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ar 30 2025 09:48:1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高希均

南京出生,童年經歷過抗日戰爭,1949年到台灣。先後在台北商職與中興大學畢業,並獲兩校傑出校友獎。1964年獲密西根州立博士後,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執教逾30年。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國統會研究委員、行政院顧問及經濟部顧問。近年又擔任國內外民間基金會董事。1980年代在台灣與王力行、張作錦創辦《遠見》雜誌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創辦《小天下》、2010年創辦《未來少年》。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持續推動進步觀念。

長者的晚年自己顧,年輕人更要靠自己
作者:高希均2018-04-26
誰決定年輕人的前途?答案是肯定而簡單:你自己。這是一個多麼乾淨的、乾脆的、自尊的、自信的答案。
「什麼樣」的人比「什麼地方」人重要
作者:高希均2018-04-19
在商場上,挑剔的顧客常是進步的動力;也許民主體制下,經過多次選舉的淘汰,真正的好人出頭,逐漸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新」台灣人。
從「中國不亡」到「台灣不垮」──人生的漂泊與歸根
作者:高希均2018-04-12
民主可以治國,科學可以強國。沒有經濟,如何富國?沒有教育,如何興國?
「威斯康辛,我來了!」歡迎郭台銘去威州投資
作者:高希均2018-04-02
沒有夢,就不會有想像;是想像,使夢變得偉大;是堅強的執行力,使夢想成真。郭台銘的夢想已與威州人的夢想合而為一。
讓利者就是得利者
作者:高希均2018-03-22
地區之間之所以需要經貿往來,就是存在雙方互利的機會。台灣佛光山免費入場,看起來在讓利,實際上整個社會在得利,這不正是「捨就是得」?
看到躍進的上海就為台北愁
作者:高希均2018-02-20
如果50萬以上在上海發展的台商,部分回到台北投資經營,該是何等熱鬧景象!關鍵是:台北有這樣的吸引力嗎?
執政者已愈來愈遠離民心──《遠見》最新民調的春節寒流
作者:高希均2018-02-15
面對這樣低的分數,內閣會在春節前後改組,正是媒體合理的推測。
直說直做:張孝威的典範故事
作者:高希均2018-02-09
張孝威40年來在台灣各領域屢戰屢勝,專業圈內赫赫有名,但是由於不愛出名的個性,一般人對他或有「隔行如隔山」的模糊,皆因他領悟出面子不是那麼重要。
為什麼經國先生能歷史留名?
作者:高希均2018-02-01
蔣經國的施政有三個重要的優先次序:經濟起飛、政治開放、機會公平。他曾獲國內外輿論的稱讚,如《紐約時報》的評論:「台灣終於脫離封閉政治體系,在發霉的城堡中開啟了一扇窗。」
改變台灣需要二種腦袋
作者:高希均2018-01-05
共產制度下的洗腦不可取;在民主社會中,唯有靠進步觀念及借別人一流腦袋來改換落伍的腦袋。
見好收,見壞更要收
作者:高希均2017-12-29
引起社會不安的政治人物,最後的貢獻,就是早日退出政壇!產生虧損的企業人士可以自我安慰:個人的撤退,就是社會的進步。
高雄的春天回來了──追念大詩人余光中
作者:高希均2017-12-21
余光中從香港移居高雄,在國立中山大學任教。1986年,余光中為木棉花文藝節寫下〈讓春天從高雄出發〉一詩。作者與高雄市關係同樣密切,改寫余光中這首詩,悼念一代詩翁。
台灣要隨大陸經濟水漲船高
作者:高希均2017-12-01
午夜夢迴常想到的是:哪一天我出生的大陸與我成長的台灣,會像美國社會一樣地開放與進步?
