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教育對於社會相當重要,如何改革以改善效率亦是一大課題。(Pixabay)
2000至2005年,香港教育局曾引入一個在英國經過驗證及由當地政府主導推行的學校改進計劃,名為:“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All”,簡稱 IQEA。其意念是:
IQEA … works from an assumption that schools are most likely to strengthen their ability to provide enhanced learning outcomes for all pupils when they adopt ways of working that are consistent both with their own aspirations as a school community and the current school reform agenda (Hopkins, 2002:5)
亦即是說,IQEA 的假設是學校可以透過強化校內的變革力量,令其營運方式能配合學校發展遠象和教育大環境的改革路向,以支援改進學生學習成效。前期試驗計劃共有九所學校參加,筆者有幸被邀擔任觀察員及獲准到其中四間學校進行研究,並負責向英國的計劃負責人 Professor David Hopkins 和其後的繼承者 Professor Mel Ainscow 報告。
IQEA 的共同成功改進特徵
前文《學校改革理念探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曾質疑『究竟良好改革意願是否與實踐果效會有落差?』透過一個2007至2012的改革實例,我們可以假設:『要落實改革理念,則必須具備有利改革的條件,組織中人除須有共同遠象與同一心志外,改革計劃需配合校情、按優次訂定長短期目標去執行,過程中還需有檢討及問責機制去檢視整個改革推行成效。』
有關研究以個案探究為主,並同時採用質性與量性混合研究法去作資料搜證。為展示其信度與效度,研究計劃選擇了四間不同背景學校(當中有官、津校;連辦學年期、位處社經地區及成績組別等也有不同)作比較樣本外,並花了約兩年時間深入學校作質性探究、觀察和訪問;另在量性研究方面,從多方面收集教學與非教學人員、學生和家長問卷調查數據作分析綜合比較之用。
由於篇幅關係,筆者不擬詳叙有關數據資料及分析報告。本文只記載筆者在四間IQEA實驗計劃學校中所取得的研究分析結果,並分期將其中所發現的成功改進特徵(characteristics of good practices)和改進失利的要素(reasons for unsuccessful practices)臚列出來,以供讀者分享。第一部分先略述從 IQEA 實驗計劃研究所得出的共同成功改進特徵,總結如下:
- 學校的管理系統全力投入支援改革計劃;
- 改革並非只集中負責執行改革的個別小組成員,計劃是以全校參與模式進行;
- 校長作為改革領導者能以身作則領導及積極參與有關改進計劃;
- 校長按時聆聽小組報告變革項目進展、提供意見及給予適時鼓勵與支援;
- 每校所設立的改革領導小組(cadre group),成員來自各方代表,包括不同性別、年資、科組、功能和職級等的專業教師,同屬思想成熟、積極進取、熱心事務及具遠象與承擔感;
- 成功的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皆是由一位具校長賦權的屬副校長職級教師領導擔任,一方面能準確傳遞 IQEA 理念和學校改革項目訊息,另一方面能按需要物識更多適合人手擔任小組成員,有助推進計劃;
- 學校重視營塑校內改革力量,有計劃地裝備同工成為學校改革的熱心分子,建立學習社群;
- 學校重視教研與課研成效,同工們以開放課室、互相觀課去促進優質教學;
- 各科教師皆樂意嘗試創新教學方法以提昇教學效能,建立共享教學文化;
- 大部分教師皆以學生福祉為先,關懷同學,樹立良師典範;
- 有關學校都能建立良好溝通平台,有良好團隊精神;
- 師生關係緊密,師生互信互重;
- 大部分教師皆接納 IQEA 改革理念,相信學校可以透過教學變革持續改進;
- 學生皆比前投入學習;
- 師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更勝從前;
- 從教學試驗計劃中觀察,學生明顯地比前積極參與、主動及能自主學習;
- 同事間已在不知不覺當中建立了一套共同語言,話題環繞 IQEA、教與學革新和學校持續改善。
至於在試驗計劃中辦得不理想的個案學校,有關其改進失利的要素和研究啟示將於下一篇文章文代。
參考書目:
Hopkins, D. (2002)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all: a handbook of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2nd ed.)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