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ar 30 2025 09:48:0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高希均

南京出生,童年經歷過抗日戰爭,1949年到台灣。先後在台北商職與中興大學畢業,並獲兩校傑出校友獎。1964年獲密西根州立博士後,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執教逾30年。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國統會研究委員、行政院顧問及經濟部顧問。近年又擔任國內外民間基金會董事。1980年代在台灣與王力行、張作錦創辦《遠見》雜誌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創辦《小天下》、2010年創辦《未來少年》。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持續推動進步觀念。

評「赴大陸投資是自殺行為」—— 兼談「二個日本」
作者:高希均2017-02-22
小國需要朋友,不能再變小;大國需要敵人,才能變更大。
把人做對,把事做好——送贈年輕朋友
作者:高希均2017-02-15
對這些問題不斷出現「問號」時,就是在說明自己的基本動作與基本訓練還是不夠。自己不再眼高手低,接受「人外有人」的現實,趕快做補網的工作。
佛里曼回到明州故鄉,尋找逆轉美國失去的輝煌
作者:高希均2017-02-08
封面圖片:《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 Thomas L. Friedman(Wikimedia Commons)   當特朗普在元月變成美國總統後,全球充滿了不確定感。白宮的幾個宣布(如限制中東人民入境),果然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先從「不再輝煌」的美國說起。當美國的競爭力已不再遙遙領先時,當政治人物與利益團體相互利用時,當媒體擴大散布社會對立時,當政府的支出超過能力時,當美國人民過度消費時,當不斷增加的社會福利影響工作意願時,當年輕一代失去認真工作與獨立奮鬥的精神時,美國社會的生命力與凝聚力開始渙散,然後就走下坡;尤其面對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特別是中國,產生了複雜的情結。   美國迎來的四大挑戰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面對這種說法:「英國霸氣地擁有19世紀,美國傲慢地主導20世紀,中國遲早將主宰21世紀。」,不得不理性地承認:美國的輝煌必須要重建。他的內心有現實面的沮喪,但他的基因中,有着美國立國精神中澎湃的樂觀主義,於是自稱為「沮喪的樂觀主義者」(frustrated optimist)。   佛里曼指出,美國想在21世紀領先,必須處理好四大挑戰:適應全球化壓力、減緩國家財政長期赤字、減輕能源消耗與氣候威脅、善用資訊科技革命,而本書持續闡述相關的處方內容。   他走遍過全世界,在試着為新著尋找解決各種難題的處方時,他想到青少年成長時代的明尼蘇達州。那是個萬湖之州,四季分明,風景優美,民風樸實,人才輩出。明州的最大城市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經常被選為全美生活品質最高的城市之一。   近年,他幾次回到明州,深度採訪,又再體驗到一個現代的民主社會仍然可以有效地運作。那裏的州政府、議會、學校、社區、醫院、博物館、藝術中心、職業球隊等,都非常富有創意、有執行力。即使一年有四個月冰天雪地,仍然(1)彼此合作、(2)同心協力、(3)相互支援、(4)共同分享,這真是值得學習的運作模式。   尋根處方 警告驕兵必敗   佛里曼的明州尋根之旅,提供了面對劇變、尋求繁榮的重要藍圖,展現出下列這些基本價值:   (1)「妥協」(彼此理性退讓)的重要:不能陷入中東地區相互對立的死胡同:「我弱,如何妥協?我強,何必讓步?」。   (2)「信任」的重要:沒有人與人之間、人與公部門之間、政商之間、多色人種之間的信任,社會就無法包容、適應、合作、進步。   (3)「教育」的重要:年輕人需要導師、教練;出了校門的人,要不斷自修。有人擔心特朗普的決策,因為他聽了很多情緒性的話,讀了太少理性的書。   (4)「連結」的重要:美國最嚴重的病不是癌症,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孤獨、不接觸、不交流。   (5)「家庭」與「社區」的重要:要在「颶風中跳舞」,必須要有溫暖的家庭與和諧的社區,它是社會安定的兩大基石。   這些看來平淡的處方,對美國社會來說,卻是「對症下藥」。   湊巧的是,我在明州的右鄰威斯康辛州,生活及教書有四十年的時間,比他在明州的時間長了一倍,也偶有機會開車經過他少年時代居住過的聖路易公園社區。   美國是一個偉大、開放、富裕的國家;但半世紀以來,政府權力的傲慢,企業營運的自滿,人民生活的浪費,造成了東方文化中「驕必敗」的嚴重失衡。所幸,美國社會從不缺乏有識之士(如佛里曼),他們總會及時提出警告與忠言。   在這本新著中,佛里曼再度鼓舞美國人民。面對加速劇變的世界,他相信個人透過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與技能增進(Skills Growth),可以追求到美國夢。這一代能比上一代好,下一代能比這一代好。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特朗普催使黑天鵝在身邊出現
