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2017是個選舉年,學生通過參與而學習,有助多些關注社會。(亞新社)
每逢到了年終,總會有「十大新聞選舉」活動,近年來更成為學校公民教育的活動。這類活動對時下青少年而言真的不錯,令平日少讀報的學生們多些關注時事和身邊社會。新聞可看成是社會眾人的記憶,在新聞回顧之餘或可有更深入的思考,當中亦涉及一些教育與學習。
2017特首選舉年
今年當然是個選舉年,本港接連舉行過立法會選舉和選委會選舉,加上3個月後的特首選舉亦啟動了熱身賽。大部份中學生手中沒有票,因而只可做選舉活動的塘邊鶴。多數學校會借此良機舉辦模擬選舉,一來令學生通過參與而學習,另外亦有助同學多些關注社會。可是選舉必然令社會出現噪動,就着過去幾個月的觀察,究竟噪動的輿論向我們的未來選民展現了什麼知識和行為呢?社會這個真實的一面,可能正好把學校苦心經營的教育效果都給消磨掉!
議員的身教作用
立法會當選的議員本身就已發揮身教的作用,過去兩三屆的部份議員,已經做出不少乖張的抗爭言行;現時最新當選的議員更在宣誓儀式上做出種種令人側目的行徑。這為莘莘學子帶來什麼訊息呢?辱華宣誓最終惹來司法覆核和釋法,三者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迴響。年輕的議員多是在特區成立之後成長,他們的價值觀就是由特區教育政策下培養出來的。為何他們會做出這樣的事?
由政治爭拗延伸出來的新聞報道,往往經由老師安排或同學自發搜尋而跑入課堂,成為通識教育科的教材。然而中學生可有能力去分析、綜合這些原始材料和平衡地思考呢?不同立場的教師授課時是否真的做到不偏不倚呢?坊間一直都存有抨擊通識教育,尤其它主力依賴報章資料來施教;是否有所缺欠?
沿此方向再三思考,或許我們的教育政策和課程,仍需要作出改善。
美國大選「黑天鵝」
美國的大選出了一個「黑天鵝」;當選人特朗普似乎都是不按牌理、妄顧政治操守、嘩眾取寵地取得成功。如今未上台已為世界帶來不少潛在憂患,值得思索的是,彼岸這一次民主選舉究竟為民主增添了一些什麼價值。現行西方式民主政體曾被認為是較好的政治制度,是否真的帶來可管治性?或者問,當選的政府會否一定造福國民呢?人民福祉是依賴於政制民主程度抑或政府管治能力呢?這些問題若可以在通識教育科的課堂上,通過認真蒐集資料和加以批判性思考;比起光喊口號和追求一些遙不可及的公義,是否更有益和有教育意義呢?
香港社會的反思
回到香港社會,年初氣溫急跌,大帽山結冰引來大量市民登山觀賞,因而受困。這條新聞帶來兩個反思,第一為何有這麼多欠缺常識的市民;其二是為何我們社會會出現如斯刁民。也是令人感到無限唏噓呢,都是我們本地教育的產物啊。
銅鑼灣書店
另一條都算轟動的本地新聞:銅鑼灣書店,它令香港一下子登上國際頭條。迄今這個事件的真相,並未有因傳媒監察而清楚呈現出來。反之,個別有預設立場的傳媒更愈描愈黑。到了年終事件漸次沉靜;不過,這段時間內有幾多課室曾選用這條新聞,作為現代中國的教材或討論資料呢?傳媒,是否還可以相信呢?
南海仲裁案
還有一條既是國際新聞、也可以視之為中國新聞的南海仲裁案。根查事件起因,應是源自美國多年前的重返亞洲政策。其實整個事件的發展都涉及國際形勢的博奕,也是本地學生一般不感興趣的範疇。不過南海就在咫尺之遙,若戰雲捲起,香港也不會有好日子過;況且,事態也值得讓高中學生多認識世界、了解國際運作並非一如某些本地政客想像的簡單。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居民,起碼應該了解在身旁發生的國際事吧!
多加深思,或者有助學生有更深思的學習機會,這也是教育的一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