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9:39:0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黃顯華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伍宜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曾任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教授,香港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教育博士,曾任三所小學、兩所中學教師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顧問,及參與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協調工作。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教師教育與教師資格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評審局、香港各大學學術評審委員或校外考試委員。 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課程專業委員會顧問、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及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等。

徹底解決問題的方向
作者:黃顯華2020-09-05
目前,這個世界急劇變化,充滿機會。如果不重新檢視目前的制度和課程,我們會窒礙學童的學習,減少他們的投入,讓他們毫無準備地面對將來。當一個極待解決的世界性事件出現時,學校可以怎樣回應呢?
怎樣解決高分低能的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0-08-01
我們一定要讓學童們知道,他們畢業時拿到的,不是一份只有等級的證書,而是一份對世界所作出貢獻的履歷表。
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更美好世界而設計的教育
作者:黃顯華2020-07-04
很多人批評我們的學校教育出產「高分低能」。Marc Prensky 提出改善辦法,主張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便要對周遭環境和世界作出貢獻,這和我們以前《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相似。
變幻原是永恆:這個世界需要一套全新的課程?!
作者:黃顯華2020-06-06
教師不應該再是傳遞各科知識內容的工具,這些工作應該由教育科技去擔當;不過,教育科技不能夠,亦不應該完成教育所有的工作。
線上教學與促進教學素質
作者:黃顯華2020-05-09
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善用遊戲化手段開展教學,可以增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者的參與感,幫助學習者全身心投入學習。
線上教育與促進教育公平
作者:黃顯華2020-05-02
線上教育嘗試處理在課室/學校層面乃至教育制度層面上,不同組群學生的「公平」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課題。
以成長心態展開「進優行動計劃」旅程
作者:黃顯華2020-04-04
與其把今天視為我有生以來最年長的一天,我積極地以今天是我未來生命最年輕的一天。
台灣的實驗教育法
作者:黃顯華2020-03-21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法源的頒布,除了提供公立學校轉型的機會,亦適時提供給偏鄉學校或原住民小校一線合法生機,脫離固有的學校體制及作法,取得更靈活的辦學策略。
台灣的理念學校
作者:黃顯華2020-02-01
理念學校與主流的官方教育相比較之下,更標榜和崇尚開放教育理念,真誠面對學習的本質。
從戰術和戰略的角度簡介和分析《深度思維》一書
作者:黃顯華2020-01-04
人們經常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格局比能力重要。」那麼,怎樣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做出大格局、效用超越普通努力的智慧選擇呢?
成長心態與學校改進
作者:黃顯華2019-11-09
才能是可以經由鍛鍊改變,把挫折視為挑戰,只有盡一切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從「設計思維」看未來的夥伴協作與學校改進
作者:黃顯華2019-10-19
一向以來,學者多從教育的角度去探討學校課題。在本文,筆者嘗試從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商業管理角度(即「設計思維」),論述通過夥伴協作以促進學校改進的努力。
我的評估觀:從不批改學生每天交來的數學習作,到由學生自行設計考試題目,到和學員一起共同建構論文。
作者:黃顯華2019-07-06
筆者努力嘗試設計不同的評估方式,讓中學生、大學生和研究生把評估視為學習的一個過程,為未來人生可能面對不同的考驗作準備。
家長大學
作者:黃顯華2019-06-15
