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5:06:0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何瑞珠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學生能力國際研究香港中心總監、HKPISA-2000、2003、2006、2009、2012首席研究員。Macao-PISA 2003、China-PISA 2006、Shanghai-PISA 2009 顧問。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2004)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10)訪問學者。曾任香港小學及中學教師、世界銀行對印度教育研究及培訓顧問、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助理、華南教育及發展研究計劃研究員;家庭與學校合作研究計劃首席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的合作;學生能力國際研究;學校效能;校本管理;學校改革;教育社會學;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研究的統計分析。

從國際視域看香港學童參與運動的情況
作者:何瑞珠2023-07-28
適切運動與身心健康之間的正向關聯毋庸置疑,「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但問及參加者參與「體能活動」及「劇烈運動」的情況,得出的結果令人省思。
2019冠狀病毒疫情對青少年家庭、身心健康及學習的影響
作者:何瑞珠2022-06-04
現時學校已全面復課,筆者觀察所知,大部分學生在經歷停課後更期待回校,亦更珍惜師生在校園共聚,如何安頓青少年的不安及焦慮,正是教師的最大挑戰。
HBSC質化研究──疫情期間學校關顧學生身心靈健康的成功經驗
作者:何瑞珠2022-04-29
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聯同致力推動身心靈健康的不同專業人士,在本學年走進本港中小學校,與教師同行,提供身心靈有關的知識分享、支援和培訓,希冀為師生的心泉澆灌一些養分,滋養自身與他人。
從自助攝影看香港青年的生命意義
作者:何瑞珠2020-11-06
面對今天世代分裂,我們應該如何讓年輕人自然地呈現他們在過去人生所經驗的掙扎與期待,強化溝通?
香港青少年之追蹤研究看青年升路心聲
作者:何瑞珠2020-02-29
隨着高等教育擴張,今日年輕人的升學選擇看似比過去的多,但同時間,就業市場和社會對年輕人學歷的要求亦有所轉變和提升。
香港青少年之追蹤研究看青年面對挑戰的希望感
作者:何瑞珠2020-02-22
社經地位高的青年人希望感傾向較強,社經地位低的青年人希望感則傾向較弱。
家庭學校如何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何瑞珠2019-12-07
香港以至華人社會的中小學生功課壓力大,考評焦慮感高,並未能愉快學習;華人文化普遍以為功課及考試壓力能推動學生努力而成績才會好,本文的數據分析正正否證了這個誤解。
香港青少年焦慮感高、幸福感低對家長及老師的啟示
作者:何瑞珠2019-11-30
本文結合PISA及HBSC兩組數據,探討香港中小學生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以及功課壓力、考試焦慮感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並提出家庭及學校可行的方向。
香港整體人口及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家庭及學校支援的影響
作者:何瑞珠2019-08-31
整體而言,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時,不單考慮國內生產總值,還需納入經濟以外的因素,這是現今國際的大趨勢。很多國家(特別是富裕國家)愈發意識到,迅速的經濟增長並不能保證人民的福祉得以提升。
香港整體人口及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年齡與趨勢
作者:何瑞珠2019-08-24
由小學至初中階段的香港青少年,他們是否幸福呢?有什麼因素有助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呢?
培育學生面對挑戰的希望感──父母的支持
作者:何瑞珠2019-02-01
即使父母未必能提供豐富的經濟資源,若能多點鼓勵和支持青年人的升就選擇,已經足以對青年人的希望感帶來正面的影響。
培育學生面對挑戰的希望感 才能堅定前行
作者:何瑞珠2019-01-26
正向心理學者提倡從人的心理情緒和素質着手,嘗試培養並發揮個體的優點或潛能,適應生命改變及挑戰,以達至個人成長。
善用網上學生評估 TSA與SA各有功能
作者:何瑞珠2018-06-09
香港的多層次系統評估,能夠幫助教育當局了解各個重要學習階段的基本水平,又可以與國際水平作比較、參照,可說是非常完備。
從國際視域看香港校園的欺凌文化及對策
作者:何瑞珠2017-12-09
學生在青年人階段,均希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及得到同儕的認同,簡單至午膳有沒有較固定的朋友圈而不是孤單地獨自吃飯,也可以是老師不易察覺的隱藏欺凌。
香港學生的協作解難能力
作者:何瑞珠2017-11-25
PISA 2015的電腦化評估協作解難共有52個國家/地區約125,000名學生參加。香港學生的成績名列前茅,協作解難能力位列第三。
培養心靈素質
作者:何瑞珠2017-10-20
心靈教育的重點在於照顧、滋養老師及學生,進而希望老師能將所學都應用在學校及課堂上,並設計出適切的教案、課程及建設學校的氛圍。
窮孩子也可以幸福生活?
