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1:42:5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大學生講粗口
作者:何漢權2015-11-05
叛逆乎?根本毫無成長乎?抑或久未鍾情書本,理屈詞窮,必要用粗言穢語壯聲壯膽?
日本如列常任理事國 聯合國將受極大破壞
作者:何漢權2015-10-28
看聯合國成立的目的與使命,日本配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置嗎?幾個嚴肅的問題,日本政府必須認真回答。
勇敢與橫蠻
作者:何漢權2015-10-21
怕的是,勇敢的政務司司長,力挺受辱公務員同時,一些庸碌無能、尸位素餐、等退休享長糧的公務員,乃至拿花紅的問責官員,一句「官到無求膽自大」之後,大樹好遮陰,不做不錯有之,亂做亂噏也不會有錯者有之!
1915年——聖保羅男女
作者:何漢權2015-10-14
百年新起點,願信、望、愛的實踐,在這裏不捨晝夜。
海星凌空着地教育
作者:何漢權2015-10-07
那時候的海星辦學,是贈醫、贈糧兼贈教,三位一體。可以這樣說,學童的身體健康、知識尋覓,乃至最重要的心靈培育,都在海星的着地教育,一體均霑。
從歷史教育看「去殖民化」「去中國化」
作者:何漢權2015-09-30
歷史拷問,香港殖民地一詞,從何而來?確實從英國逼中國簽下三條不平等條約而來。
2015福年?禍年?
作者:何漢權2015-09-23
於是,「中國威脅論」、「中國垃圾論」無遠弗屆,連一些小孩亦琅琅上口,中國本土也要附庸的聲音,著書立說,要「來生不做中國人」而後快!
香港青年的國史夢
作者:何漢權2015-09-16
她選擇的學系,並未有跟大潮流,以醫、商及法律的科系為先,而是選擇並無「錢途」、畢業可能變成失業一族的歷史系。
下一回驗什麼?
作者:何漢權2015-09-11
又有校園以外的政治團體,硬要學校將驗水排頭位,不惜又用外力佔先鋒。政治從來都可放長放大,香港走下去,驗水驗血平常事。下一回,是驗空氣的了。
9月3日給同學的一封信
作者:何漢權2015-09-01
很可惜,日本自侵略戰敗後,具鷹派強硬作風的內閣,時有出現。不承認戰爭罪責,不道歉、不反省,亦不賠償;「戰時」作風,揮之不去。
日本軍國主義復辟幽靈
作者:何漢權2015-08-26
中外文字、語音紀錄,還有至今尚倖存的中國老兵、乃至日本籍的老兵,以及慰安婦,都在不同的時空裏,拿出人類應有的良知,一同指證日本。
駐日官員談1945年
作者:何漢權2015-08-19
不少歷史學家以「痛」形容近代中國的發展史,筆者認為恰當。一部中國近代史,是謂「痛史」,乃中肯定論。
赴日本紀念抗戰勝利
作者:何漢權2015-08-12
抗戰勝利70周年,莘莘學子隨團遊學日本,到訪靖國神社、遊就館等地。他們從更深入的角度,了解中日戰爭的往史,對於兩國關係,亦有了自己的一番見解。
八年抗戰勢孤力弱卻有民心
作者:何漢權2015-08-07
勢孤力弱的中國,為何最終贏得八年的抗日戰爭,關鍵在人心!軍國主義的日本,三月亡華論,惹起中國全民的共憤,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全民力量必須凝聚,十萬青年就十萬軍,國共可以共同合作,一致抗日。
生命教育危機處理
作者:何漢權2015-07-31
筆者必須再提出一個建議,就是全港學校應有「一校一醫護」設置,鄰埠的澳門及不少文明先進的地區,早已運作了,香港為何不能?
不是說教育非支出,是投資嗎?
作者:何漢權2015-07-24
十年寒窗苦教,就請政府撥下應撥的資源,幫幫年年續約的年輕教師,不是說,教育不是支出,而是投資嗎?
語文政策的官倒版
作者:何漢權2015-07-16
今天,教育局竟然公開聲稱,為減少語文教育波動,因而宣布所有英中,包括30多所不達標的英中,可以免去落車之苦,這是甚麼的道理?怎樣的專業決定?
