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

原名葉頌昇。熱愛教育工作,更愛自然生活,並且實踐簡樸自然生活。香港浸會大學應用物理學學士,1997年開始擔任村校教師,2000年加入自然協會擔任幹事,2001年開始與一班好友研習創立自然學校的可能,2007年創立鄉師自然學校,現任校長。現為自然協會幹事及資深導師。多年來書寫在自然教育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讀者一同分享其中教學的樂趣,在各大報刊發表。文章部分收錄在書籍《自然學校十年生活札記》、《螢火蟲學苑綠色生活札記》,2011年出版了個人作品《放手自然教出好孩子》。

讓孩子自由在校冒險的快樂童年
作者:海星2017-05-13
要和從前學校比較,幾乎八成的學生都會回答說:「最喜歡能在自校自由地跑動,以前的學校,就不可以了!」
赤皮仔自學團
作者:海星2017-03-11
2015年初,我在台灣的另類教育旅程走到最後階段了,我有幸能獲得種籽學苑家長的邀請,住在他們家一個晚上。他們的家位於種籽學苑不遠的地方,名為花園新城,環境有如香港的康樂園、錦繡花園、愉景灣等,他們的房子能從高處遠看台北市,在那裏看台北市的夜景,很美! 那天晚上,我分享了全中人學的見聞,而他們也分享了種籽學苑的學習生活,也分享他們準備讓孩子升讀屋苑內,由家長組成的「赤皮仔自學團」。赤皮仔很特別,在面書上的介紹是這樣的:「赤皮仔創立於2012年,是新北市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的團體自學計畫。由新店區花園新城的一群家庭所組織,目前有國中階段學生20名左右。赤皮仔自學團扎根社區,運用教育2.0概念及對在地議題的關心,展開半日學習半日做事的中學階段教育模式。赤皮仔嘗試作出一個教育與社區結合的團體自學模式,讓台灣各地中學階段孩子可以留在自己的社區或附近,運用各種教育及社區資源進行學習,並互相支援。」 非學校型態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次認識赤皮仔自學團,是2014年8月的時候,那時我剛到台灣全人中學,參加全人的新生入學活動後,全校教師會到台北烏來一間溫泉旅館開會、交流等,其中一天,便是找來赤皮仔創辦人來分享自學團的事。 強調自主學習的種籽學苑,在二十多前於台北烏來鄉創立,卻只一直只能開辦小學課程,這麼多年來,一直有家長希望種籽能申辦中學,讓孩子能順利銜接上同一理念的自主中學。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種籽學苑創辦人李雅卿女士,曾到一間體制內中學內,實驗另類中學的可能性,與體制內學校共用校舍,實驗成果豐富,可惜得不到當時市政府支持,未能正式開辦實踐自主學習的中學課程。要辦一所政府認可的中學,一點也不容易。且看全人中學的創校過程,也是千辛萬苦的歷程。 另一方面,種籽學苑的畢業生及家長,對另類中學的渴求越來越大,他們希望在種籽學苑的學習理念,能延續至中學階段,他們大都居於鄰近種籽學苑的花園新城,當在家日漸可能的情形下,由家長們共同營辦共學團體的理念開始成形,然後,赤皮仔自學團終於面世了。 赤皮仔和一般學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單看簡介的內容,便令人好奇,赤皮仔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學校。事實上,赤皮仔不算是一所學校,她沒有校舍,沒有聘用很多全職教師。他們善用社區的資源,例如公共圖書館、家長的房子、社區設施作為教學地點。赤皮仔學制也很不同,採用無學年制的混齡教學,學生人數也只有二十位初中階段。無學年是學生不用年級分班,即是沒有所謂的中一、中二、中三;混齡教學,我想像大既是以能力及興趣分組學習。課程強調在「做中學」,認為真實生活就是教育的土壤,另一個說法或許就是體驗教育,認為第一身經驗是很重要的學習來源,教師教學不會太依賴教科書,教師亦不可能「依書直說」、「照本宣科」。赤皮仔仍然保留學校課程如數理、文史等,但仍引入主題活動,例如他們試過由養雞開始,學習如何建雞舍,如何與雞相處等。 