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改革失敗的問題真的罄竹難書嗎?(Pixabay)
「老師最大的敵人是沒有時間!部分老師不積極⋯⋯我們將教學周的第五天安排了一節共同備課節⋯⋯我們將所有資訊都張貼在教員室當眼的地方⋯⋯」(校長)
「我的角色是橋樑,連繫中層管理人員去支援改革核心小組;我們協調課室調動和重檢教學時間表⋯⋯我們負責審閱改革小組的所有文件⋯⋯」(副校長甲)
「我是其中一位試行者,我已減輕改革小組負責人的教25節,其他人在一教學循環周要教30節呢!」(副校長乙)
「⋯⋯總之是一言難盡!問題罄竹難書!」(改革小組負責人甲)
「我們要靠自己像瞎子摸象去進行試驗計劃⋯⋯沒說話說!」(改革小組負責人乙)
「這裏沒有人要求我們做事,我們幹麼要改變?」(老師甲)
「我們士氣低沉,沒有共同遠象及目標!」(老師乙)
「改革進展緩慢,沒有支援!校長及領導層完全『放手』給我們自己做,從沒關心;其他教師也各自為政,溝通也沒有,全無協作,失望!」(老師丙)
「我們需要教師發展培訓和領導支援,我們需要方向⋯⋯他們當這個試驗計劃只是應酬上級的例行公事!我們現有的進度並不理想!」(老師丁)
「校長引進這個計劃,我們一無所知!進行中沒監察、沒指導、沒計劃、沒有溝通聯繫!」(老師戊)
看見上述的面談紀錄,大家有何感想?上文提及香港曾於2000-2005年在部分中小學推行一個有關學校自我改進的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All(IQEA)計劃。然而經過兩年試驗後,讀者可能會有興趣知道究竟有關試驗學校的良好改革意願是否已能成功落實,並把學校改進的種子妥善埋在校園的泥土內,植根及開花?由於上文已交代一個成功改革個案和略述一些必需的成功要素,故本文只欲嘗試從研究數據去評議一個典型的改進失效個案,與讀者分享。
從個案學校的問卷調查數據及經與該校的持分者包括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的面談訪問報告顯示,該校改進計劃成效不能獲各方認同,且理念與實際果效並不一致,無法達到預期成效;連同教育局代表與海外專家的評估意見都否定該校的試驗成果!若要深入了解,可從計劃統籌教師(即改革小組負責人)的綜合自評報告可見一斑:
一、經過兩年試驗計劃後,請問貴校如何評估現有計劃的改革進度及成效:
請略述評估原因:
「IQEA 在校並不獲得普遍認同,大部分同工持較負面及保留意見,他們只以另一個校方頒布由上而下的改革政策或項目而已!不大熱心,也不認同試驗計劃可有助學與教改善成效!兩年過後,雖有個別同工透過計劃參與而改進了教學成效,但距離成功,路程仍很遙遠!」
二、請問您如何評估貴校現有學校條件及準備度去執行有關試驗計劃?
「我對計劃前景感到悲觀,估計兩年試驗期完成後,我會相信已發展的教學實驗工作會宣告結束!就算政府想繼續推行計劃和要求學校保留這個改進小組,但相信小組功能舉步維艱!甚至我對領導層的意欲不存寄望,因為他們從沒有實質指導或支持,成員都感到灰心⋯⋯」
三、請問貴校在參與計劃後的學生表現和效能如何?
「悲觀地說,學生在計劃前後的表現沒有明顯變化;推行新教學策略後,在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態度方面,也沒有帶來改變!」
四、請評估貴校在推行有關改革試驗計劃的得著和成效及未來方向:
「沒有管理層的領導和實際支援,加上若改進核心小組成員都不能同心同德地互相協作,我看不到改進工程能順利展開;更甚者,負責管理的領導層連遠象和發展方向都沒有,我們能期望些什麼?」
「我看不到在本校推行 IQEA 的將來,但我仍堅信 IQEA 是一個改善學與教的學校改進計劃,可惜的是我們有一個錯誤的開始,以致我們今天寸步難行!」
有關計劃雖具有良好推行意願,而且亦物色到一位有遠象、肯承擔、真誠和有心有力的教育工作者願意領導統籌有關改革試驗項目,但可惜在個案學校推行不得其法,又得不到適當支援和尊重,以致愈做愈灰心。綜合來說,其失敗原因有下列各點:
1. 改革焦點錯配,學校中人步履不一
該校傳統為考試導向學校,無論校長、教師、學生、家長以至社會人士對該校每年的公開考試成績都有極高的期望,所以若要推行教學改革,並針對學生學習需要而嘗試不同教學策略來說,可能是一種奢侈;尤其是於同一年度,有不同的教育改革項目一齊上馬,例如校本管理、課程改革、小六學生取消學能測驗(導致中一生員學習能力變化)和小六升中成績由五個表現等級改為三個表現等級等,因此校長與學校管理層與一般教師的關注點都不同,對試驗計劃的期望也不同,而且學校與教師要發展的焦點亦不一,以致改革步伐也有異。
2. 學校就參與改革試驗計劃沒有成功製造共同遠象和目標
從上述老師的怨言如:「這裏沒有人要求我們做事,我們幹麼要改變?」「更甚者,負責管理的領導層連遠象和發展方向都沒有,我們能期望些什麼?」可見有關改革計劃的誕生並非來自學校集體意願,也不屬同一願景;而且校長與其管理核心小組和改進小組成員對計劃期望和實際操作等都存在嚴重分歧,所以老師會被這種氣氛下打擊士氣!
