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r 29 2025 10:21:1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價值教育要永遠長青
作者:何漢權2022-10-21
世道正向或逆向,公民素質上升或沉淪。為期兩年的「價值教育──老師培訓課程」提出內在、外在的價值教育的研習,能否被重視,無疑是關鍵中的關鍵。
香港與新加坡
作者:何漢權2022-10-19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老生常談,卻歷久常新。今天的香港,局面大致穩定,穩定是可用於建設與發展一切的。
學生千日愁困誰能解
作者:何漢權2022-09-27
過去留在內地1000日的,至今仍然耐心坐困家中,為着接受香港學校教育,繼續做網中人,上好網課,學生及其家長們,是何等愛國愛港。但是,坐困1000日的苦惱,誰幫他們紓解呢?
不要讓人才靜靜溜走
作者:何漢權2022-09-23
當全世界文明先進的城市,早已盯緊最重要的基建──人才,都想盡方法,用盡策略,在搶、在留、在育的三路並進,實踐人才大計的時候,香港必須跳出框框,以結果為目標。
文化與教育
作者:何漢權2022-09-16
文化教育的普及,由此煥發無限的生命力,要的是懂得欣賞的族群,並非一窩蜂打卡即散、無根的一代。
防疫開門論
作者:何漢權2022-09-08
9月了,另一角落,困在深圳等地的港人子女,回港返校的「人文關懷通道」究竟何時設立?
悼念陳莊勤律師
作者:何漢權2022-09-01
重頭翻閱陳莊勤律師的政論文章,歷久彌新,當更了解民主是什麼,民主之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要如何往前走。在此,悼念莊勤的同時,祈願他的家人節哀。
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
作者:何漢權2022-08-29
教師要按事實向學生解說,國際政治的風雲色變,美英列強與日本的橫蠻,挾台灣而害中國統一的劣行。佩洛西竄訪台灣,這是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是大是大非,價值教育的堅持。
歲月留聲 薪傳有力
作者:何漢權2022-08-24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以年年舉辦,默默耕耘,教學百忙中,持續提名並指導中六學生參與的老師們,是學生愛上史學的緣由之一,筆者由衷敬佩。
八方學童入香江
作者:何漢權2022-08-20
多年的「香港成就」,使得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各個城市,家長們及學生們都期望來港就讀,大、中、小、特、幼各級學校,都有不少擁躉。問題是,政府的政策如何吸納?
價值教育──公信力的重要
作者:何漢權2022-08-18
具有權力的一方,是製造公信力的最優先者。政府的一個政策,立法會的一個建言,司法機構的一個判決,以及媒體的一篇報道,都可以吸引大眾注意,觸發公信的建設力及破壞力。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作者:何漢權2022-08-15
面對教師人手流失,學童人數下降,大灣區必然要發展,國際形勢卻又變動不居,學界逾百萬持份者,如何以「認真團結、實踐目標、持續進步」相互砥礪,有力逐頁翻閱回歸第二個25年的新篇章?這是大考驗、大跨越。
自由平等,不能捩橫折曲
作者:何漢權2022-08-10
面對自由與平等齊頭並進的崇高理念,教育現場專業教師們都沒有最基本的話語權,卻被好事者撐着法治保獲傘,鑽上法律空隙,任意利用與放縱的話,自由會捩橫折曲成自私自利,平等亦會被壓倒變形。
考試狀元文化
作者:何漢權2022-07-27
一試功成,狀元之後,考試指揮棒之下,究竟又在全面普及的香港教育體系內,創造了多少抬不起頭的「失敗者」,扭曲了多少中學,乃至小學的全人教育文化?
DSE放榜 花開不落
作者:何漢權2022-07-20
2022年DSE放榜,應屆考生生於憂患且與別不同,迎上多層衝擊。無論怎樣的結果,都已用心繪上了花開不落的美麗圖畫,永遠動人。
「穩定」的幾層作用
作者:何漢權2022-07-13
看世界亂局,俄烏戰亂近半年;美國獨立自由日,多宗人民被冷槍射殺案發生;日本安倍遭刺殺;斯里蘭卡宣布破產,亂象愈演愈烈。「穩定」兩字,於自由的香港而言,各界更要好好珍視,認真善待。
9月,背着書包開學去
作者:何漢權2022-07-08
疫情近3年困擾,反覆變化,全港學校學生返校政策,亦要因時順勢而變,一味要全體學生全面禁足,被拒於校門之外,不能長期維持如此一刀切的方法。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解困
作者:何漢權2022-06-30
林鄭特首的5個學年,就教育投資來說,是歷屆特首之冠。新舊特首將於7月1日換班,後疫情年代的教育怎樣走出困局,是李家超先生的又一「以結果為目標」的考驗。
3年生命教育大課
作者:何漢權2022-06-20
從保障老百姓生命與健康的大前提出發,亦要顧及防止周邊的擴散。抓住這兩大重點,布抗疫的大局,施行種種應變政策,中國的「動態清零」,是值得世界各國嘉許的。
南部金融 北部科創
作者:何漢權2022-06-08
移民移居潮未退,預測暑假過後或直逼1萬,大量學生則隨家長離港。長遠而言,要留住學生、吸引學生,從而有計劃好好培育學生,增加國際競爭的人才,還是須建立香港教育的品牌並加以推廣。
槍與學童生命
作者:何漢權2022-06-01
近5年內,在美國境內校園槍擊案頻發,受害中、小學生已超過2000人。學童倒斃,血流滿地,但美國政府對全面管控槍枝買賣,仍採取放任政策。情況不改,美國學校隨時槍林彈雨,學童每天返校,生命只會朝不保夕。
醫學與科學這樣說
作者:何漢權2022-05-27
「光是打科興無法到日本,那怎麼辦?」朋友閒聊說。「這樣由政客操控不公不義的國家,還值得去嗎?」筆者即時打插。
安得廣廈千萬間
作者:何漢權2022-05-18
李家超候任特首公開指出,施政要以結果為目標。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目標,亦是結果。
教育
作者:何漢權2022-05-12
2500多年來,仁義禮智信誠勤仍有說話的空間,正氣還可壓倒歪風,並非後現代亂序亂舞的自由自我使然,而是對教育信仰堅持的校長、老師及家長們的付出結果。
校長
作者:何漢權2022-05-05
一校之長,是學校發展或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是精神力量與靈魂所在。但用「教育信仰」檢測,段校長達到要用提前續約的優秀水準嗎?
一校一醫生/護士/中醫
作者:何漢權2022-04-26
究竟醫療室對學生而言,醫的是什麼,又能療些什麼,自欺欺人而已。說實在,一校一醫生或一護士或一中醫,在香港早應落實。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文化情愫 身分認同
作者:何漢權2022-04-20
中古至今,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軟性共融是一大特色。倘若西方的政客,能從中華文化縱深角度了解中國,文化情愫在前,當不會再走圍堵中國之路。
3天自由檢測 考驗自由品質
作者:何漢權2022-04-12
3天的自由檢測,工具不匱乏,剩下要考驗的,就是港人運用自由的水準、自由的素質了。
「沙士」抗疫真實故事
作者:何漢權2022-03-30
相信,在香港專業的醫護人員奮鬥與帶領,港人共同團結努力,並且有中央政府大力的全面支援下,獅子山下「沙士」抗疫精神,繼續實踐,必會戰勝新冠世紀病毒,彩虹再現香江。
「隔離考試」是否可行
作者:何漢權2022-03-22
除非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每日染疫人數降至雙位數,甚至單位數,又可作別論,這個可能性是舉世渴望,但幾乎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