作者:何瑞珠2017-07-14
無論富或貧,父母應當抽時間關心和陪伴子女成長,讓孩子的童年回憶中有父母的快樂片段。
由學生的生命規劃及心靈開拓著手
作者:何瑞珠2017-07-08
中外研究均發現,建立關愛校園對學生的福祉及抗逆力十分重要。
PISA 2015:評考壓力成常態,愉快學習成奢望!
作者:何瑞珠2017-04-22
在華人社會,愉快的學習生活是否存在呢?快樂的學習又是否奢望呢?
從PISA 2015剖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二)
作者:何瑞珠2017-01-27
在這個資訊和通訊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政府自1998年起已投放不少資源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為使學生面向數碼世界,至今已推出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
從PISA2015剖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 (一)
作者:何瑞珠2016-12-09
香港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是:科學、閱讀及數學成績均較以往遜色;科學自我效能感低於 OECD 水平;香港尖子的百分比偏低,究竟現行的教學模式能否培育高能力的學生?尤其是科學科目是否留不住尖子學生?仍有待探討。
高等教育擴張下高中畢業生的升就歷程(二)
作者:何瑞珠2016-11-04
凱晴來自低社經背景家庭,她表示家庭經濟是影響升就抉擇的最大因素。
高等教育擴張下高中畢業生的升就歷程(一)
作者:何瑞珠2016-10-21
學生選擇不同的升就途徑,有否受經濟因素所限制?
使用電腦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
作者:何瑞珠2016-08-26
初中的科學探究   在2002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重新修訂小一至中三的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並將科學教育的各主要學習元素劃分成六個學習範疇。相比以往的課程,現行的課程在科學學習的範疇上較着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知識、技巧和精神。雖然如此,初中科學老師仍不太重視科學探究。原因可能是相對初中科學課題內容,科學探究這個部分較沉悶而不易引起學生興趣。亦有可能由於老師並不太懂得如何評核科學探究,學校考試亦極少考核科學探究。現時老師擬定的科學科評測試卷,多集中評核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很少評核科學過程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或科學本質(nature of science),亦甚少評核科學過程技能或能力。事實上,初中科學科課程實施至今十多年,老師過往甚少得到這方面支援,教育局亦甚少提供有關的教師專業培訓課程,情況值得關注。   國際上的科學教育愈來愈強調在課堂內進行科學探究,但礙於時間和資源的限制及實驗的安全問題,在香港課堂進行的科學探究大多是簡單的,有既定步驟及預定結果,因此在過程中很難讓學生進行思考及主動參與。資訊科技正好可用來促進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利用數據記錄儀(data logger)收集數據,其好處是學生可迅速地收集到數據,並製成圖表,繼而集中於實驗的觀察及分析所收集的數據,這亦有助提升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然而,很多學校只有兩套數據記錄儀,老師多使用來示範實驗,學生甚少可直接使用。此外,使用數據記錄儀並不太方便,需要一些時間來設定儀器及電腦,而且有不少局限性(如只有溫度、pH等探測器)。   至於使用電腦模擬(simulation)來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可讓學生探究一些不可能在現實中觀察到、不能直接操控的現象,例如颶風(規模太大及危險)、化學反應(粒子太小難以觀察)、地震(太快、突如其來)、植物的生長(太慢)等。因此使用電腦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在促進科學教育上是值得推廣的方法,可惜香港仍未有全面發展。筆者於2015年在馬來西亞一個名為「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的科學及數學教育會議上,發現東南亞社會已有不少國家積極採用各類資訊科技來促進學生學習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及改善學生的高階思維(High Order Thinking, HOT)。   PISA 2015 利用電腦模擬評核科學探究能力   PISA 2015的評估內容及過程全面實現電子化,其主要考核範疇是科學科。OECD 在這屆 PISA 為科學科擬定了不少新的電腦化評估(CBA)題目,其中有些涉及互動(interactive),而學生回答這些題目時需利用電腦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這些題目通常渉及操控一些變項,及了解這變項對探究重點內容的影響。