追思馬玉山董事長──誠信是「冠德」建築的基石
作者:高希均2017-11-25
冠德企業集團總裁馬玉山於2017年11月17日病逝,享壽83歲。馬玉山的一生講求誠信,是冠德實業成功的基石。
知識+語言=優勢
作者:高希均2017-11-19
在知識的長河中,如果任何個人、組織或社會陷入落後與陳舊的泥淖中,勢必會被淘汰。
君子企業家:周俊吉──文明社會的一種人生典範
作者:高希均2017-11-09
在《還可以更努力:周俊吉的幸福哲學》一書中,細述周俊吉的立志、理念、社區營造、實質關懷、走向國際。這本書值得大家細讀。
台灣白吃午餐四十年 ——從小龍年代到溫水青蛙的警示
作者:高希均2017-08-14
有識之士早就看到台灣一步一步地走到這個結局。這是一個傷感與沉痛的轉變。
生之愛情.死之尊嚴
作者:高希均2017-08-04
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追念吳清友:台灣第一位文創企業家
作者:高希均2017-07-28
吳清友先生有二句深刻的話:「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軟實力使小國「不弱」、強國「不霸」
作者:高希均2017-07-21
小國「不弱」、強國「不霸」,就取決於軟實力的運用。
姚仁祿——才子與君子兼有的創意家
作者:高希均2017-07-14
書如其人,人如其書,一樣地使人想親近,一樣地使人會得益;像寶礦一樣,使人更想慢慢地發掘。
面對科技劇變及信任落差
作者:高希均2017-07-07
這次來台他深刻感受到台灣的焦慮:「你們似乎失去了方向感」。
三個場景的聯想:台北立院・北京論壇・美國校園
作者:高希均2017-06-07
下一代子弟在教室中得到更實用的教育,遠比旅客在車廂中找到一個座位更重要。
年輕人要出國學習:接觸陌生,改變自己
作者:高希均2017-05-24
捨棄同溫層,接觸陌生人;「陌生」可能會點燃你生命的火花。
投資軟實力,遠比買軍火更迫切—台灣從旁觀「MAD」到追求「MAP」
作者:高希均2017-04-13
冷戰時代的「核武瘋狂」(MAD),已逐漸淡忘;當前台灣要自信地與中國大陸構建「和平地圖」
在現狀衰落中,追求「美好人間」
作者:高希均2017-04-06
新政府還剩下五分之四的執政期,有足夠的時間,調整政策優先次序,努力再出發。
轉「老」正義: 「老人」的名字不全是「依賴者」
作者:高希均2017-03-30
「老人」不會是「依賴者」,還可能是「施惠者」呢!
廉者無法「能」,「能」者難以廉 —馬英九被起訴的困境
作者:高希均2017-03-23
對「廉」的堅持,已使馬英九遍體鱗傷。
我有一個夢—終結南京大屠殺與「228」噩夢
作者:高希均2017-03-09
脆弱的台灣再經不起內耗,家不和萬事衰,我再也不會有惡夢。
真的是「誰當選,誰倒楣」?
作者:高希均2017-03-02
1月上旬去星馬,新加坡的一位記者談及台灣政治,問我:「選前你引述過,誰當選,誰倒楣?現在半年過去了,你有什麼新看法?」我說:「有了執政機會,做得好,是全民之福;做不好,豈止是總統個人倒楣?」 在去年總統大選投票前,我寫過這幾段話: 哪位參選人有本領,(1)在不接受「九二共識」下,兩岸能持續穩定交流?(2)在不增加稅收下,在不推動使用者付費下,提供更多社會福利?(3)在不痛下決心、六親不認下,國會可以改革,媒體可以回歸正道,政商勾結可以減少? 「改變」困頓台灣策略 問三位參選人三個基本問題:你要用什麼方法及策略保證能「改變」今天困頓的台灣: (1)新政府能與中國大陸和平交流、合作雙贏嗎?你會公開宣示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嗎?馬總統已經搭建兩岸橋,你要如何做「過橋人」,爭取台灣更多的機會及利益? (2)台灣在兩黨對立、操縱族群、官員無能、民代失責、國會癱瘓、媒體誤國、經濟衰退、競爭力下降等現實下,你要如何來扭轉頹勢? (3)多年難解的問題一個個都需要解決:從年金到廢核,從高齡化到少子化,從低物價到低薪資,從小確幸到「確不幸」。參選人有什麼「政策」既可治標,又可治本?即使有目標,也缺少工具,更沒有財源。「寶島」台灣漸漸變成台灣「空島」—人才外跑、投資不來、老人不少、年輕人不生。 這就是為什麼我聽到這種不厚道,卻又真實的評語:明年一月誰當選,誰倒楣。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