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重新認識群育的重要性

香港有一類學校叫做群育學校,專收錄成績不佳,行為偏差的學生,令人誤會群育只是管教情緒有問題或誤入歧途的學童;但真正的群育是要人學會貢獻社會,貢獻國家,不應視停留於一己或家之私利。

開學伊始,中國的傳統是父母帶同子女到孔廟拜孔子,以求讀書成績好;孩子長大後可以金榜提名,高中狀元。中國人都深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求入仕,希望將來獲得榮華富貴,可以「揚名聲,顯父母」。古代人讀書求名利的多,求學問的少,而且都是「為人之學」,不是「為己之學」,所以讀書很苦,「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但名落孫山的人多不勝數,屢試屢敗,消耗了多少人的青春和心力。

現代父母各出奇謀 望提升子女學業成績

時至今天,香港人的身上也充滿「科舉」的基因。9月初,便有以千計的莘莘學子到不同的廟宇拜文昌,期求小孩子讀書聰明伶俐,光是深水埗的三太子廟及文昌廟就有2000名小孩參加開筆禮,父母要他們摸摸蔥和芹,希望他們聰聰明明,勤勤力力,再請人為他們開毛筆,表示對學問的尊重。

現代中國人仍然非常注重子女的學業成績,所以幼稚園和小學入學試班應運而生,其門如市。補習社規模大,連鎖式經營,大賣廣告,「客」似雲來,盈利豐厚,並成功上市。不但如此,近年的業務不只針對高中文憑考試,更染指初中和小學。但教育不只是應試,而應該是全人發展,最少也要五育並重。

儒家思想以德育為首 

中國的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主幹,教育以德為先。孔子以弟子好學自居,說自己不算是很聰明,只是肯學肯改進自己。在孔子眼中,最好學的是顏淵,說他「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重視的「學」是學做人,即是德育;懂得如何對己對人,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有救世的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更是要德才兼備,方可以治國平天下。以孔孟思想而言,五育之首,必定是德育。

可是,梁啟超認為儒家的先哲較重視私德,即個人修養和與別人相處之道,較少提倡公德,即群育。儒家思想重人文精神,要先修煉好自己,然後才能更好的管理家庭和家族。這種親疏有別的觀念雖然合乎人性,但是走到極端,便容易有自私自利之弊,或造成門戶之見,少了「天下為公」的精神,一切以個人或家族的利益為依歸。

本地對群育認識尚淺有誤解 

古代中國以德育作為開端,後來慢慢被智育取代。讀書不是為了學做人,而是為了學做事,以求在社會找到較高尚的工作,士、農、工、商,以士的社會地位最高,可惜一直以來,群育、體育及美育這三方面都靠邊站了;群育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香港有一類學校叫做群育學校,專收錄成績不佳,行為偏差的學生,令人誤會群育只是管教情緒有問題或誤入歧途的學童。

但真正的群育是要人學會貢獻社會,貢獻國家,不應視停留於一己或一家的私利。若能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樣的國民才會團結,令國家強大,社會和諧安穩,但香港一直缺乏群育的認識和推動。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