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Jan 20 2025 07:42:2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戴與除口罩的疑惑

解除口罩令後,正好是鍛鍊社會大眾包容接納的能力有多高!不過這種情況也剛好讓大家學習互相理解和包容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不論是否佩戴口罩都是合法和合情理的,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及別人的選擇呢?

經歷了3年的口罩令在3月初解除,請問大家外出時會不會戴上口罩?全球新冠疫情漸趨穩定,世界各地的防疫措施也相繼解除。回想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為了控制疫情,政府使用不同政策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戴上口罩,不少人非常討厭長期戴口罩的生活。

口罩令已經解除了約半個月,雖然不戴口罩的人數似乎正漸漸增加,但是佩戴口罩的人仍然佔人口中的過半數。相信無論你有什麼選擇,都會疑問過為何對方選擇戴或不戴口罩?

鍛鍊社會的包容能力

事實上,不論是否佩戴口罩都是合法和合情理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及別人的選擇呢?其實解除口罩令後,正好是鍛鍊社會大眾包容接納的能力有多高!不過這種情況也剛好讓大家學習互相理解和包容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校園裏如何處理「口罩的疑惑」呢?不管老師或同學們戴不戴上口罩,都反映大家對於口罩所引伸的不同價值觀,也因此刺激大家在這件事上表態,部分同學或老師可能因而感到巨大壓力。

選擇繼續戴上口罩的同學或會害怕朋輩議論個人防疫態度。現時疫情穩定,不佩戴口罩的人難免會猜想這些戴口罩的人,還再害怕感染病毒而持續戴着口罩是多此一舉,甚至揶揄他們是「無膽鬼」,所以現在佩戴口罩的可能會感到有不少心理壓力。

相反地,不戴口罩的同學也可能會面對個人防疫立場的爭議;其他人也許會認爲同學不戴口罩會較易染病,因為衛生署也呼籲學生配戴口罩上學,防止被傳染不同病毒。因此不戴口罩的也同樣承受一些心理壓力。

此外不佩戴口罩的同學也需要面對被人看見容貌的不適感。經歷了3年的口罩生活,除了一起用膳和進行視像會議的時間外,大家鮮有機會能長時間看到別人的容貌;因此,現在對別人外貌的特徵感到好奇亦在所難免,情況猶如新學期伊始認識新同學一般。

大家可能會覺得他人的真實容貌與自己的想像有很大的差別,如臉型、膚質、嘴型或牙齒等,並因而感到有些驚訝,甚至成為被取笑的特徵,這也是考驗大家接納包容的能力。

站在別人立場思考

面對上述這些潛在風險,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學習包容,避免孩子們發生社交摩擦和造成心理傷害。大家適宜首先思考人們戴上或不戴口罩的背後原因,讓自己更能充分理解及體諒別人。

大家可嘗試想出人們仍佩戴口罩和不戴口罩不同因素。選擇繼續戴上口罩也許是因爲自己或家人為高危人士,需要較高防疫的措施;佩戴口罩亦有助鼻敏感患者減少吸入致敏以及保持呼吸道濕潤和暖;亦可能是由於家人要求戴上口罩,或認爲佩戴口罩的話,社交時可以有較高的安全感。

還可能有些人未習慣不戴口罩時,需要管理表情。也許由於戴上口罩便可以省略部分打扮程序,又可以利用口罩作爲潮流裝扮。還可能是希望利用口罩隔除異味或消耗家中大量口罩存貨。

而不戴口罩的人們或許是由於覺得戴上口罩較爲局促,容易呼吸不順。也有希望自身免疫系統能適應環境中的病菌;而經常進行戶外活動的人士較方便行動而不需隨身帶備口罩。

還有,不戴口罩可以展示自己的親和力;人們也可能因爲擔心長期佩戴口罩會影響呼吸系統運作,所以不戴口罩。另外,人們可能擔憂佩戴口罩會對皮膚質素有負面影響。當然不戴口罩可以省去購買的金錢,以及減少口罩廢物對環境的影響。

大家適宜引導孩子從多方面思考不同人士的立場。由於孩子需面對這個現實課題,相信較容易推動他們進行思考。孩子更可切身感受到思考各方意見的重要性,從而理解並尊重別人的需要,亦正是包容別人的核心元素。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