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安到九龍灣,宋皇臺的新境遇

蒙元大軍窮追,朝臣護守端宗及其弟衛王趙昺南走,經福建泉州到廣東潮州、惠州、廣州,至官富場(九龍灣沿岸九龍城一帶),居留停駐約近一年。

大概900年前,北方女真族的金國兵馬南下,穿越華北平原,渡過黃河,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擄走徽、欽二宗,此即岳飛《滿江紅》詞「靖康恥,猶未雪」的慨嘆。

宋帝昺避禍  停駐九龍灣

中原陷落,北宋亡,康王趙構登位南方,紹興八年(1138年)建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是為南宋。偏安江左的政權,岳飛以後,宋室難有北上恢復中原故土的氣概。崇文抑武的宋朝祖制,國策就是退守求和。宋人林升七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時人對朝廷苟安不振的關切。

南宋政權歷百多年,故事重演,這趟是蒙古大軍南下,京師臨安危殆,宋恭帝投降被俘。

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擁戴益王趙昰繼位於福州,是為端宗。蒙元大軍窮追,朝臣護守端宗及其弟衛王趙昺南走,經福建泉州到廣東潮州、惠州、廣州,至官富場(九龍灣沿岸九龍城一帶),居留停駐約近一年。

惜蒙元軍隊追擊而至,二王奔避至淺灣(今荃灣),及端宗駕崩,朝臣擁衛王繼統,是為帝昺。君臣續避逃兵禍至新會崖山(亦作厓山,今江門市),無路可退,陸秀夫背負帝昺投海殉國,南宋亡。

宋元古文物出土  宋皇臺鐵路站開通

臨安的杭州灣與香港的九龍灣,俱是交織歷史的沉澱與對接世界的灘頭。走到廿一世紀,九龍寨城清拆,啓德再無國際機場,曾經在滿清傾覆,民國新立初年,顯赫一時的懷古名勝:宋王臺,近年投閒置散於繁忙公路夾雜的小公園內。

歷史妨似靜靜消逝之際,因為港鐵沙中線工程的掘地,既發現宋代古井與建築構件、陶瓷、錢幣,連那連接寨城到海灣的龍津石橋亦重見天日。港鐵屯馬線第二期開通,宋皇臺站啟用,宋皇臺站周邊歷史得以重新受到關注,中小學教育可以此範圍用作考察研習對象,市民亦可透過這區域認識宋代及近現代的香港與國家歷史。

宋末二帝避戰禍駐蹕九龍灣,偶有登上馬頭涌畔灘頭小丘,後人為紀念二帝,稱小丘為聖山,並於山上刻石鎸字「宋王臺」以作紀念。

另一遺跡立於今露明道公園內有「上帝古廟」(供奉玄天上帝,即北帝),僅餘石門柱及牌額,旁有饒宗頤大師考證的碑記。饒公在碑記中指出「是廟曩有碑,記題《乾隆重修馬頭圍北帝廟》」 ,懷疑這座古廟是 「自馬頭圍村遷來者,馬頭圍即昔之古瑾圍」。至於古覲圍,及附近另有二王殿村,俱為南宋末跟隨宋帝流亡至九龍灣的臣民聚居而建立的村落,如今遺跡尚待查。

二帝滯停九龍灣期間,端宗妹晉國公主墮海溺亡,難覓屍骸,臣民為其鑄金身塑像一座,葬於現今宋王臺公園附近,人稱「金夫人墓」,有說此墓因原址之上建造基督教「聖三一堂」而被毀。(註)

名士倡議保育  港府變更規劃

香港多花崗石,屬優質建築石材,故打石行業普遍,如九龍寨城背倚白鶴山西南山麓的侯王古廟,附近「石屋家園亅即有石廠遺跡。清末,宋王臺周圍亦因盜採石材,對古蹟造成威脅。

香港立法局議員何啟爵士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其中一個原因是要讓「年輕的新殖民地……保有一個古遠的歷史光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宋王臺巨石得以留存。

何啟是20世紀初香港華人傑出領袖,他開辦多所醫院及書院,曾與其姻誼區德於二十世紀初年計劃發展九龍灣為花園城市住宅區,並取名啟德濱,其後計劃告吹。之後港英政府為興建機場而回購土地,並以啟德機場命名。

1915年,港英政府曾預算出售聖山所在土地,包括宋王臺遺址。當時名士陳伯陶、賴際熙,商人李瑞琴和港大校長等奔走遊説,倡議保育有千年歴史的「宋行宮故址」,終於港督同意改變該區的發展規劃 ,劃出地段保留聖山所在的宋王臺範圍。

古蹟文物處處  緬懷歷史往昔

陳伯陶等遜清遺民,關切宋末二帝在九龍地區留下的史蹟,並對宋王臺及周邊遺跡歷史加以考據和發揚,又招引時人登臺雅聚,詠懷抒志,成為民初香港的遺民論述。文人墨客題詠宋王臺的詩篇,引發酬唱應和,由蘇澤東輯錄為《宋臺秋唱》(1917),可視作香港地區漢詩雅集,以及宋代香港歷史專集,其中寄托流寓海外(國土上的英殖民地),抵制新政權(民國),以南宋故事緬懷故國(滿清)之情。

及日本侵華,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日軍為擴建機場,炸裂山上巨石泥土用作填海。宋王臺巨石未及炸碎,日本投降。戰後機場擴建需要,港英政府終於剷平聖山,原址大概是客運大樓位置。宋王臺巨石倖存,政府將其切割,1960年移往今宋王臺公園展示留存。

從臨安到九龍灣的宋王臺,一方穿越數百年歷史的石刻,幾經波折而倖存,承載着周邊古跡文物處處;連同九龍寨城內保留的九龍巡檢司衙署,湮沒而重新出土的龍津石橋,默默訴說九龍灣官富場的往昔,交識香江與國家的奇特連繫。

(註)
據陳伯陶等在1917年刊行的《宋臺秋唱》提及金夫人墓塚:「十年前碑址尚存,近因牧師築教堂於上,遺蹟湮沒矣。」考據聖三一座堂的紀錄,馬頭涌道現址遲至1936年才落成遷至,早年座堂曾先後建於聖山及阿皆老街兒童遊樂場附近,聖山所在或即為陳伯陶所述原教堂(墓塚)所在,非指今人所見馬頭涌道現址。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