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03 2025 08:14:1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劉銳紹

從事新聞工作40多年,曾長駐英國和北京採訪,跟進了由中美談判至今的整個香港回歸歷程,也親歷了與香港有密切關係的「三大群眾運動」的全過程: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左派稱為「反英抗暴」)、1989年北京民運和「六四事件」,以及2014年港人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當年在北京的報道洩露了很多官方的秘密,所以「六四」後在中共的「平亂報告」中,成為唯一被點名的香港記者。撫今追昔,經常自問:「中國人能走出歷史的怪圈嗎?」近年投入教育和文藝創作,盼中國人早日走出怪圈。
著有:《危城懇言》、《慾奴•牢獄》、《人性密碼678914》(上、下冊)(此書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主辦的第29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中獲獎)、《點點點評習近平》、《我從六七暴動到今天》(上、下冊)(此書獲香港電台第11屆香港書獎)及《天才飛與棺材淚》(上、下冊)。

改錯的能力在自己!
作者:劉銳紹2020-06-09
中國發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中國官方建立威信,為習近平「領導抗疫成功」歌功頌德。
「六四」與政治安全
作者:劉銳紹2020-06-05
其實最不能拋開「六四」的就是官方。這也難怪,前人犯了大罪,後人為保(政權)穩定,也不認錯,於是新錯掩舊錯,還要製造更大的錯,才能掩蓋過去已經很大的錯。
悼念六四 常人有責
作者:劉銳紹2020-06-02
千萬不要出現「六四」的鎮壓,所有暴力場面也不要出現,中華民族的悲痛不能再像夢魘一般纏擾着每一個中國人了。
借外打內 牆倒大廈傾
作者:劉銳紹2020-05-29
如果因為高層鬥爭而來一次犁庭掃穴,對國家穩定、國家安全、人民福祉又有何好處呢?這個劫,能否消除呢?
誰是聰明?誰是笨伯?
作者:劉銳紹2020-05-26
最近我家發現很多外來的蛇蟲鼠蟻,很可怕,一定要想辦法消滅。你猜什麼方法最好?我把整個房子都拆掉,看那些蛇蟲鼠蟻還往哪裏跑?
兩岸會否兵戎相見?
作者:劉銳紹2020-05-22
人們不斷關注,在眼前兩岸氣氛不斷惡化和緊張之下,會否發展至兵戎相見的地步?
選辮子 造辮子 抓辮子
作者:劉銳紹2020-05-19
所謂「選辮子」,是刻意在已有的事物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所謂「造辮子」,是在沒有借口之下曲解或製造無中生有的「事實」,作為攻擊點。「抓辮子」更容易理解,就是依靠強權以點擊面,同時又以面擊點。
對監警會毋須幻想
作者:劉銳紹2020-05-15
看監警會的功能、結構、職權,以及過去表現等因素,已知它難以回應市民的主流期望,更難滿足市民的重點訴求。
不治根病 難治身患
作者:劉銳紹2020-05-12
官方仍然以為「高壓和以暴易暴」就可以解決問題;殊不知,本來是活的結,卻變成死結,而且愈拉愈緊。政治問題不作有效解決,根病不治,身患難癒。
中聯辦幫助「黃圈」
作者:劉銳紹2020-05-08
「愛祖國,用國貨」;即使質量差一點,也要用國貨。這是當時的政治教育。鼓吹這口號的,包括中聯辦的前身──新華社香港分社。那個「紅色經濟圈」,跟今天的「黃色經濟圈」概念不是很相似嗎?
從「五四」談到冀朝鑄
作者:劉銳紹2020-05-05
昨日是「五四運動」101周年。同在「五四」這一天,聽到曾替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當翻譯的冀朝鑄逝世的消息,他是1954年加入外交部工作的。這一連串的「五四」,令我感慨良多。
擴闊眼界 提升境界
作者:劉銳紹2020-04-28
心境必須開朗,輕裝前進,快樂上路。建制派說「明天會更好」,我們也可以說「明天會更好」,因為各自有不同的理解。反正,只要這類句語不是用於機構的專利註冊,為什麼要被別人壟斷了解釋權?
港府大換班說明什麼?
作者:劉銳紹2020-04-24
在中國官場裏,一切事物都是「為今我所用」,而不是單純的為我所用。所以,即使是上級按政治需要而搬龍門,錯在上級,但也要下級承受。這就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另一種體現:上有立威,下要跪低!
