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夕 慎防政治躁動 認清香港價值

過去一年,香港傳媒對中國內地新聞和政府消息,報道的數量和頻率明顯提高了,説法也變得更全面,然而不知何故,報道的方式也變得僵化,這種趨向並不健康。

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展開,這段時間再不喜歡中國的歐美媒體,也必須認真小心地觀察和分析中國的發展動向。而在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傳媒,報道風格也有轉變,從新聞處理可分析説好中國故事的技巧和香港的價值所在。

本地傳媒報道方式僵化

過去一年,香港傳媒對中國內地新聞和政府消息,報道的數量和頻率明顯提高了,説法也變得更全面,然而不知何故,報道的方式也變得僵化,這種趨向並不健康。舉例説,習主席開幕時發言提及「中國式現代化」,有傳媒選擇了較前的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概念,在這次的報告中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闡釋,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這是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創新突破,也是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的新貢獻。這是一條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以不可辯駁的方式告訴世界,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每一個國家和民族不僅有權利,更有可能從各自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之路。

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日本共同社的報道擇取了另一種方向:

在報告中,習近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提法並進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在於中國的獨特條件,包括基於巨大人口規模,強調人民共同富裕,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珍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走出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難得英日傳媒沒有加鹽加醋,這兩篇報道的重點分別在什麼地方?港媒似乎受內地影響,將報道重心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即是現代化上。因為就內地傳媒而言,對中國自身發展已有充分了解,不會過多覆述中國發展的特色。但是從外媒和外國人來看,他們對中國並不了解,也不太明白中國發展方式的重心,所以會更重視什麼是「中國式」。

當香港處於大陸和外國之間時,港媒報道重心又應該在哪裏?從幾年前的抗中形勢,不難明白,有頗大部分的香港人對中國並不了解,作為傳媒又是否應該用上更大的篇幅、更深入的分析闡述,令香港人全面認識祖國發展?

作為傳媒應更深入的分析二十大,令香港人全面認識祖國發展。(亞新社)
作為傳媒應更深入的分析二十大,令香港人全面認識祖國發展。(亞新社)

防疫政策的進退兩難

在香港新任特首第一份《施政報告》前,有3件表面上的小風波也必須謹慎處理,畢竟香港這本難唸的經,內裏麻煩得很。例如在防疫政策上,香港似乎陷入另一階段的進退兩難。

為了恢復外向型經濟的運輸中心角色,政府連番出手,大幅調整入境限制,由原來非常嚴謹的「7+3」連續削減至「3+4」和「0+3」,但是在面對是否徹底將入境限制放鬆至「0+0」的時候,就面對輸入個案上升,全無檢疫限制等同「躺平」的質疑。

同時,跟內地通關似乎已經是遙不可及。成功通關的重點在於香港的疫情嚴重與否,而不是政策是否相符,但是以香港無法推動全民檢測,社區持續感染情況,在放棄入境檢測進退維谷下,其實無法以控制疫情換取與內地通關,只能等待內地調整防控政策。

「逆隔離」的難題更反映香港仍缺乏革新思維,慣性跟隨西方施政,先畫大餅,卻常因遭遇技術困難而調整規模,結果政策草草收場。因此,港府亟待打破常規,例如能否聘用內地醫護、居陸港人,解決支援人手問題?

過分上綱上線不健康

第二件則是學生違反校規而被停課,繼而《明報》的尊子漫畫諷刺警務工作,非但失實,也構成損害。本來學校就學生行為不檢作出懲罰就不應小題大做,但偏偏有部分傳媒將《國旗法》甚至《國安法》扯進去,並且透過當事人表示不解的言論來大做文章。

這種問題表面上簡單,但是牽連甚廣,因為無形中會對其他學校造成壓力,就同類事件的處理都變得畏首畏尾,非但不敢對學生作出適當的懲罰,甚至損害國情教育的效果,長此下去,也會變成另一種失衡和漏洞。所以這件事上,傳媒的報道需要着重禮儀、規距的一面,而非借年少無知和社會的孩子的寬容,塑造錯誤的認知。

另外,政府取消違法醫生發出的「免針紙」而引發司法覆核的風波中,法院和部分建制派人士的態度,顯然再次試圖扭曲事實,假借所謂「程序公義」來包裝違法事件,並且凌駕於社會利益之上。這些情況和背後的想法,無法不令人想起香港因修訂引渡法案,引發喪失理智的抗爭事件。

霍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