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芬蘭教育相片。(作者提供)
培養孩子正向樂群的個性
芬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想是按照每位孩子的個性給予最適切的學習機會,使每位孩子也能發展成為獨特的公民。為使每名孩子也能邁步成長路,幼兒教育的宗旨亦在於發展每名孩子的社交和自我表達能力,與及尊重別人、洞察別人需要及關懷別人。他們相信只有從小培養孩子這些特質,孩子才會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亦能對不同特質的人持正面的態度,從而懂得給予別人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從遊戲中建立熱切學習的態度
幼兒教育的另一主要焦點是「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透過遊戲活動,孩子才能產生更強的學習意欲,從而誘使孩子踏出安全區(Comfort Zone),對事物多深思一點,對自己的想法多表達一點,多反思一下,從而獲得更深入及更廣闊的認識理解。對事物再多一分好奇和對知識多一分追求,正正是從遊戲中學習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在同一基礎上各自精彩
芬蘭中小學教師的入職門檻是碩士學位,而幼兒教育師資要求則是學士或碩士學位。幼兒教育師資培訓的側重點是教學方法研究及教學實習。經過一輪嚴格的訓練,教師皆變成了具有教學方法研究能力的專業教學工作者,加上芬蘭教育一直強調教學上的自主及以學生為本的精神,教師便自然也具備一定的教學創新能力及自主空間。
筆者有幸到芬蘭走訪了一些學校,也看到了一些情況。有一所幼稚園致力發展音樂教育,以音樂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達技巧和品格培養,使每名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把害羞的個性變得較有信心作自我表達。而另一方面,較為好動的孩子則被鼓勵嘗試以平靜的心境享受音樂,從而調整一下較好動的個性。該幼稚園在加入更多的音樂活動後,便更輕鬆地達到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我表達技巧,而非單純的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
此外,筆者亦看到有學校非常看重家校合作,這所學校視家長為合作夥伴,致力為孩子的成長、發展和學習一同努力。該校更每星期舉行一次家長教師會議,並藉此希望藉着與家長溝通,共同設計學校的課程和訂立學校的學生評估政策。他們的信念是基於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每位家長也可在彼此平等和通力合作的基礎下,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把孩子的培育工作做得更美好。
或許有人認為芬蘭的幼兒教育只容許學生7歲前只學習母語,但根據芬蘭的國家幼兒教育及照顧指引(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in Finland),學校可在家長的同意下,為孩子提供多項非芬蘭語的學習活動。除英語、俄語及德語外,政府甚至鼓勵學校教授學生手語,以便學生可跟有溝通障礙的學生進行更直接溝通,促進更佳的共融及互相接納。
回看芬蘭的教育,可以感受到制度的彈性與及學校和教師的自主性。教育工作者在高度的共識之下會共同堅守一些教學原則,例如是培養孩子對事物的正面態度、對別人的尊重態度、助人的精神和促進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等方面的共識。此外,每所學校及每位教師也可按自身的專業判斷及學生的能力和需要,自由設計一些學生受益的學習活動和經歷。芬蘭教育系統的包容性和靈活性讓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也變成一件人生樂事,難怪一位芬蘭的校長跟筆者自豪地說我們的學生長大後學業成績是世界前數名,但快樂指數亦是一樣是世界前數名呢!說真的,當我們看到今年 World Happiness Report 對全球國家及地區進行快樂指數排名時,香港人的快樂指數是全球第75名,遠遠不及芬蘭全球第五排名。
看到香港人不快樂的現實,我們着實的感受到有點無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雖然不太可能令整個社會變得更快樂,但學校教育始终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的一環,大家在追逐學生學業成就飛躍的同時,又可有想過如何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快樂呢?我們是否在學習成績方面做得太多,愉快學習方面做得太少呢?以上這些問題倒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