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9:38:5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黃顯華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伍宜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曾任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教授,香港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教育博士,曾任三所小學、兩所中學教師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顧問,及參與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協調工作。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教師教育與教師資格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評審局、香港各大學學術評審委員或校外考試委員。 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課程專業委員會顧問、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及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等。

良師益友
作者:黃顯華2022-10-01
多少年來,海泉兄關心社會。認識國家。進而努力在工作中,盡量把他的所學,所專,去幫助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朋友。
以形成性評估促進學員的學習──我的教學經驗
作者:黃顯華2022-09-10
多年教授研究生「課程設計」一科時,學員的品流非常多元,人數一般都有60、70人。他們有大、中、小、幼的教師,教授不同科目,具有不同年數的教學經驗……筆者怎樣去處理這種「個別差異」呢?
以多元智能和回饋改善教與學──我的教學經驗
作者:黃顯華2022-09-03
早年受到不少啟發,作者嘗試從下列多方面試圖改變傳統的教學法,本文嘗試回顧作者在大學教授的生涯中,如何從城市設計開展多元的智能學習、促進同學合作,明白合作共贏的道理,以及增加中期回饋以期改善自己的教法。
從「不再教書」開始──我的教學經驗
作者:黃顯華2022-08-06
作者先後任教了3年小學、11年中學、20多年大學和研究院,教學經歷豐厚。受到陶行知和巴西教育家Paulo Freire的啟示,開始探求多元化啟發學生學習及思考的方法。當年的多元智能學習是怎樣的?
從未來學校教育到個人經驗
作者:黃顯華2022-07-02
本欄由開始到現在已經刊出了99篇文章,轉眼間7年多過去了,作者從未來學校教育到個人經驗發表了什麼意見?
由「學習」到中、港、台三地的教育
作者:黃顯華2022-06-24
為了探究學習的性質,筆者自2008年開始花了6年多時間,用了近74萬字完成《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一書。為了方便一般讀者和教師閱讀,開始改寫成約3000字的文章,並刊登在灼見名家上。
疫情大流行100周後保持學校開放、投資於恢復學習的重要性
作者:黃顯華2022-05-06
學校停課的驚人影響超出了學習範圍。這一代兒童可能會損失總計17萬億美元的終生現值收入──與2020年估計的10萬億美元損失相比大幅上升。學校開放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讓所有兒童重新投入學習,並趕上進度?
COVID-19大流行永遠改變了教育
作者:黃顯華2022-04-09
很明顯,新冠疫情徹底破壞了許多人聲稱已經失去意義的教育系統。轉向在線學習能否成為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的催化劑?
COVID-19出現後全球教育演變的五個趨勢
作者:黃顯華2022-03-11
COVID-19出現為全球高等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演變?並發展出哪些趨勢?
包容性學習、問題導向和協作學習、終身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2-02-26
第4次工業革命所進行的教育4.0改革,確定了高質量學習內容和體驗的8個關鍵特徵。本文繼續介紹第6至8個關鍵特徵,每個特徵只介紹其中一間學校。
技術技能、人際交往能力、個性化和自定進度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2-01-15
究竟學校如何透過教學去教授學生技術技能、人際交往能力和個性化和自定進度的學習?這篇文章會與大家探討。
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
作者:黃顯華2021-12-25
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教育4.0改革,世界經濟論壇提出16間學校例子,來鼓勵獨特的教學方法?為什麼這些課程是那麼獨特?它們如何賦能學生?如何衡量這些學校成功?一起來看看。
從社會、政府層面看「雙減」政策的影響
作者:黃顯華2021-10-30
這個政策宣布實施以來,包括在美國上市、規模最大的數個中國大陸教育培訓機構股價即時急速下跌,有的下跌超過90%。有些人估計這政策和中國生育政策有關。
從學校、家庭及學童層面看「雙減」政策的影響
作者:黃顯華2021-10-22
雙減政策宣布實施以來,包括在美國上市、中國大陸教育培訓機構規模最大的幾間企業股價即時急速下跌,有的下跌超過90%。有些人估計這政策和中國生育政策有關。
國際課程改革較少有成效的原因
作者:黃顯華2021-09-04
OECD《學習指南針2030》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教育框架。這是一個全球共同能力的願景,期望能夠幫助兒童和青年茁壯成長,進而以全面、包容和可持續的方式塑造他們自己的未來。
21世紀學校教育的10個創意
作者:黃顯華2021-08-21
香港的學校教育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從上述的10個角度,香港的學校教育界又應該從哪個角度,或者其它方面去著手解決呢?