作者:高希均2017-02-01
封面圖片:特朗普看到了美國經濟的問題,卻找錯了藥方。也正如很多人預料,進入白宮後的特朗普,「狂妄」地追求「美國優先」沒有收斂。(flickr)   (一)「狂言」依然在   剛就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職以來,面對動盪不安的世局,強調「美國第一」、「保護主義」、「退出TPP」等;是一連串令人不安的,孤立主義幽靈的復活。我對特朗普在未就職前,尚存一線希望:太多的「狂言」,是在吸取選票,如「提高關稅來對付進口,找回美國人失去的工作」,這種犧牲別人的自肥,怎可能變成當前世界第一大國的經貿政策?保護主義短期內或可產生「自保」,長期必然產生貿易報復、貨幣戰爭,區域利益衝突。   特朗普看到了美國經濟的問題,卻找錯了藥方。也正如很多人預料,進入白宮後的特朗普,「狂妄」地追求「美國優先」沒有收斂。如果真這樣下去,豈止是美國人民的災難?   (二)「優勢」比「優先」重要   12年前,在《八個觀念改善台灣》書中,我針對當時陳水扁總統執政期間流行的「台灣優先」論,曾指出:全面提升經濟「優勢」遠比口號式地追求「台灣優先」重要。沒有「優勢」,那來「優先」?並列舉了傷害國家優勢的七項操作。   (1)不顧財政赤字的迅速上升,仍然增加支出;即使持續擴大,也不敢加稅。 (2)不顧公平原則,對特定產業、特定地區、特定年齡、特定職業及行業予以補助、津貼、減稅等。 (3)不顧支出的無效率,大量增加臨時性支出,使特定對象受益。 (4)不顧政策的周延性,就提前宣佈,創造利多;對應當裁決的政策,擔心其爭議性,則拖延宣佈。 (5)不顧社會公評,安插不適任者擔任重要職位(包括需要高度專業之金融業)。 (6)不顧政府誠信,如勸說大企業,要他們對外誇大宣稱各種新投資計畫。 (7)不斷提出充滿爭議性的政治議題,轉移對財經民生等政策的理性辯論。當領導階層變成了虛報佳音的天使,變成了財政透支的聖誕老人,當然也就變成了揮霍過度的大債主。   (三)多相信市場,少相信保護   以民主、自由、開放、為立國精神的美利堅合眾國,怎會在一夕之間變成了十八世紀重商主義—關閉門戶、提高關稅、限制進口等方式,產生損人不利己的後果,引起國與國之間的摩擦與緊張。   培植經濟優勢,就要靠開放的政策與胸懷,來吸引全球的人才、科技、資金、資訊…,全面地增加一國產業及產品的競爭力及附加值。這是市場經濟下優勝劣敗的法則。十餘年來台灣以天價才邀請到的全球競爭力大師波特教授來台講授「競爭力」,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立「開放社會」(Open Society)。   美國投資專家索羅斯近日撰文一針見血地批判:「民選領袖沒有滿足選民的合理期望,人民不再對盛行的民主和資本主義抱有幻想…」。他進一步指出:失控的民主是獨裁的溫床,美國就選出了一位潛在獨裁者當總統。   2017年的一月在世界舞台上,出現了罕見的諷刺與對照:四十年東風起,四十年西風衰。   在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上,社會主義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熱情地擁抱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自由世界領袖的美國新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卻冷酷地宣稱:「從今天開始,只有『美國第一』」。(這句話在特朗普心中是:美國既是大老,也是老大。我說了算。)   多相信市場的競爭力量,少相信政府干預的保護,才能減少美國對自身的傷害,也才能減少黑天鵝可能帶給別人的災難。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我們都是「趙無任」──推介《慈悲思路.兩岸出路》
作者:高希均2017-01-25
他憂慮社會的分裂、民主的變質、兩岸交流的變數、中華民族的前景;他的看法實在是代表了絕大多數沉默者的心聲。
台灣如何在退步中自救?
作者:高希均2017-01-18
「進一步」理性獻策;「退一步」相互折衷;「讓一步」取得共識;「跨一步」全力推動。否則這隻在溫水中的台灣青蛙,就更軟弱無力了。
「溫水中的台灣青蛙」在2017要跳出來
作者:高希均2017-01-11
面對2017年嚴峻的國內外情勢,不能再做溫水中快被煮熟的青蛙。
面對強大鄰居,要快,要更快
作者:高希均2017-01-04
面對如此的懸殊,台灣該要加快與大陸合作,還是恐懼被吃掉,而疏遠甚至隔離?