這些涉及互動的新題目對這個數碼世代的學生來說更有趣味,更重要的是它可用來評核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這是在今天的香港文憑試(HKDSE)極少觸及的評核內容。   PISA 2015預試的樣本試題,已上載於 OECD/PISA 的網頁。 當中涉及互動的題目,學生除了需閱讀題目內容及介紹外,還需利用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從而以找出答案。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第25二十五期的通訊對此有更詳盡的分析。     電子學習支援科學科學習   在這個資訊和通訊技術(ICT)蓬勃發展的時代,政府投放不少資源推行資訊科技教育。自1998年起已推出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第一個策略(1998至2003)及第二個策略(2004至2007)着重於配備足夠的基礎設施、教師的專業培訓及提供電子學習資源;第三個策略(2008至2014)開始着重於資訊科技的使用方面,期望學校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以提升學習成果;第四個策略(2015年開始)再進一步把核心推至學生的學習,希望透過發揮資訊科技的潛能,提升學與教的互動經驗,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同儕學習。然而,羅陸慧英教授及其團隊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香港學校推行的電子學習方式並未能提升學生在電子學習任務方面的表現,亦未能因應學科的本質有效地將資訊科技用於課堂教學中。   雖然近年政府已大力推動電子學習,例如2011-2014年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劃,期望透過電子學習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範式轉移,令課堂學習的學習模式由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及增強互動元素。然而,這個電子學習試驗計劃只涉及18間中學,當中只有一個計劃涉及初中科學科。對於全港接近500間中學來說,絕大部分的學校仍未獲得這方面的支援。而且大部分電子學習仍處於起步階段,例如時下一般「反轉課堂」,根本不能達到提升探究能力的成效,因為它未能觸及特定學科的高階思維,對科學探究的學習成效難有深入影響。   自2014年9月開始,為期三年的電子學習支援科學科自主學習計劃(此計劃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羅陸慧英教授領導的專業團隊,負責向學校提供校本專業支援服務。)開始實施,當中一個支援重點是以電子學習支援科學探究的學生學習。令人憂慮的是,該計劃迄今亦只有22間中學受惠,成功經驗仍有待探討。2016年施政報告剛發表,其中一項(第190項)提到「政府將繼續為公營中小學建立無線網絡校園及購置流動電腦裝置提供財政支援」,這些措施是否有助電子學習進一步在全港推行,必須由學科專家、ICT 學者及前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   參考資料: 網址:https://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test-questions.htm 網址:http://www.fed.cuhk.edu.hk/~hkpisa 《第一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 1998/99 至 […]
大型國際評鑑(五):評鑑結果的公布和運用
作者:何瑞珠2016-06-24
若能巧妙地運用國際評鑑結果,配合國家評鑑及校本評估的數據,加上教師、學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協作及參與,國際評鑑將是驅動教育改革及教學改進的有力工具。
大型國際評鑑(四):慎用國際評鑑的效益
作者:何瑞珠2016-05-06
國際評鑑亦對建立系統層面的教育監測十分重要,有助釐清教育投入、過程和結果的關係,也為設定教育目標提供了國際依據。
大型國際評鑑(三):保持低風險及電腦化評核
作者:何瑞珠2016-04-08
具代表性的系統評鑑必需要是低風險而不需操練,才能如實地反映國家或地區真正的教育水平,這才能讓教育當局在系統上對公眾問責,亦有助教育當局在推行各種改革後,定期檢視整體學生學習成果的變化。
大型國際評鑑(二):善用與誤用
作者:何瑞珠2016-03-18
善用大型國際評鑑,並有系統地總結和整合這方面的資訊,對建立、改革或改良國家的系統評估很有參考價值。
大型國際評鑑(二):善用與誤用
作者:何瑞珠2016-03-18
善用大型國際評鑑,並有系統地總結和整合這方面的資訊,對建立、改革或改良國家的系統評估很有參考價值。
大型國際評鑑(一):回顧及反思
作者:何瑞珠2016-02-12
愈來愈多國家開展各類型的大型評鑑。基本目標是評鑑教育系統及課程與教學,以便制定能夠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