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校復常後第一個開學禮,有緣邀得年青文物收藏及鑑賞家李宗鴻先生擔任主禮嘉賓,與同學分享學習及成長經歷,在開學第一天,饒具意義。
《國史大綱》影響深遠
李先生談到對自己升中一的開學日記憶猶新,說在典禮後瞬即跑到學校圖書館,借了第一本書,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花了一星期閱畢,錢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對其影響深遠,自此沉迷歷史。另外小時候逛街時以廉價購得的古物,在進入大學後得文物館館長鑑別為元代真品,進一步啟發他對收藏及鑑別古物的興趣。當年的沉迷及興趣,也成就了現在的事業。
我向同學說明邀請李先生作為嘉賓的原因,其一在於他發奮向學,是真正「讀書破萬卷」的人,其向學精神值同學效法。更重要的是李先生年紀輕輕已晉身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現時是鑑別古物藝術品的專家,為博物館提供顧問服務。李先生寓興趣於工作,走的路是前人未有的──要知古物、藝術品鑑別,涉及文化、歷史、藝術及科學等跨學科知識,本港沒有這一門專科。李先生現身說法,讓同學明白如何由從無到有,勉勵同學築構夢想,只要鎖定目標,不畫地自限,定能走自己的路,卓然成家。
發思古之幽情 誘發無限想像
李先生在典禮上的分享固然精彩,於典禮後與對文化、歷史、藝術深感興趣的同學對談,亦具啟發性。當同學問及文物多放在博物館中予人欣賞,為何他喜歡收藏及研究呢?李先生認為文物是古人生活的見證,通過文物可以與歷史對話,藉着親炙文物,仿佛走時光隧道,與古人對談。他說很多人認為歷史枯燥乏味,但通過文物,如我們學校歷史研習室收藏的古錢,觀察着、手撫着古錢,我們可以發思古之幽情,誘發無限想像──這個古錢是司馬光、歐陽修、范仲淹用過的,藉着器物,我們與古人古事就多了一點靈通,讓我們穿越時空,走進他們的生活。這樣當我們再進一步去了解他們的生平、研習看他們的作品,就變得更有親切感了。
其次,李先生鼓勵同學歷史研習不要只集中看朝代興替史,更宜從不同的橫切面去學習,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發現。例如他曾以科學作為切入點展開探索,他發現中國古代的發明非常先進,甚至有時候領先同時期的西方,因之便一直追看相關的科學發展史,又進一步思考為何中國沒有發展出如西方一樣的近代科學?後來發現這正正是著名學者李若瑟先生提出的「李若瑟難題」,於是便一併把李氏的著作全部找來看,對有關課題有更深切的體會。
因緣際會 文物得以保存
當被問及到大英博物館,看到不少中國文物時,有什麼感受?李先生表示他當年在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的聚會上,也有人問及相同問題。他認為這是歷史,我們都要面對。然他從另一角度思考,正是歷史因緣際會,珍貴的文物能得以保存下來,讓我們至今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欣賞及研究。不過他提到有時留落在外的珍品,由於收藏地文化不同,未必能了解中國文化,有時會讓文物失真。他以晉代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為例,說中國傳統繪畫以卷軸式裝裱及收藏,現時大英博物館則將原圖分割展出,他認為這與中國畫觀賞傳統相悖,也曾就此向館方反映……
一段段歷史與文物的小故事,李先生娓娓道來,生動有趣,師生茅塞頓開。個人認為在教育以高新科技、人工智能為熱談的今天,歷史與文物,是文化底蘊,更應投放資源,不容忽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