改變台灣需要兩種腦袋
作者:高希均2017-01-01
此刻兩岸都面臨新的挑戰:台灣陷入「新平庸」;大陸追求「新常態」。
如何面對加速年代的劇變?——佛里曼新著《謝謝你遲到了》
作者:高希均2016-12-27
佛里曼:「當世界變動這麼快,當我們置身在這麼多加速前進的力量之中時,你需要暫停,需要靜止,需要反思,重新想像。我很喜歡引述一位朋友的話:『當你按下電腦的暫停鍵,它停住了;當你按下人的暫停鍵,他啟動了。』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這個。」
「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的八年努力
作者:高希均2016-12-14
大師希望能以十年的時間來改變媒體,我們欣見傳播獎八年來已繳出了一些成績,展示出各類媒體求真、求善、求美的用心與決心。
面對各方的「濫」,怎麼辦?
作者:高希均2016-11-30
這麼多年累積下來的「濫」與「劣」的交互衝擊,自然無法產生美好的文明社會。
沒有經濟自立,就沒有自尊
作者:高希均2016-11-23
人生中最重要的名片不是家世,而是自己的本領——學識、技能、人品、態度的總和。這些資產是不能以遺產方式來自上一代,下一代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
人生的旅程:從「愛書如命」到「終身學習」
作者:高希均2016-11-16
在這不確定的年代中,只有一項是確定的:那就是學習中增進知識的重要。誰擁有最新的知識,誰就能擁有未來。
「君子企業家」—— 鄭崇華
作者:高希均2016-11-09
企業家光明磊落,不需結黨營私;他們靠專業,不需靠關係;他們靠市場競爭,不需靠政治勢力。
書.讀書.讀書人
作者:高希均2016-11-02
勢利社會,人的地位來自財富;公平社會,人的價值來自知識。
馬雲台北講話:言出必行
作者:高希均2016-10-26
如果馬雲自己說的話都不能全做到,那麼誰能做到,誰就有機會超越馬雲。這也正是他強調透明及分享的可貴。
「台灣樹王」賴桑的家規與鐵律
作者:高希均2016-10-19
30年如一日,他一生選擇做一件對的大事,種樹是「對的大事」。
「我來世還要做和尚」──星雲大師的承擔
作者:高希均2016-10-12
大師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徒眾們相信:有大師就能成大事。
「君子」在哪裡?
作者:高希均2016-10-05
如果社會有很多君子,當然就不會到處出現麻煩製造者。
知識共享,學以致用
作者:高希均2016-09-28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會,必然是一個愛閱讀的社會,自己閱讀、家庭閱讀、社區閱讀、國會議員也閱讀、媒體人也閱讀、有錢人也閱讀,每個人都是終身閱讀者。
做一個「簡單」的現代人
作者:高希均2016-09-21
信服了「簡單」,就少了貪婪,就不會贏者通吃,就不再會惡化貧富差距。
以「適當的自私」減少貪婪
作者:高希均2016-09-14
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帕斯可(Blaise Pascal, 1623–1662)說得深刻:「世界上罪惡的出現,是因為一個人無法獨自坐在一個房間裡。」
低薪不是國恥,無能的國會是
作者:高希均2016-09-07
當多數人缺少能力來看清問題;缺少執行力來解決問題;缺少競爭力能在世界舞台上揚眉吐氣,就會出現國力下降與國家尊嚴衰退。
向誰取經,來扭轉台灣頹勢?
作者:高希均2016-08-31
最能救台灣的不再是從事政治的、經濟的、高科技的……而更是君子、清流、教育工作者、社會志工,以及宗教情操。星雲大師是重要的一位。
從「白吃午餐」的美夢中覺醒
作者:高希均2016-08-24
從歐美發展經驗中,自己在想:戰爭不能解決的,求政治;政治不能解決的,求經貿;經貿不能解決的,祇能求上天。上天的回答:「一切得從『白吃午餐』的美夢中覺醒。」
「星雲九十」的懸念──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不確定
作者:高希均2016-08-17
我們要共同努力,不能讓大師九十的懸念,變成百年之痛。
平民英雄在貪婪潮中崛起
作者:高希均2016-08-10
最近讀到「遠見」十二月號以百位「平民英雄」的封面專題,發現他(她)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只是媒體的冷漠,他們沒有出現在讀者的眼前。
追求「和平紅利」是兩岸最佳選擇
作者:高希均2016-08-03
兩岸必須要儘早簽訂和平協議,使「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變成世世代代的鐵律。
「台灣的物價真便宜」
作者:高希均2016-07-27
如果觀光客要找價格便宜的東西,東南亞國家多的是,要找到既便宜、品質又好、又安全的商品,台灣人也沒有這種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