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增補《神農本草經》 孫思邈著〈大醫精誠〉

上期說到晉朝的道士葛洪,在煉丹時發現了許多治療疾病的簡單藥物和方劑,為中華醫藥作出過很大的貢獻。今期續談兩位同是著名道士的古代醫家陶弘景和孫思邈。

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過後,「陽氣」逐漸回升,白晝時間會開始慢慢增加,古人說「冬至一陽生」,就是這個道理。

上期說到晉朝的道士葛洪,在煉丹時發現了許多治療疾病的簡單藥物和方劑,為中華醫藥作出過很大的貢獻。今期續談兩位同是著名道士的古代醫家陶弘景和孫思邈。

陶弘景是南朝(420─589年)齊、梁時代的道士和醫藥學家,所著的《名醫別錄》,增補了《神農本草經》(中國古代著名藥書),集歷代名醫所用的新藥365種,首創以玉石、草木、虫、獸、果、菜、米實等分類,對本草學的發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在養生學範疇,到今天仍然深具影響。

養性延命要訣  體常勞食常少

在養生之道方面,陶弘景提倡「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的主張,其著述之《養性延命錄》中,〈教誡〉、〈食誡〉、〈雜誡〉、〈服氣療病〉、〈導引按摩〉、〈御女損益〉等篇,從理論到實踐,提出了極為有價值的方法,對後人養生延壽的實踐,意義深遠。

另一位道士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學家,他對中華醫學貢獻卓越,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藥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內科、婦科、兒科、外科、針灸、按摩、食養、食療等各種療法,均十分精通。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中華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都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

唐代道士孫思邈對中華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都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Wikimedia Commons)
唐代道士孫思邈對中華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都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Wikimedia Commons)

大醫惻隱之心  治病不問貧富

孫思邈尤為後人稱道的,是他的著名文章〈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有人認為,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堪與西方流傳的醫生誓詞「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ic Oath)媲美。

用藥君臣佐使  先用食療治之

孫思邈的其他觀點,包括「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夫為醫者,當須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用藥。」;「藥有相生相殺,氣力有強有弱,君臣相理,佐使相持,若不廣通諸經,則不知有好有惡,或醫自以意加減,不依方分,使諸草石強弱相欺,人入腹中,不能治病,更加鬥爭。草石相反,使人迷亂,力甚刀劍。若調和得所,雖未能治病,猶得安利五臟,於病無所增劇。」;「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裏之變。」

由此可見,孫思邈的學術思想、治學態度、學術成就等,皆對中華醫藥學,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道家養生與醫學(二之二)

朱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