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港科院研究發現近半文憑試考生沒有修讀科學選修科,同時修習M1或M2及三個傳統科學科的比率更低。(Pixabay)
落實將新界北河套區發展成為最大的創新科技園後,坊間掀起新一輪關於科學科技的熱議;同時,港科院發表 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或簡稱為數理工科)教育的研究報告。因而在教育界內外對此亦有很多的探討。
重在創新 熱情過後忌不了了之
STEM 教育,與本港傳統文理分科制度中的「理科」最顯着的分別,就是多了應用和創新的概念。這一波 STEM 熱潮的起點或可追溯到2015年特首施政報告(註1),其後教育局發出題為「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的文件;此後學界和一些相關公司就推出大量的研討活動和比賽,令 STEM 成為潮流名詞。
值得留意的是,推動 STEM 的重點在於「創新」。在傳統理科課程內引入多些應用,鼓勵學生運用知識配合創新思維,創作出新型產品和理念。STEM 教育如果增加設計元素(即加入A,使之成為 STEAM)和實踐精神(有些人稱之為創客,MAKER)可能效果更佳。
可是,當前這波熱潮中除了大量的打着「STEM」旗幟的比賽、報道、研討和教師培訓外,也還看不清與過去多次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之處。曾有個說法,指城中人人熱切談論買賣股票、投機賺更多錢時,距離股災的蒞臨就不會遠。當 STEM 熱潮愈刮愈熱之際,我們是否應該停一停,檢視現況和前望目標,多些想一想跟着要怎樣行才對呢?本欄同文早已有提醒:「不希望這只是一股熱潮或風氣,熱情過後又不了了之」。(註2)
回溯過去,了解一下 STEM 為何會出現,或有助思考現況是否找對了方向。
科技人才出現斷層 盲目「一窩蜂」走歪路
STEM 的說法應來自美國;在2011年美國總統和2009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都分別曾因為國家經濟發展需要而間,不約而同地提出過。奧巴馬總統更指出,那是為了確保美國經濟增長與繁榮。推前到2006年時任總統的布殊,也提出要培養有 STEM 素養的人材;因為全球競爭力的關鍵在於國民有否科技理工素養。
美國如斯看重數理科技人材,全因為她以高新科技實力稱霸於軍工商技各個範疇。惟自踏入新世紀以來全球人材數據卻反映出在科技理工科目博士人材中,美國所佔份額不斷下跌,2010年時已下降至15%;與此同時,中國、印度、韓國等新興國家所佔的份額卻一直在上升。
反觀本港歷來數理教育水平穩佔全球領先位置,直至最近因推行新學制,大幅改動課程後才出現轉變。港科院研究發現近半文憑試考生沒有修讀科學選修科,同時修習 M1 或 M2 及三個傳統科學科的比率更低!我們推行 STEM 的目的原是為了助長創新工業的發展,但中等教育相關人材的比例卻江河日下,難怪港科院所對未來科研人材不足十分擔憂。結合近十年的教改進展,更顯諷刺!
由此看來當初需要推行 STEM 的原意與後來診症施藥之間,實在出現了一些問題。
現時實施 STEM 教育的策略是有帶來一定的好處,將來再另文詳述。針對「創新」概念和提升本地創意科技產業的發展而言,現時近似「一窩蜂」的做法或者是走歪了路!
回應港科院研究報告中的憂慮,當務之急是要解決高中生選修數理興趣低落的問顯:制度設計、市場效應、社會價值等的因素都不可忽視。怎樣才可以恢復二十多年前學生爭相選讀這四個範疇的境況?其次是重視培養科研界精英;只有精英才可以帶領整個產業向前衝,若人人都為了「好玩」才攪科創,最終就是培養出更多科技消費者,其非產出到創新闖關的領頭人。
註1:黃冬柏。《重整「幹莖教育」的呼聲》。灼見名家,2015年2月26日。
註2:楊佩珊。《STEM 風起時》。灼見名家,201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