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更多科技獨角獸 促進香港創科長足發展

新一屆特區政府政府任重道遠,必須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及「十四五」規劃的機遇,開拓創科產業,為香港經濟持續增長而努力。

承接前文:〈回歸以來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回顧〉

梁振英上任行政長官後,特區政府致力推動創科國際化,積極引進內地及國外創科機構和產業來港落戶。較矚目的例子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2015年宣布來港建立創新中心,中心於2017年初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落成;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研究中心於2016年在香港科學園成立;阿里巴巴集團於2015年宣布在香港成立10億「香港創業者基金」,為本地創業青年提供初創資金和指導,以及幫助本地企業進軍內地及全球市場。

梁振英為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做了很多功夫,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都是在他任內設立,為之後一屆特區政府就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十四五」規劃等,奠下了良好基礎。梁振英之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仍然不遺餘力四處推廣香港創新及科技的優勢。

第三個10年 建立國際創科中心

2017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創科為重要發展目標。她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四大領域、八大方向為主的創科政策,為香港未來發展定下明確方向。為促進四大創科領域(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醫療生物科技、智慧城市)發展,亦推動特區政府加大投資創科基建。

例如撥款擴充科學園和數碼港、啟動興建討論多時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成立包括主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AIR@InnoHK及主打醫療相關科技的Health@InnoHK兩大平台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政府透過這些平台,促進創科國際化,積極支持本地大學與海外學府合作,當中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史丹福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澳洲悉尼大學等知名學府。

國務院於2019年2月18日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香港定位為「國際創科中心」,林鄭月娥亦以此作為香港創科發展目標之一。2021年施政報告推出「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將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當中與創科相關的土地估計約有240公頃,並會聯動深圳園區,合組共540公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驅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2021年《施政報告》推出將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香港科技園圖片)
2021年《施政報告》推出將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香港科技園圖片)

另外,林鄭月娥於2020年4月委任時任機電工程署署長薛永恒代替楊偉雄為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是一位行動型局長,重視執行力,落實了楊偉雄前局長所制定的多項創科政策,特別是再工業化。去年特區政府計劃架構重組,把創新及科技局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建議順利地獲得立法會通過。

過去幾任行政長官都想為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出力,他們都相信朝着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創新及科技產業能為香港帶來美好的未來。近年,香港內部負面影響因素漸漸緩和,社會日漸重歸正軌。在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地緣經濟優勢之下,香港以祖國為依託,積極發展本地經濟,抓緊大灣區、「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特區政府和產、學、研、用、投各界別便可以安心地專注發展香港創新及科技產業,推動香港經濟更上一層樓。

現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香港「無創科無未來」,希望香港能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特區政府應引入更多內地及國際創科企業來港落戶發展,推動香港再工業化;與此同時大力推動本地創科,培養更多香港科技獨角獸,促進香港創科產業得到更長足的發展。

新一屆特區政府政府任重道遠,必須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及「十四五」規劃的機遇,開拓創科產業,為香港經濟持續增長而努力。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回歸以來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回顧 2-2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