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04 2025 23:40:0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黃顯華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伍宜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曾任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教授,香港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教育博士,曾任三所小學、兩所中學教師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顧問,及參與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協調工作。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教師教育與教師資格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評審局、香港各大學學術評審委員或校外考試委員。 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課程專業委員會顧問、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及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等。

《成長戰爭》——兩個孩子衝破傳統教育桎梏自主學習的故事
作者:黃顯華2015-11-20
《成長戰爭》這個故事描述一位母親經歷了無數的掙扎、摸索、淚水和溫情,最後得到大家祝福。台灣母親李雅卿與他兩名兒子的經歷,開創一種另類的教育想像。
真誠的自主學習
作者:黃顯華2015-10-16
本書作者傳達一種「將意志還給孩子,讓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選擇」的教育理念。使孩子從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氣,不斷地去選擇、嘗試、應對和改變,並且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應世的智慧,最終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煥發童年的特質可以撃破限制我們的桎梏嗎?
作者:黃顯華2015-09-18
兒童在三歲前已能流利地用母語與人溝通,成年人用三年時間學一種全新的外語亦有相同效果嗎?黃武雄教授在《童年與解放》中,通過大量的論述,展示兒童的創造特質,亦若干程度回應了上述問題……
生產型態和學生個別差異的處理
作者:黃顯華2015-08-14
擁有聽話、記憶力好、安靜、勤力……等特點的學生,特別適合篩選制度,故此可以在制度下生存;那些具創意、喜探究、善交流……的,則較大機會被制度所淘汰。
與內地教師交流的不同經驗
作者:黃顯華2015-07-10
當今內地的教師教育,極需要的是有個人主見的講師,知道自己向學生宣揚的理論基礎為何,也知道那些理論的用處,並能應用自己所教的理論去教學。
「贏在起跑線上」的疑和問
作者:黃顯華2015-06-12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來就是當年進行教育產業化時,為了將輔導班商業化而產生出來忽悠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句商業口號,結果造成了今天中國孩子普遍出現厭學和把學習異化的現象。
通識教育科課程的設計、決定和教師的專業化機會
作者:黃顯華2015-05-08
為什麼這麼多年以來,其他科目似乎未能培養學生批判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呢?其他科目的課程設計為什麼未能讓教師達到這目的?六名通識教育科科主任的說法,值得各界參考……
金禧事件與黃麗松報告書
作者:黃顯華2015-04-17
香港大學前校長黃麗松教授剛逝世。他對香港教育界其中的一項貢獻,就是接受了港督的委任成為主席,和其他兩個委員一起完成了《寶血會金禧中學事件調查報告書》。上世紀70年代教育界發生了兩件大事,引起香港社會極大矛盾,其程度可以比得上最近的雨傘運動,這份報告書適度地處理了當中的寶血會金禧中學事件。
學習問問題、從問問題中學習
作者:黃顯華2015-04-03
長期以來,問題的產生都被視為學習過程的要素,不僅有利於理解,而且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和推理。研究表明,在大學生中實施促進深層推理問題產生的策略和知識獲得的策略,相對而言較為容易。如果學生能夠提出較好的問題,那麼他們的理解、學習以及對材料的記憶等也都能得到提升。
教學舞步:教與學的差距和配合
作者:黃顯華2015-03-20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掌控學生對某個概念的理解程度,還需要時刻留意和響應學生應答中的細節,就像默契十足的舞蹈夥伴之間彼此響應一樣。故此,以響應式舞步比喻師生間教學的互動最為貼切,因為它將學生和教師之間互相促進教學,恰如其分地描繪為進行微妙的、互為主體的舞蹈。
自主學習的一些疑問?
作者:黃顯華2015-02-22
教育局最近倡導關於學與教的策略,「自主學習」是其中一個熱門課題。其實,這概念在歐美已討論了一些日子,華人社會和歐美各地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首先討論華人社會,特別探討內地對這概念和實踐。
怎樣才算投入學習?
作者:黃顯華2015-01-16
世界各地的教育家非常關注學生不投入學校生活和學習的問題。不投入被認為是導致學生成績低落和逃學等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學者指出,約25至66%的學生被認為是不投入的。
你明白了嗎?
作者:黃顯華2014-12-19
一位教師談起自己的學習時說:「當我上學時,我們學了很多,但幾乎什麼也不理解(understand),一點也不明白。自己所學的東西跟課室之外的世界沒有什麼聯繫,簡直是浪費!」這位教師說得對:知道並不等於理解,知識淵博亦不必然意味所知對自己的生命有任何真正用途或價值;「以理解為目標的教學」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個整體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