從家長參加家長大學活動後填寫問卷和接受訪談得知,「式宏家」的感恩文化已植入家長的心田,很多家長表示對本校舉辦多元化的親職教育懷抱着感恩心,並支持學校推動生命教育和「心之校園」。
生涯規劃:學習經歷多樣性
作者:黃顯華2019-06-08
啟夢者計劃(DreamStarter)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創新教育,透過一個體驗式的尋夢之旅,學校希望從小培養學生運用創新思維為社區帶來改變,從中學習企業家精神,凡事懷着信心解決問題,迎接未來的挑戰。
生命教育──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校本課程
作者:黃顯華2019-05-18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持續推動「心之校園」生命教育課程,讓小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涯中,螺旋式地的心靈養分,進而擁抱「我能行」的信念,成為一個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三好」孩子。
學校發展主任的特質、作用、能力、角色與策略
作者:黃顯華2019-05-11
大學的學校發展主任帶領學校同工攜手推展以校為本的學校改進工程。任何形式的夥伴協作計劃在學校的推行都要透過發展主任與學校校長、教師之間的互動才能真正付諸於實施。
計劃的性質和特式──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之學校改進計劃
作者:黃顯華2019-04-06
學校改進的真正目的並不只是讓學校看到自身的不足,而是幫助學校揚長避短、提升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專業能量,從而在校內建立一套自我完善的機制。
從情感和發展的角度了解學校所在社區
作者:黃顯華2019-03-09
「社區暴走冒險家」的單元以循序漸進的原則去設計,由整體的社區探索為首,然後逐漸縮窄學習範圍至社區內的不同設施及為我們服務的人;目的是讓學生首先建立整全的社區概念,再縮窄範圍進行較深入的認識。
行知結合、重視情意的學習
作者:黃顯華2019-02-09
亞斯理衞理小學用心設計了一套體驗統整課程,強調從做中學。該課程以常識科的學習重點為基礎,當中以遊戲、實地考察、閱讀、創作及設計四大學習活動為主軸,期望學生能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發掘出自身亮點及價值。
香港的課程發展──20年來從制度到學校 專業精神和能力的提升
作者:黃顯華2019-01-12
提高教師專業精神和能力,從而設計出高素質的校本課程,是改善學生學習的最佳途徑。
探尋學習與反省的課程語錄
作者:黃顯華2018-12-08
筆者非常同意歐用生教授對課程的探究取向,處理的方針是「並非二分,而是求『和』」。
研討課程 求真求善
作者:黃顯華2018-11-10
我國的課程學者,不少是靠「思辨」方法做學問的。我們整天在思考,而思考出來的「學問」,我們怎樣去肯定它或否定它呢?
綠色及永續教育: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整全的環保培育
作者:黃顯華2018-10-20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自2001年起改革常識課程,把環保教育融入正規課程當中,教導學生以環保物料進行科技製作,致力推動環保教育,為學生提供一個綠色的全方位學習環境。
回歸自然的科學探索 校本課程革新系列的總結
作者:黃顯華2018-09-01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開展的STEAM科學科技課程計劃,正是要體現人文與科學的結合,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以人文情懷及科學探究並行的態度,探索自然,擁抱自然。
在社區生活中培育人文情懷的藝文課
作者:黃顯華2018-08-18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提供藝文課。透過課程,探討人與自然、歷史文化、社區及藝術創作的關係,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建構學習的意義。
以跨科閱讀課程及親子讀書會進行閱讀革命
作者:黃顯華2018-07-14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徐俊祥校長更是一個以教師組成的交響樂團的指揮,他主持的「以閱讀統整各學科課程」計劃,協調和策劃多位同事從事課程統整工作,讓新一代通過閱讀進一步掌握求學最重要的能力。
以課程統整學習周重構學習的意義
作者:黃顯華2018-06-16
十年前開拓及持續發展課程統整學習周的經驗,成為了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發展各項跨學科統整課程的基礎。
從做中學
作者:黃顯華2018-05-12
亞斯理衞理小學設計了小一「從做中學」體驗統整課程。課程以遊戲、創作及設計、閱讀及實地考察等多元化的體驗活動為主軸,培養學生真正的學習樂趣,豐富學生的生命素質,激發其成為「最好的我」。
生命培育周「失敗周」
作者:黃顯華2018-04-14
亞斯理衞理小學舉辦生命培育周,透過電影賞析、互動討論、失敗舞台、生命反思、挑戰擂台陣、名人Show & Tell及活動紀錄片等多元化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刻領會失敗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