3. 校長口裏不一,無參與也沒有實質領導
校長曾說:「我們特別為老師做了在職培訓,將教學周的第五天安排了一節共同備課節⋯⋯我們將所有資訊都張貼在教員室當眼的地方⋯⋯」但從老師訪問中卻得知,「校長及領導層完全「放手」給我們自己做,從沒關心⋯⋯」「校長引進這個計劃,我們一無所知!進行中沒監察、沒指導、沒計劃、沒有溝通聯繫!」由於可見,改革成敗,關鍵在於校長的領導質素!
4. 學校領導作風官僚,未能賦權展能
一位老師曾不平地說:”Our school is very bureaucratic. We have lots of layers. Communication channel is not through. There is little support from the principal. The direction is not clear!” 校長雖是計劃總負責人,但從無真正參與,甚至她/他的核心管理成員如副校長等都沒有任何支持推行改革的動作,導致改進小組成員感到孤單無助;而且她/他不關心有關改進計劃的細節內容,也不親身參與;所以不難聽見學校管理層只以行政手段以表支援,如「我的角色是橋樑,連繫中層管理人員去支援改革核心小組;我們協調課室調動和重檢教學時間表⋯⋯我們負責審閱改革小組的所有文件⋯⋯」所以改革小組成員便有以下的回應:「沒有管理層的領導和實際支援,加上若改進核心小組成員都不能同心同德地互相協作,我看不到改進工程能順利展開⋯⋯」
5. 教師發展失效,各自為政
在推廣試驗計劃理念到實際執行階段,除核心成員外,一般老師都不願花時間深入認識有關改進計劃的意念,以致改革訊息無法蔓延開去;非改進核心小組成員在兩年試驗期間對計劃完全漠不關心,也不支持。因此有成員認為:「IQEA 在校並不獲得普遍認同,大部分同工持較負面及保留意見,他們只以另一個校方頒布由上而下的改革政策或項目而已!不大熱心,也不認同試驗計劃可有助學與教改善成效!」
6. 學校的改革條件與準備度都不配合和不利改革發展
個案學校的準備度和配合推行改革的條件都不成熟,不利創新;無論校長以至前線教師到所有支援人員都不具必須的改革心志與執行力,改進寸步難行。改進核心小組成員在沒有支援下獨力難支,探究與反思都不足;加上由於改進核心小組成員不被尊重,欠缺改革信心,因此後期對改革的熱誠已逐漸冷卻了!有老師用英文寫下回應說: “The concept was not widely spread and teachers were rather conservative s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ion was in doubt… we were not successful in building up a learning circle… Not all teachers were involved… The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were not sufficient… ”
7. 浪費資源,沒有共同語言
有另一教師亦強調:“Yes, we have caused changes in our classroom T and L. The atmosphere there was certainly better and our students were more enthusiastic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addition, we noticed that there should be a change in the role of teachers from knowledge transmitters to facilitators… ” 但可惜習慣上,個案學校的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公開考試成績,而整間學校的課程設計也是考試主導,以致部分師生對推行教學上的試驗計劃不表興趣;個案學校的學生對改進試驗計劃也不熱衷,對考試主導以外的創新課程興趣不大。雖然個別有份參與的班級,特別是改進小組的核心成員所帶動的教學試驗計劃略見成效,但基於得不到學校管理層的肯定或嘉許,也沒有共同語言!
8. 改革失敗與沒有全盤計劃有關
有質素的教師培訓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而改革意念的掌握與全校參與共享都是十分重要!加上校外專家的支援和回饋意見不到位,未能有效矯正學校本身的潛在矛盾;而且該校無論師生、同事間甚至家校間的關係都較疏離,也不利改革計劃進行。最可惜是由計劃開始,老師全沒有被諮詢,而校長只受命於學校管理委員會委託,便指令下屬進行,而當中自己和其領導層只作象徵式參與,也不聞不問,猶如隔岸觀火;改革小組成員得不到指示,只能見步行步,今天不知明天事,如何可以變革成功?
結果大部分成員在計劃進行中已向小組統籌老師請辭,並且說明下年度不再參與!若硬要他們公事公辦的話,他們只會作循例公事,應酬算了!這真是學校改革者的原意和期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