赤皮仔全職教師不多,多是兼任教師,不少是有專業背景的家長兼任教師,他們專業又熱誠,努力嘗試把枯燥的課堂,變得非常有趣。若面對孩子沒有興趣的學科,那該怎麼辦?那只好觀察孩子沒有興趣的原因,找到適合的教法,因材施教說出來容易,卻不容易實踐。 因為民間長期的努力爭取及實踐,全台灣像赤皮仔的自學團或共學團越來越多,為非學校型態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師生人數少,成本低,令教育多元化變得越來越可能,改變學校教育令人刻板的印象,就是那種每天穿校服上學,學生一排排坐在書桌上,聆聽教師講解書本內容的畫面,有改變的可能。 記得曾向香港教育局申辦自然學校時,不獲教育支持,其中一個理由便是自校的師生人數太少,擔心課程多元化不夠。現在台灣赤皮仔自學團在實踐比自然學校更小型的學習型態,一樣可以有很豐富的學習元素,這不是也可能嗎!我想對孩子來說,與其每天一日復一日在教室裏呆坐,不如逃離書本那刻板的學習內容,走到廣濶的戶外世界去探索,與友伴同行,更來得有趣可行。 圖片:作者提供。
我在台灣碰見的三位舊生
作者:海星2017-02-10
我相信,人生是不能規劃的,在台灣的兩位女生,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際遇也各有不同,結果都走上到台灣唸大學的路,還愛上台灣那充滿人文氣息的慢節奏,各自找尋理想的生活方式,更敢於實踐夢想。另一位男生,小時候在一張小紙條上寫著「音樂家」,為了夢想打拼,真的拼出個成績來,不簡單也不容易。
在家自學
作者:海星2017-01-13
在香港,自學學生也不斷在增加,過去十年,不少離開自然學校的家長,也會選擇在家自學。
種籽學苑:自主學習
作者:海星2016-11-11
在真實中反省,在矛盾中真誠面對內在價值的衝突,在限制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在侷限中成長,這是多次拜訪種籽學苑後,給我的印象,也是給我最大的禮物。
慈心華德福學校
作者:海星2016-10-07
在中港台三地,華德福教育都是在迅速發展中。在中國,最早落戶在四川,現在,在中國各大城市,總能找到華德福教育的蹤跡。在台灣更早引入,慈心華德福學校是最早推動的學校,現在,華德福教育已擴及台中、雲林等縣市。
亞太民主教育年會
作者:海星2016-09-09
全人中學,是台灣第一間體制外的實驗中學,以自由開放的獨特個性,強調教育就是要學生自主獨立,學會捍衛自己的主張。結果全人由抗爭走過來,由違法建校,到政府承認為合法私立中學,現在又通過了的實驗教育三法,成就了全台實驗教育的風潮。由全人中學來辦第一屆的亞太區民主教育年會,確實有其意義。
參觀芬蘭學校
作者:海星2016-08-05
芬蘭人認為幼稚園的主題是玩,是生活學習,不是上學做練習,所以幼稚園沒有功課,沒有學術課程,和學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這和香港,小小年紀便不停的學習很不同。
芬蘭民主教育之旅
作者:海星2016-07-08
我們把這次遊學,化成為主題教學的一部分,帶領學生從人權等國際公約,了解自然學校民主教育的成份,帶到在芬蘭,和與會者分享自校的教育。
100天遊學團
作者:海星2016-06-10
阿甘遊學的口號是「行走世界,體驗人生」。2015年,阿甘遊學的老師帶着辦學的信念,舉辦了一次100天遊學課程。
清水小校
作者:海星2016-05-20
我帶著疑問去提早拜訪他們,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修正全人的教育方式?
明誠學院:弘揚傳統國學的教育
作者:海星2016-04-22
今天,香港家長正在發起華德福教育、在家自學、休學體驗的 gap year 等,而反對 TSA及大量功課的怒吼的民間力量也大,吳教育局局長在中學生面前碰到一鼻子灰,在在顯示,開放另類教育的民間需求,日漸擴大,教育局恐怕必需回應時代的需要呢!
公辦民營——人文國中小
作者:海星2016-03-11
有一位老師好奇我這個外人,我表明來意以後,她很歡迎我來,還跟我聊天,帶我看學生去美國遊學的照片,我看他們的行程,是80天的遊學呢!