「不知敬畏」也是罪?
作者:劉銳紹2020-04-21
看公安部對孫力軍的指控,不單慣例地說他「貪污腐敗」,「長期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規矩」,還指他「不知敬畏」。這類指責實在少見,即使不是第一次使用,也可算罕見之列。
天下政治一樣黑
作者:劉銳紹2020-04-17
美國指責中國在「世衛」的影響,也是彼此彼此。美國獨霸天下時,同樣是「金錢外交」,到今天仍然如此,只是按它的利益重新分配而已。所以,天下政治一樣黑,只是全黑或灰黑而已。
封建忌諱思維累天下
作者:劉銳紹2020-04-14
這種擔心高層不悅、忌諱語意相關的心態,千年如是,想不到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延伸到文藝和網絡遊戲之上,例子俯拾即是。
中共枉法續囚王全璋
作者:劉銳紹2020-04-09
維權律師王全璋出獄後被強制送返濟南戶籍地,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典型。他一直在北京工作,家人也長期在北京生活;出獄後不能回北京的家,仍要他們一家分離,是不合情理的。
疫情不是口舌之爭
作者:劉銳紹2020-04-03
我想,眼前的重點仍是全球抗疫,而不是口舌之爭。各國切勿分散視線,顧此失彼。
不專業批評反暴其短
作者:劉銳紹2020-04-01
北京高層每次處理台灣的國際活動時,也按實際情況而行。這一次,大陸傳媒和建制派的批評反而令世衛用了「台灣」或「台灣的」字眼,可謂批評得不專業了。
勿一千步笑一百步
作者:劉銳紹2020-03-27
中國的疫情是否如官方所說的那麼好?即使真的改善了,但這個時候舉行「兩會」,萬人聚京,會否又自製另一個感染危機?
勿把「守零」變「守靈」
作者:劉銳紹2020-03-24
武漢疫情應該基本穩定下來,但這是否等如完全受控,跟着大家可以安心恢復生產呢?很多專家已警告,當局千萬不要再犯「政治任務先行」,甚至「政治壓倒一切」的弊病,把疫情變成「逆情」,更把「守零」變成「守靈」。
亂打宣傳戰累死香港
作者:劉銳紹2020-03-20
北京除了驅逐榜上有名的美國記者之外,還指明他們不能在港澳採訪。這就把新聞領域也劃入外交範疇,跟國際標準完全格格不入。更嚴重的是,這樣做令港府不知如何反應?
防第二波和防輸入
作者:劉銳紹2020-03-17
中國除了要防止疫情在國內第二波爆發之外,還要防輸入。從總體來看,國內的疫情相對受控,逐步恢復秩序,令人稍為定心;但實際情況和正常的信息交流,仍不暢順。
假到出汁的視察
作者:劉銳紹2020-03-13
習近平到武漢視察時,官方竟然派人進民居監視,每戶兩名公安,禁止他們向樓下喊話,以免道破官方假象。
游泳巨嬰是誰生的?
作者:劉銳紹2020-03-10
孫楊從發迹到今天,背後都有一股利的力量。中國運動員本來強調體育精神,但後來一些人的體育細胞變異,愈來愈利字當頭,一切以勝利、利益為唯一目標。
思覺失調的宣傳
作者:劉銳紹2020-03-06
無論大陸或香港政府,都害怕傳媒反映真正的民眾聲音。大陸百分百打壓,港府則緊跟其後,一丘之貉。
一切要為政治讓路
作者:劉銳紹2020-03-03
一切以政治為首,經濟為次,民生更次,民主更「廁」(官方把民主視為廁紙)。如此治國,人命不知放在哪一個層次?不過,如果說一切要為政治讓路,倒不如說一切要為政權讓路,不是更準確嗎?
預算案的政治性
作者:劉銳紹2020-02-28
港府「派錢」1萬元的措施,估計在8月實行。這個時候,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如火如荼,港府自然希望能夠幫建制派一把(因為港府拖累建制太多了)。
政出多頭 難控疫情
作者:劉銳紹2020-02-25
近期各地宣傳部門不斷製造「疫情減緩、恢復生產」的氣氛。可是,決策者心知疫情還未受控,所以又放出「疫情還未到拐點」的消息。
武漢疫情三觀察點
作者:劉銳紹2020-02-21
武漢疫情至今,中共高層抗疫是否團結一致?還是趁機各有盤算?外界不得而知。但中國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借勢,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比「民亂」更亂的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