診斷式學習評估與多維度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1-07-24
由根據成績分班,到根據成長心態分班。要達到上述境界,必須要依照下列四個複雜教學的原則去處理:一、多維度的學習;二、角色;三、適當的讚賞;四、有責任去協助他人學習。
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學習心態引導與學習策略
作者:黃顯華2021-07-17
讓學生們一起探討他們所經歷的錯誤。處理錯誤是良好的學習經驗,因為這個過程讓他們陷入一個智性的掙扎過程,促使他們的腦部不斷成長。
課程設計和合作共贏的感受:以多個模型去分析組內的群體動力
作者:黃顯華2021-06-19
通過他們的提問和讚賞,他們懂得分工合作的好處,欣賞整班同學一起參與10個計劃,這種共學模式大大地擴展了他們的眼界和思考角度。
課程設計和合作共贏的感受:十組同學合力完成十個研習
作者:黃顯華2021-06-12
在疫情的限制之下,大學生們只能夠通過網上作報告。為了讓他們更投入於學習,我要求他們對其他組別的家課提出質疑或表示讚賞,如此有助改善各自報告的質素,並增強互動、反省自己。
多方面發展教師作用和地位的Varkey基金會
作者:黃顯華2021-05-29
Varkey基金會由「教師很重要」這個簡單的信念驅動,在世界各地開展各種計劃、研究和獎勵活動,成果是有待觀察的。希望世界各地有心人能多加援手,讓這個計劃能夠獲得長足的發展。
中國的遊戲學習法為何能夠走向世界?
作者:黃顯華2021-05-08
讓孩⼦玩了,老師做什麼?這是程學琴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安吉也有過假遊戲,程學琴說,向真遊戲的轉變⾸先從「撕標籤」、「清空貨架」開始,放手孩子被具體化為對老師的行為要求:「管住嘴、管住⼿」。
中國遊戲革命:讓遊戲點亮兒童的生命
作者:黃顯華2021-05-01
遊戲教學讓一眾教師重新思考教學內容和方式,放棄了統一的教材,放棄了部分無意義的集體教學,讓遊戲精神滲透在日常生活中。
稟賦智、仁、勇的印度青年獲得全球教師獎
作者:黃顯華2021-04-17
2020年全球教師獎得主迪塞爾主張用技術彌補師生之間的差距。他認為:「如今的教育是20世紀的教師,使用18世紀的技術,教授19世紀的課程,去培育21世紀的學生。」
對新課程實施成效的評價
作者:黃顯華2021-03-13
在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中國進行課程改革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要對這個工程進行評價實在是一個更複雜的工作。歷盡艱難,20年新課程改革到底帶來了什麼?
我們要不要應試教育?
作者:黃顯華2021-02-13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衡水中學是討論教育制度的焦點。因為它嚴苛的教學管理,導致無數人批判它生硬的應試教育。當中又以鐘啟泉教授和王策三教授爭論觀點最為激烈。
你還是教書嗎?
作者:黃顯華2021-01-02
什麼是教師的工作性質?書本擔當着什麼角色?教師和學生在一起的場所算是學校還是「教」校?應付篩選性的考試又是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
興趣廣泛但工作專注:一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和一丹獎學者的成長歷程
作者:黃顯華2020-12-05
作為諾貝爾獎和一丹教育學獎的獲得者,卡爾‧威曼認為,良好的環境、優秀的師長、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廣泛的興趣愛好是他取得碩果的主要因素。
立己達人:一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和一丹獎學者的貢獻
作者:黃顯華2020-11-21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者,卡爾‧威曼不可能是一個平庸的教授,可是,他竟然投放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課堂內,並在多所大學校園進行偉大的實驗,以改善大學的科學教學。
一些代表「美能教育」成果的故事
作者:黃顯華2020-10-03
根據筆者的個人理解,「美能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分別是:第一,較強調基於個人的熱誠出發,進而對別人關心,以同理心去解決其他人和社區/社會的問題;第二,較重視和其他人一起去解決上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