借鏡台灣實驗教育
作者:海星2016-02-20
今天香港另類教育的發展,正步入民間自發的階段。事實上,除了自然學校,近年選擇另類教育的愈來愈多了,例如華德福教育、蒙特梭利教育、瑞吉歐(Reggio)教育、在家自學、優學年、兆基創意書院等。
Math Talk 和 Peace Table
作者:海星2016-01-23
在越戰結束後,聯合國得到越南政府認可,在河內開辦學校。創辦那年,只有12位學生,並且要借用一所高中的教室上課,有點自然學校創辦時的影子。
自然教育論壇
作者:海星2015-12-11
林超英曾說:「城市人每天都是活在四面牆裏。」確實,在家如是,很多出門便要經過商場,上班上學路上乘公車汽車校巴,也被車箱四面包圍,更不用說白天整天,都是窩在辦公室或課室裏工作上課。甚至,連往乘車的路上也是天橋或隧道,下雨天也不用打傘,抬頭連一片天也看不到,長期在冷氣房間度過一生,四時變化也不察覺。
五味屋:讓孩子學習意義
作者:海星2015-10-30
五味屋一路走來不簡單,但卻令人欣賞。顧老師在有限資源下,把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連繫起來,為孩子提供真實的教習場所,很了不起呢!
我願在地獄
作者:海星2015-10-08
面對有如天堂一般的自然學校,為什麼不少人還要選擇選地獄一般的傳統學校呢?
海星:畢業專題 啟發夢想
作者:海星2015-09-11
畢業專題的內容豐富,題目有「人為什麼要吃牛肉?我們怎樣對待牛?」、昆蟲觀察、香港民主發展等;表演的有武術、打鼓、跳舞等;完成一個旅程的有背包遊、香港流浪、電波少年、台灣單車少年。
台灣全人中學的畢業禮
作者:海星2015-08-07
全人中學當年由一群關心孩子教育問題的老師及家長,不計較付出金錢,他們四處尋覓土地,買地設計校舍,建設校園區及生活社區,甚至不惜犯法,還是決心創辦這所學校,能在這裏生活,並且當一個義務老師,實在難得。
教育的第一課
作者:海星2015-07-03
剛到了廣州分享自然教育,主題是「第一課:關於未來教育的一場思考」,那裏的年青人問我:「你希望教育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回歸人的自然本性」。
民主教育的內涵
作者:海星2015-05-29
當權威不太明顯時,孩子們更容易犯錯,就是人與人的界線問題,在界線內的自由,要由學生自己親身經驗出來的,自律源於曾越界犯錯,而要面對後果,面對同學的憤怒,要學習與人調解的方法。
國際民主教育會議體會
作者:海星2015-05-01
因緣際會,去年知道這個世界有一個名為國際民主教育網絡(IDEN)的世界性組織,而且每年都會召開國際民主教育會議(IDEC),在各大洲輪流舉行,今年由紐西蘭主辦。正巧今年是我個人的休息年,又是在復活節期間進行,於是便和太太同行,去見識這個年度的世界性會議……
華南國小——體制內的教育改革
作者:海星2015-04-10
在我看來,在地的特色課程、彈性及實驗性的課程設計、良性的師生互動、大自然的學習環境、良好的社區融合,都是這些偏遠小校的特色,是一般城市學校沒有,亦難以模仿的學習環境。當年香港政府結束這些村校,至今仍未有考慮如何善用這些校舍,實在浪費。
香港可辦生態學校嗎?
作者:海星2015-03-13
樟湖國中小原本只有國小,因地處偏遠,人口外移及少子化等原因,一度面對裁併學校的危機。面對危機,學校選擇參加雲林縣政府的小校轉型優質計劃,開始思索學校特色課程,為學校未來,尋找出路。現在樟湖國小正式易名為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
台灣多元文化學校
作者:海星2015-02-13
當偏遠學校的教學效能不斷下降,有能力的家長就更不會選擇入讀,學生人數只會不斷下滑,學校可說是束手無策。那可以怎辦?
台灣小校新模式對香港的啟示
作者:海星2015-01-09
教育真的可以只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其教育的價值嗎?筆者最近到台灣做教學交流,有幸認識台灣在小校「轉型優質」的經驗……在這裏,我發現經營一間好學校,不一定要千億校舍,反而好老師更形重要,加上有社區居民的熱心支援,學校規模再小,也是難以替代的。
學校與社區和諧共存
作者:海星2014-12-12
京樺老師本來任教於麥寮國小,是很受歡迎的老師,但她主動要求調到本來準備要廢校的楊厝分班。她的教育理念似乎很簡單——用心、不要操心和煩心,這亦是她常掛在口邊的說話。這話充滿禪理。她常說「孩子愛老師更勝父母」,就是因為父母都太過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