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講錢失感情」,也有人說「無錢就萬萬不能」。刻下進行的特首提名戰,作為無票在手的一分子的心態,還是「食花生」吧!來個五十億的講法,一下子業界也熱烈起來。
為文之日各位參選人或多或少地都在教育政策上多下了工夫,確是令人欣喜。教育之於社會,是長遠的投資而非開支,這是很多人的共同語言;但到真正埋位工作時,很多時要顧及各方利益,難保不會出現異化。
迫近眉睫的問題
最近參選的前政務司司長頒佈政綱重點時,提出若她上任就每年為教育經常性開支增加五十億元撥款,用以處理迫近眉睫的問題;文題所列的「五十億」就是由此而來。作為前線人員因而感受到久違了的尊重,也是很自然的;至於走馬上任後是否異化,實在無法予以推測。畢竟成其事者也還得看最終由誰人掌教育帥印。
上年度預算案教育經常性開支為七百五十億元,增加了這五十億元後就會令教育範疇開支佔政府經常性開支總額的比例,由21.5%調升至22.7%,微升了約1.2個百分點。假若在五年任期內持續每年增加五十億,對比過去十年的預算案的教育開支約有一百八十億元的增長,以範疇計確是增加多了很多。但以本港屬於先進的經濟體系來說,這個教育投入是否恰如其份,可以起到培育人才之作用呢?
假設年通脹為3%,連同這增撥的五十億,來年教育開支的增加起碼有七十多億元。就算只考慮那五十億,參考今年政府在大專、中學、小學及其他範疇(包括學前教育)的分配比例(約22:35:27:16),中小學可得的增加額都有近30億元。中小學界別的「迫近眉睫的」問題應是把數千個合約席位納入常額編制,估計需要十多億元的經常性開支;所以這筆增撥資源是可以支持到的。
盡快推行教師全面學位化和中小學教師同工同酬,應藉此際資源投入加以處理。這並非工會式改善教師待遇的要求,而是透過這個行動保留人材,讓曾受專業訓練的年輕一代入行、並增加人材留在行內的機會。其實,學前教育教師也應盡快製訂好教師學位化的時間表。不過制訂幼師薪級表或許更為急切,因此需要額外資源處理;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其他範疇」開支因而會增加,並令前述的分配比例有所調校。一直以來學前教育所得的份額偏低,學前教育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頗為深遠,故增加投資是值得的。
這裡討論並未涉大專教育,只集中思考基礎教育的層面(餘下未包括在內還有約佔四分之一的大專部份)。除薪酬開支考慮外,尚有其他規劃都算緊迫。例如中小學已實行融合教育,不同類型的SEN學生進入校園後,光靠老師再培訓來提升對SEN學生的服務,那是不可能足夠的;額外資源亦可用以提供助教席位(以校內SEN學生人數的比例分發)。隨著社會對衛生防疫意識的提高,在人口密集的環境下,加強醫護支援也是急需的;所以應考慮盡快實施「一校一護」。為免令護理界因而受壓,或可分期推行如先做兩校一護,或降低護士資歷要求。當人力資源到位後,原來常規的教育開支所支持的課程及教學新措施應可產生更高的效果,這裡就不再加細表了。
其實增加了資源後是否代表效能一定可以提升呢?或者歸根究底,根本是教育制度的問題!制度的確立與執行是基於主政者的價值觀與執行力和意志。
回顧過去已施行的教育改革,最初提出的理念都是好的;最終推行後帶來的成效孰好?孰壞?還看教育領導和落實過程可有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