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Jan 20 2025 07:34:2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初中的時候,常常聽到中史科的老師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來總結中國的歷史。各個朝代的治亂興衰都是大同小異,朝代的發展有相似的軌跡:開國之初,立國之時,通常都是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逐鹿中原,最後勝者為王,翦滅所有的反對勢力。打江山的時候當然是「生於憂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初中的時候,常常聽到中史科的老師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來總結中國的歷史。各個朝代的治亂興衰都是大同小異,朝代的發展有相似的軌跡:開國之初,立國之時,通常都是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逐鹿中原,最後勝者為王,翦滅所有的反對勢力。打江山的時候當然是「生於憂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極盛之後必轉衰

 
大戰之後,百廢待興,得勝者需重建國家,建立制度和秩序。開國之初的幾代帝皇每每勵精圖治,因為他知道前朝的錯誤,多會引以為誡免重蹈覆轍,誠惶誠恐。可是大局已定,皇帝便會開始鬆懈怠墯,貪圖逸樂,不思進取,不理朝政,或荒淫無度或大興土木或好大喜功,征戰連年,慢慢地消耗寶貴的國力。或皇帝大權旁落,或失於宦官,或失之於外戚,每朝每代都也彷彿大同小異。最後不是亡於流寇,就是亡於外族或變成藩鎮,國家都是死於安樂的。
 
不但國家如是,商業機構、顯貴家族,甚是個人亦如是。非常吊詭,憂患的時候反而「生」,安樂的時候反而「死」。因此,中國的偉大皇帝都強調要有憂患意識,要懂得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國家才會長治久安。國家一直發展,漸漸強大,但最終都會有走下坡的時候,由強轉衰的過程是很快的,如盛唐的開元之治之後便是安史之亂,唐的江山幾喪,幸得郭子儀等忠臣借回紇兵平亂,肅宗才能稱帝復位,但唐的國力已大不如前。又如滿清王朝經康、雍、乾三代經營至乾隆發展至極致,乾隆皇帝非常驕傲,顧盼自豪,自封「十全老人」。可惜盛極必轉衰,嘉慶接位,已呈敗象,內部貪腐嚴重,社會問題已叢生。到道光年間,西方的船堅炮利更打得滿清落花流水,中國不斷敗於列強之手。最後的反動是義和團之亂,以八國聯軍入侵而收場,滿清病入膏肓,喪鐘已敲響,大清江山當然不能久存。
 
人當然有順境和逆境。順境時要把握機會,努力工作,但絕不可以勝利沖昏頭腦,因為驕兵必敗。相反,逆境時要保持信心,步步為營,處變不驚,沉着應戰。中國歷史也有不少中興的時代。香港人已習慣了安穩的日子,防範意識減低,所以進入了動盪的時代、由盛轉衰的軌道。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