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官成長與孩子相遇

只有感到內在的和諧,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認同,感到內在安好,孩子才能對環境產生安全感。

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最終須回歸到當下內心安定的力量。可是,在提前智力學習的洶湧浪潮底下,要有勇氣站穩自己的立場,關係到我們是否理解孩子的成長步伐,以及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和需要。

有些人將華德福幼兒教育的精要單純強調「定、靜、美」的特點;其實,人智學以人的本質為整個教育的核心,讓我們與孩子真實相遇。

這個「相遇」是指什麼?人的本質又應如何理解,讓我們先從感官開始……

孩童常見的挑戰行為

跟一位在過去接受華德福幼師培訓,如今在幼稚園任教的朋友分享,她說在班級中的孩子,常有出現下面的挑戰行為:

  • 對周遭環境顯得被動和漠不關心,不能進入活動當中;
  • 挑戰反叛的行為,愛唱反調;
  • 對痛有過度反應的表現和需要大量安慰,又或者對痛楚沒有感應;
  • 日常容易表現恐懼不安和疲倦;
  • 很難專注在手上的活動;
  • 容易有成癮的傾向,譬如十分依賴牛奶,又或者固着在某一個玩具;
  • 對成人的極度依附,不能自處;
  • 容易發脾氣,或總是喜歡投訴;
  • 難以入睡或者容易驚醒;
  • 有消化問題,嗜甜、腸胃虛弱或是胃口特大;
  • 固着,對事物不能分享或放手。

她看到現象,但找不到源頭。

我指出:這些行為都是源於當今社會怱促和不安的氛圍底下,孩子的生命覺備受傷害的結果。

不一般的教養模式──大自然中的親子連結,其樂融融!大手小手一起做土窯。
不一般的教養模式──大自然中的親子連結,其樂融融!大手小手一起做土窯。

那麼,生命覺是什麼?

以上那些癥狀,在華德福教育、人智學的論述,就是「十二感官」中生命覺的失調而造成的現象。良好的生命覺令我們感到身心和諧,而當孩子的生命覺被干擾,出現不平衡的狀況時,挑戰的行為隨之出現。

人智學的「十二感官」

十二感官中,其中四項低階感官:

  1. 觸覺是為個體建立人我界限,
  2. 生命覺讓我們體察到當下的存在,
  3. 健全的運動覺賦予我們堅強的自信心和挫折忍耐度,動覺可以類比多元智能中的肢體──動覺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孩子能使用肢體,表現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善於支配和協調自己身體的動作,運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
  4. 平衡覺令我們達致身心和諧。

這幾個低階感官在成熟時,會轉化為聽覺、語言覺、思想覺和人我覺。

中階感官:嗅覺、味覺、視覺、溫度覺

高階感官:聽覺、語言覺、思想覺、人我覺

身心受壓及生命覺的和諧

感官失調會引發不同的身心狀況:觸覺失調會有膽怯和焦慮的表現,生命覺失調會引發孩子過動,神經質,不能安靜下來。

綜觀心理醫生定義心理問題有身體上的徵狀,就指出如睡覺時磨牙,常懨懨欲睡、沒有胃口、便秘、腹瀉,雙手發抖及面部或眼睛不能自控的抽搐;獨處時神情凝重,缺乏笑容。當孩子出現自我刺激的行為如啜手指、咬指甲,身體搖晃;又或者是出現視力衰退,看景物模糊,肌肉過份緊張、動作顯得僵硬遲鈍,尤其是一些無意識的重覆動作,往往被解讀為自閉傾向,原來是身心受壓的結果。(參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與心理健康一文)

備受傷害的生命覺

生命覺(life sense)現代稱為 interoception,是指我們對自我身體內在安好的感應,感到在自己身體裏面的和諧滿足,生命覺的安好感存在於身體內和器官當中,觸感則遍佈身體皮膚表面。

生命覺就像是身體這個載體的警報器,只有當我們某個部位出現不正常的情況時,譬如牙痛、肚子不舒服、腳痠等,這個系統就會發出警訊,這時我們方察覺到身體這個部位的存在。如比熱愛工作的人、常常熬夜,讓理智凌駕於生理需求之上;喜歡吃垃圾食品的人,受慾望所支配,又或者讓情緒去支配身體,造成身體的損壞。

只有感到內在的和諧,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認同,感到內在安好,孩子才能對環境產生安全感 ; 也只有感受到被看見,感受到足夠的愛,孩子才能夠有力量和勇氣走出世界!

陳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