,經過多年勸告,一怒之下還打了女兒。後來,她感到教而不善,開始經濟封鎖……可是,女兒依然故我。
書展的另類感覺
作者:劉銳紹2022-07-25
我本來不想到書展去,也沒準備買書,因為預期找不到那些被視為「敏感」的書,屆時失望而回就不好了。但結果沒有令我失望,因為果然找不到那一類書;既然結果與預期一樣,沒有期望,自然不會失望。拍掌吧!
未完善的「完善」
作者:劉銳紹2022-07-18
港府高官與立法會議員進行廳前交流會,是近日官方和建制大力宣傳的新猷之一。與其心勞日拙閉門交流,不如走出議事廳,公開與民眾對話,不是更好嗎?
政治炸彈或濕水炸彈
作者:劉銳紹2022-07-11
雖說《基本法》基於私隱和個人權利的問題,未規管高官直系親屬的國籍或外國居留權,但中國的事情很奧妙,更何況這涉及政治忠誠的問題。
回歸活動眾生相
作者:劉銳紹2022-06-28
香港回歸25周年,平民百姓可以各適其適,享受私人生活。但要執行公務的人士卻忙得不可開交,不能出現一絲差錯,因為要預防3種事情,一是安全問題,二是疫情問題,三是意識問題。
「六四」民研與「三無感」
作者:劉銳紹2022-06-21
如果官方繼續只重經濟而忽略市民的政治權利訴求,實在難以解決存在已久並積累愈厚的深層次矛盾。沉悶的炸彈仍然存在,如何實現官方冀望的「一致對外」呢?
不想見的秋波
作者:劉銳紹2022-06-13
林鄭月娥上周四表示:「可以大膽說一句,她已交出一張無愧於自己的成績表,為42年的公務生涯畫上完整句號。」這張成績表無愧於她自己,但卻有愧於港人。
李克強真的回升嗎?
作者:劉銳紹2022-05-30
外傳李克強趁機釐清自己跟經濟衰退無關,大有明哲保身之勢。不過,在中國,功過不是自己定的,而是權力來源定的。眼前,唯一可確定的是,習近平仍然很穩固,所以毋須過分緊張,自亂陣腳,製造內傷。
不懂經文 也要祈禱
作者:劉銳紹2022-05-13
眼前,很多人感到無事可做,無力可為。年輕一輩更感到,有力無處使。但即使眼前很多事情也做不了,最低限度還有一事可做,也必須做,就是為世界上的好人祈禱。
「五四精神」如何體現?
作者:劉銳紹2022-05-06
有人說,不用急,先有科學,後有民主;或者有了科學,必有民主。我由小學開始,已不知聽了多少遍這類的話,耳朵也起繭了。如今兩鬢皆霜,民主美人仍是芳蹤杳然,千呼萬喚不出來,難見廬山真面目。
會否第三次世界大戰?
作者:劉銳紹2022-04-29
綜觀世局,除了中國和白俄羅斯之外,還有什麼國家可能參與「大戰」?況且,中國也不會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寄託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目前的「中俄友好」,只是一種戰略而已。
《肥美人》引起的思考
作者:劉銳紹2022-04-22
最近有電視台推出《肥美人》選舉,引起一時話題。這個節目告訴大家:無論什麼事情,都應該「有得揀」;即使選擇不多,但至少要保證選擇的權利。
100元的故事
作者:劉銳紹2022-04-01
100元,在很多每月收入以10萬元計算的官員心中,也許只是一個噴嚏。不過,當以下100元的真人真事發生在貧苦大眾身上,卻只會令人傷痛。
全球通行的懲罰
作者:劉銳紹2022-03-18
俄羅斯最近出現不少地下文學,一些朋友翻譯給我看,其中一首《懲罰歌》深入淺出,說出願望與人心。
林鄭終於說出民意了
作者:劉銳紹2022-03-11
事到如今,大家關注「看不見林鄭月娥」會否成為事實?但在疫情消失之前,肯定不會實現。以後呢?走着瞧吧!
施,永遠走了!
作者:劉銳紹2022-03-08
新聞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事業。即使把它看成是一種職業,也要講求職業道德、職業勇氣和職業智慧。阿施的專業道德和勇氣,已毋須置疑,而他的專業智慧也是值得借鏡和效法的。
黐線比賽
作者:劉銳紹2022-03-04
面對中外世情,我一向努力捕捉動態,理性分析,尋求解決方法。但如今面對這個世界性的「黐線比賽」,我完全落後了。
野心常用正義包裝
作者:劉銳紹2022-03-01
普京這次遇到的反彈,也許超出他的估計。最近,他還下令核武部隊進入高度戒備狀態,無論只是恫嚇策略,還是真的啟動,都只會增加自己的壓力和危機。
北京冬奧的餘音
作者:劉銳紹2022-02-23
此次中國在冬奧取得佳績,外界討論最多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外援」,包括被稱為「入籍兵」的「萬人迷」谷愛凌。我想,他們也許有一些幫助,但因為外援而得出「中國冬運實力不濟」的結論,則大可不必。
疫情與問責
作者:劉銳紹2022-02-18
自從提出「必須牢牢掌握香港全面管治權」之後,中央政府無論對外對內,都要掃雷,政情和民情都要穩,已是不會轉變的大方向,關鍵是怎樣才是最好效果而已。
情人節能否真情相對?
作者:劉銳紹2022-02-15
希望決策者抱着對待情人的心,體恤民意,梳理民情。否則,今天付出的是金錢代價,日後則可能付出更大的經濟和社會代價。
抗逆不宜矯枉過正
作者:劉銳紹2022-02-11
新一輪限制社交距離措施中,最引起爭議和混淆不清的一點,就是在私人處所限制多於兩個家庭的聚會。怎樣發現、界定和證明有沒有違法?發現和舉報的責任只屬於執法部門?
萬頃碧波自從容
作者:劉銳紹2022-02-08
心中有民,而不是心中有權,自會官民同樂。
情緒與情緒化
作者:劉銳紹2022-01-28
醫學專家和各界人士都表示,作為特首,應該以身作則。徐英偉作為民政局局長,應避免前往人多的聚會,但他卻出席「洪門宴」,林鄭月娥也對他表示失望,並說他應該以身作則。那麼,她的「以身作則」標準是怎樣的呢?
什麼是「人性化」?
作者:劉銳紹2022-01-25
為官者既然不懂得,不習慣或不願意道歉,那就讓大家出出氣吧。千萬不要借題發揮,上綱上線,指責人們「煽動仇恨,引起對政府不滿」,否則只會是擁有公權力的人加深仇恨。
易位而處多理解
作者:劉銳紹2022-01-21
日後情況,無人能說得準。但無論如何不應該過分緊張,以為「一次事件足以說明一切」。是是非非,都留予後人說。總之,不要散播仇恨,要各方一起努力,而不是只要求對方,自己卻背道而馳。
跑馬地不在香港
作者:劉銳紹2022-01-18
或有或無,可有可無,又有又無,似有還無……無人能說得準。唯一說的準的是:跑馬地不在香港,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