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常常以「冷熱光水電磁」等物理能量因子,作為運動和傳統手法以外的復康療法。這些儀器扮演一種輔助角色,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身體機能要得到真正的康復,運動依然是地上最強而有效的療法,不過很多病人似乎對這些儀器的期盼還是過分地殷切:「可以用一下這個嗎?」(病人主動地問 ……)。這是個有趣的現象,我在醫院工作的朋友告訴我,醫生的聽筒在病人眼中是很有威力的法器,精力充沛的長者來求診,無論是啥病症,當拿出聽筒檢查心跳都會安靜下來乖乖就範。況且物理治療很多儀器都設計成非入侵、非藥物、適當使用通常也沒有副作用,能輔助治療是件值得的事(當然病人要配合運動),今日就繼續介紹另一系列的治療工具。
電療的原理:門閥控制理論
上篇介紹的超聲波治療便是一種「聲」能量,而干擾波是大家常聽的「電」系療法。超聲波治療使用的是耳朵聽不到的聲波,那進行電流進入身體會不會觸電?電療法是藉着輸出微電流,刺激表皮下的周邊神經並向腦部發出一種感覺訊號,達到止痛和肌肉鬆弛的效果。按照輸出的電流頻率可分為不同的電療法,其中「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是一種根據神經系統運作的門閥控制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的低頻率的電流輸出。
人類的神經系統以發送微弱的電脈衝(生物電流)向不同細胞組織傳遞信息,包括脊髓的中樞神經上傳腦部。在這輸送管道上,我們可以假設有一道「門閥」的機關(實際是指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s"),當外在的電流透過刺激皮膚下的神經接受器,並將感覺訊息傳送往腦部,神經元會便抑制傳輸速度較慢的痛楚訊號往上傳,好像短暫將「門」關上,將痛楚訊號阻隔在「門」外,讓患者暫時舒緩。也有研究指,更低頻率的電流輸出(低於10Hz)能夠刺激腦部釋出腦內啡(Endorphin)這種人體的天然止痛藥,使電療止痛效果更持久。
依此理論,又稱為「低周波治療器」的TENS,是利用1000Hz以下(通常介乎100-200Hz之間)的低頻率電流進行神經訊號干擾,治療師將接駁儀器的電極片黏在患者的痛點或神經部位,當電流刺激了周邊神經組織,患者便會感受到輕微麻痺和針刺,對於慢性或急性的周邊神經痛症有舒緩的作用。不過人體對於低頻電流的對抗性比較大,使到TENS未能進入深層的肌肉組織,而且進入身體時產生的刺激感覺比較強烈,部分使用者可能會感覺很不舒服,也正是感覺不良,身體才會釋放腦內啡去抵銷不愉快感。
遇到深層肌肉痛楚,如何解決穿透性不足問題?
那提高電流頻率不就解決問題嗎?事情並非那麼簡單,生物學上能夠造成神經反應的動作電位,是受限於鈉離子通道的開關時間,關閉後細胞神經會處於不反應期(Inactivation period),即使受刺激也不會產生動作電位。中頻電流因為頻率太高,變換周期短於肌肉神經的不反應期,這情況下中頻電流便沒法刺激神經系統。醫學界嘗試不同的電頻組合,發現當兩組不同頻率的中強度電流滲入神經組織後會互相干擾,產生了干擾波療法。干擾波又稱「中頻向量干擾波」(Interferential Current, IFC),原理是藉着兩組不同的中頻電流(4000至4100Hz之間,但兩者差距通常不多於100Hz),當兩組電極交叉擺放之下會在體內出現互相干擾,繼而產生具備低電頻刺激效應的電流。因為身體並不排斥低頻電流,干擾波能夠提供更高的穿透性,治療深層肌肉疼痛,又避免了TENS的不舒適問題,同時保持刺激的效能。
由於可調校的干擾波頻率變化靈活,只要頻率和電流強度控制得宜,便可提供不同的治療功效,如將合成頻率調校至低於5Hz,可以刺激腦內啡的產生;如100Hz以下,電流會刺激運動神經,造成肌肉被動性收縮和擴張的跳動反應,增加肌肉活動和血液循環,因此也對於因肌肉受傷出現萎縮有一定的防治功能。臨床顯示,對於治療腰背痛、淺層肌肉筋膜炎可將合成電流調至低頻電刺激;關節痛、深層肌肉及韌帶等使用中頻率有較可觀的療效。
接受電療法的注意事項
無論是TENS還IFC都有其不能使用的情況,例如傷口、皮膚敏感部位、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或已裝有心臟起搏器、有機會出現動靜脈栓塞的患者、懷孕婦女、對刺激反應過敏人士等。坊間會買到一些乾電池的家用電療儀器(像手機連耳筒那麼大小),雖然買賣不受到監管但也是醫療器材的類別,病人使用前建議先徵詢治療師關於治療位置、頻率和強度的意見,而且每次療程不應多於30分鐘。對於有質疑電療只能夠短暫止痛,或作為止痛藥的替代品,正如文首所說作為輔助功具,病人本身的努力才是治本的方法,對於因痛症而產生的肌肉繃緊、活動力減低、精神及生理不適等問題,電療法是有一定的醫學價值。
(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