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位好友的孩子今年應考DSE,報考了中國文學。孩子問筆者怎樣才可在這科考取5**。中國文學在中學屬少眾文化,極少中學生學會選讀中國文學,並報考DSE的中國文學試。對於好友的孩子選考DSE中國文學,並且以5**為KPI,筆者從心底向他致敬。面對孩子的問題,筆者不知怎樣回答。最後以《淮南子·天文訓》的「天水澄明而寒,地氣清明而溫」,向孩子暗示要拿取5**是「天命」,但向他提議在試前「溫故」的時候,對文學的原理「澄明」知新,恰當地應用這些文學原理,回答考卷的試題,化解拿5**靠「一命二運」的定律。
澄明的求學態度
「澄明」本是形容水的詞語,其意義是清澈明潔。用之於學習中國文學,同學若能以水般的「澄」之心和求「明」態度,感悟文學的原理,並在上課時以「學而時習之」的方式實踐所學,就能在考試時,輕輕鬆鬆的對所考核的文學作品,能全面、深入的理解;對內容、作法作出具體、細緻的分析;對作品有豐富、真切、深刻的體會;並能以不同的角度評論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手法;及能以充分、恰當的論據,對作品提出精到的見解。
DSE中國文學除了評核考生的文學賞析的能力外,還要評核考生的文學創作能力。考核的形式要求考生按特定的命題,寫一篇文章。高級的文章,要能以優異的表達技巧、真摯細膩的感情針對題目,體現題旨。可摘星的關鍵是看考生有否在文章中有意識地運用恰當的文學手法,突出文章是文學創作。是故同學在決定修讀中國文學之前,除對文學創作有興趣之外,要持以澄明之心,帶着「文學是什麼?」這問題,發掘中國文學的種籽,以達到對文學澄明層次,迎戰DSE的中國文學考試。
語言的甜美與藝術表現
文學,除了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外,更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外國文學如此,中國文學也是一樣。它能提升/建構學生智力、思想和品德。更高一級的,是它有振興民族的功能。魯迅的文學作品,最能體現這功能。撇除政治的功能,從語言學習及應用的角度看,文學語言的超越,能讓學生體悟語言的甜美與藝術表現。我們試看下面描述竹的兩小段。
「竹子剛勁、清新、生意盎然,雖面對狂風暴雨,土層頑石的重壓,新笋也能破土而出,迎着陽光,向上,向上。只要春風輕拂,它就脫掉褐色的外衣,換上嫩綠的新裝,活像天真活潑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春光裏。在炎炎夏日,它會舒開長臂,抖起一片濃綠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在嚴寒的冬天,萬木凋零之際,它卻綠蔭葱葱、蒼翠欲滴,虛心的笑着迎接風霜雨雪。」(擇自張力平《常綠竹》,筆者稍作修改)
這是一段描述竹的文學作品,其語言表達雖有點違背語言的邏輯,但其超越邏輯的文學語言,卻表現了文學的美感。
「竹子,屬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莖多為木質,中間稍空,有節且多而密。竹枝杆挺拔修長,四季常青。春天時,竹芽在乾燥的土壤中等待雨水,如果下過一場透雨,筍就會以很快的速度長出地面。由於竹的特點,古代多用定來形容正直、不屈的人物。」
這也是一段對竹的描述,語言合乎邏輯,可跟前段相比,卻不能突出語言的藝術功能。兩段對比,哪一段有助學生學習語文?
據考評局的數字,每年只有略多於一千人報考中國文學。提供中國文學給學生選修的中學也不多,中國文學在中學屬少眾文化。時代在變,掌管教育政策的主事者,是不是要配合特區政府的「拼經濟」和「文藝產業發展」的方向,探索「中國文學+文化承傳」、「中國文學+教育」、「中國文學+旅遊」、「中國文學+影視」,在中學推動中國文學,為推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香港獨特的中國文學文化,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