香港回歸18年
作者:何漢權2015-07-10
這18歲的香港青春,是百般寵愛加身,培育成才,如今是被父母、社會視為瑰寶,自己亦懂得感恩及回饋的18歲?抑或是18歲已到達法定的成人稱號,要引亢高歌,要呼喚獨立自主,我行我素,誰都只能陪襯,更要離家出走,六親不認的必然叛逆?歷史將會繼續記錄,不斷審視,給予公平、公正、公道的評價。
滿懷感恩的畢業禮
作者:何漢權2015-07-03
隨後是學生的表演節目,分別是古箏樂團、無伴奏合唱及合唱團的表演,都精采,都獲得熱烈的掌聲。而整個典禮的實際操作,是由學校的舞台工作隊負責,有板有眼,頗具專業台型,一屆一屆承接,筆者看在眼內,甜在心裏。
風雨牧草人
作者:何漢權2015-06-26
莫熙穆,一生清貧,是廣東最早接觸並研究現代生物學的少數學者之一。他為農民奉獻一生,期望土地再有肥沃,耕民能擺脫貧困。……
別以港人前路作賭注
作者:何漢權2015-06-08
不容許普選特首方案通過,除能彰顯「民主」的能量賭本外,還有些什麼呢?不讓特首增加選民的票選能量,直接及間接繼續打擊政府的管治威信,以致積廢不能舉,香港民眾受傷害,香港國際綜合競爭力再削弱外,還能有其他嗎?泛民政黨攬住綑綁,是真正有智慧?
普選特首要雙贏
作者:何漢權2015-05-29
五十五十不是問答遊戲博弈,而是繼續不理三七二十一的相互撕裂下去,再容讓一些蠻不講理、自封民主的行道者四處用粗言穢語吆喝,四處明目張膽,預告違法衝擊,繼續讓香港的文明沉淪下去,香港的民主及經濟建設繼續停滯,東方之珠失色下去。
香港是我家 不分你我他
作者:何漢權2015-05-15
5月已開,6月將來,7月更會熱火朝天。香港自2007年的政改方案通過後,將要面對不斷升溫的、全港市民憂心忡忡的普選特首方案,要付諸立法會表決,未來熱騰騰的兩個多月後,究竟是最壞時刻的來臨,或是關山強渡、再現碧波萬里、最好的黃金歲月,就看大家懸念的是什麼……
當「學生為本」獨大
作者:何漢權2015-04-26
當「學生為本」無限的放大,而「教師治校」及「校長領導」的專家權不斷收縮,自我審查迅速,而法定的獎懲權更被打落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的時候,這樣的時代呼喚之下,香港各大學的世界排名,將會是低處未算低。
政府需加強《基本法》教育
作者:何漢權2015-04-10
今時今日,分析香港的優勢價值從何而來?一言以蔽之,是從香港有獨特「兩制」而來。因此,《基本法》教育就變得十分重要。
一史兩情 港情國情
作者:何漢權2015-03-27
一個國家體制下的城市,連中學的國史(中史)科都膽敢將之拆散,使得面目全非,可化作元素合併、可校本自決,當國史科的教育完全失去正當性、重要性,還能奢談什麼國民教育、身份認同,門牌號碼都消失無蹤無影的時候,家在何方,國在哪裏?
合建具有香港特色的普選
作者:何漢權2015-03-13
對有意參選特首者而言,門檻不能過高,確保不會造成寡頭「選舉」……而在競選期間,政府須委託獨立、不依附任何政黨利益的民意調查機構,進行定期民調,既讓1,200個提名委員參考,亦同時向全港市民初現參選人的真本事。
誰對中史科有偏見
作者:何漢權2015-03-06
就中史科的發展而言,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的話事人,是否如斯鍾愛中史科,好事做盡?過去與現在無終止的對話,事情的本質才能呈現出來,勇於面對,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才能配稱對中史是珍之、讀之、愛之。
教育乃特區與國家之本
作者:何漢權2015-02-06
新曆初開,農曆換年之際,中國各省市、各自治區都會來個政治、政績盤點,廣西政府也不例外,要有全方位的報告,醫療福利、民生建設、對外交往、回顧前瞻,筆者關心的是,教育算老幾,是否真正得到政府的重視。始終相信,經濟福利是民生之根;教育卻是立市、立區乃至立國、全民面向未來之本。
國民教育的重要載體
作者:何漢權2015-01-23
課程官僚工作有守則,但字典卻沒有「認錯」兩個字。教育局於2015年1月1日的好日子,發表《「中國歷史教育」的事實與偏見》,大抵意思是教育局向來都重視中國歷史,回歸後的中史科教育並非大壞,而是不斷加強、不斷重視,文章劈頭第一行更有如下敍述:「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蘊含着數千年中華文化的瑰寶,也記載了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復興,與我們息息相關。」如此開頁巷首的頌讚,使筆者不得不提出以下問題,歷史往來,討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