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患病警號?勿輕視風濕性關節炎

發炎並不是疾病而是身體受襲的警告訊號,當組織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時會出現充血、發熱、腫脹、疼痛等綜合成發炎反應。這些反應有輕重和緩急,急性的發炎某程度來說是身體良好的反應,過度和慢性的炎症便會傷害身體。

「炎症」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症狀,相信沒幾個人沒試過發炎的滋味。說炎症是症狀,因為發炎並不是疾病而是身體受襲的警告訊號,當組織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時會出現充血、發熱、腫脹、疼痛等綜合成發炎反應。這些反應有輕重和緩急,急性的發炎某程度來說是身體良好的反應,過度和慢性的炎症便會傷害身體。

我們為什麼會發炎? 原來是讓身體自癒的方法

當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面對外來病原體、細菌或寄生蟲侵襲,人體的天然防禦機制便開工了!先天性免疫偵測到入侵者便開始召喚巨噬細胞、嗜中性球和白血球等組胞, 組成侍衛隊「衝!衝!衝!」到前線去;同時為了區隔開健康組織和開闢戰場,系統會釋出引致發炎的細胞素,擴張周圍血管增加血液流量,同時引發腫漲和溫度提升,相方交戰亦激發了疼痛和不適。發炎因子基本上是不分敵我,對於入侵者和正常細胞同樣具有對抗性,所以當病毒被韱滅後,免疫系統便要細胞素退場,讓巨噬細胞和抗炎因子去修復受損的組織,結合成一個完整的發炎過程。

可是免疫系統竟然也會暴走!

我們每天都面對細菌和病毒的侵襲,以上描述讓我明白適可而止的發炎是身體健康的象徵。但一些不確定的原因會使到抗炎因子不能抑制發炎反應,瞎目的免疫衛兵開始攻擊健康組織,出現持繼腫漲和疼痛變成長期的慢性炎症。若情況出現在關節組織便會影響活動甚至出現關節僵硬,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風濕病」。治療風濕是有專科醫生為病人服務,風濕科的病症種類繁多,轉介到物理治療專科通常是各種關節痛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椎炎、肌筋膜炎、滑膜炎、下背痛等,今天來為大家介紹兩種關注度較高的風濕性關節炎。

手指疼痛僵硬變形,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免疫系統異常而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暫時還沒有定案,在初步診斷時醫生會嘗試從家族痛史、性別和病毒測試等入手。根據以下病徵可以辨別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 發炎位置出現「對稱性」,身體同一部位左右兩邊同時發炎
  • 女性有較高機會患上
  • 出現「晨僵」,即是早上起來會感到關節比平時更僵硬,並且持續一小時以上
  • 炎症不限於指節、手腕、手肘和膝頭關節
  • 有可能出現體重下跌、容易疲倦、低燒、眼部發炎等其他病徵
  • 皮膚下長出結節腫塊
  • 關節受損害或變形
  • 類風濕因子測試呈陽性,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2010年的標準,綜合評估結果達六分以上便是確診個案;若腫脹情況嚴重可能需要抽取關節液進行化驗,以排除是否受惡性細菌或病毒感染。

脊椎關節炎長期不癒,身體有機會變成硬板

強值性脊椎炎的成因也是免疫系統失調攻擊骶髂關節(盆骨和尾龍骨的關節),引致骨骼外圍增生使到關節之間的空間收窄,活動能力減低。病發初期多數由骶髂關節開始,是一般脊椎關節炎(Spondyloarthritis);發炎和增生可能會沿脊椎向上蔓延到頸部關節,身體背部像木板一樣動彈不得,變成整個身體僵硬的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根據國際強直性脊椎炎評估工作組(Assess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於2009年的指引,強直性脊椎炎有以下病徵:

  • 晨僵和下背痛持續三個月以
  • 發病年齡為45歲以下
  • 血液樣本含HLA-B27基因
  • 出現關節炎、炎性腰骨痛、腳踝接骨點病變、眼睛發炎、牛皮癬、克隆氏病、C反應蛋白上升等
  • 較多發生在男性

另外患者還會出現連帶的身體問題:

  • 初期由骶髂關節開始,由下而上蔓延,患者無論轉身彎腰都異常困難
  • 靜止狀態下痛楚和僵硬會增加
  • 背痛影響睡眠,出現疲倦 、體重下降 、低燒
  • 駝背,肩肘膝踝關節腫張及疼痛

「水療」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方法

以上兩種風濕性關節炎皆未有根治的方法,也出現許多民間偏方,但總括來說及早治療助防止關節遭受永久性損害。現時有多種標靶藥物可幫助消炎止痛、抑制發炎因子、減慢關節衰退。病人很多時因為腫脹和疼痛而減少活動,關節亦承受不了運動時所增加的負荷,這時候可以在治療師帶領下於恆溫水療池內進行物理治療(水療)。水療利用水的物理特性,讓病人浮在水中減少重量負荷,同時防止跌倒受傷;病人在水中活動會同時面對三維度的阻力和助力(浮力)影響,而兩者的強度完全取決於使用者自身發出的力度/速度和水壓(移動速度和幅度越高阻力便越大,也可配合浮板等用具增加強度),這樣比陸上儀器機械式外加單向阻力更能保護病人受傷的關節。治療師會教導學員進行關節伸展、肌肉強化、心肺功能等運動;由於在水中活動,病人會比陸地上更容易做到一些動作,而且可持續更長時間,提升肌肉耐力,增加骨質密度,減少因關節發炎而缺乏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