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限,唯文化與藝術不朽

——紀念莎士比亞與湯顯祖逝世400周年論壇

兩位作家的生活建立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卻同樣地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超越時空的著作。
湯顯祖(1550-1616)是明代傑出的戲劇家、文學家,其作品經歷數百年依然膾炙人口,一直啟發後學,是中國文學之菁萃,中華藝術之瑰寶。其文學地位和影響如同英國的莎士比亞,作品傳頌至今。1616年,東西方兩位戲劇界的大文豪,和西班牙的塞凡提斯同年辭世,當屬歷史的偶然。然而,這個偶然的事件,還是留給後人無限的想象空間,使我們在400年後繼續懷抱着景仰的心情,共同回味他們的作品,紀念他們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7月3日,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舉辦「紀念莎士比亞與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論壇」,由鄭培凱教授主持,邀得葉長海教授、彭鏡禧教授、陳芳教授、古兆申博士前來演講。
「紀念莎士比亞與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論壇」現場
「紀念莎士比亞與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論壇」現場
左起:彭鏡禧教授,鄭培凱教授,陳芳教授,葉長海教授,古兆申博士。
左起:彭鏡禧教授,鄭培凱教授,陳芳教授,葉長海教授,古兆申博士。

鄭培凱教授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社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1980),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1981),曾於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任教近20年,現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
很高興可以紀念莎士比亞和湯顯祖兩位文學巨人逝世400周年。今天我們會討論,歷盡四個世紀,東西方這兩位大文豪,對我們文壇,和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有着怎樣的影響。除了這兩位以外,其實西班牙也有一位大文豪,也是巧合地在400年前逝世,那就是米格爾·德·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這樣的巧合讓我們想到,爲什麽400年前在中國、英國和西班牙,會出現這樣的文壇巨人。另外我們發現,即使我們受到的教育是以中國文化為主,但小時候總聽説莎翁是個很偉大的劇作家;湯公卻不常被提及。這些跨時代的文學家,對將來的文化發展路上有着怎樣的一個角色?在中國,兩岸三地也有舉辦紀念湯顯祖的活動。放在一起的來紀念的卻很少,所以,今天很榮幸請來這些遠道而來的學者去討論,兩位大文豪的作品,對我們現今人類的文明有着怎樣的影響。

葉長海教授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戲劇通史》首席專家。曾獲首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

400年來的東西印記

今年是明代作家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兩位作家的生活建立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卻同樣地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超越時空的著作。我想,要是400年前也擁有跟今天一樣發達的科技和交通,或者兩位作家會因爲互相從對方的作品得到靈感而產生影響。可惜,歷史無法超越,這種影響,只能等到400年後的現在。湯顯祖的一生,處於明代中後期的社會變革。他的革新思想,及複雜而且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作品裏,留下深深的印記。他是個有獨特思想的思想家、作家、批評家。他的作品大多言情,描敘人的欲望和情感需求。同時,他也不忘大聲宣告個性的獨立自由。基於此,他以其明確的風格内容,強烈宣揚創作者的主觀因素。
他着筆犀利,猛烈衝擊那種以封建倫理觀點爲主概念的創作奴隸,與那種墨守傳統成規的文人,表現出超塵拔俗的批判性。湯顯祖學之廣博,創作出數之不盡,著述豐碩的詩詞文字。不過,他之所以爲別人所熟悉,還是因爲他的戲劇作品。《牡丹亭》,是湯顯祖創作裏最高成就。上半部分,寫杜麗娘因情而死;後半部分,寫杜麗娘還魂重生,顯示愛情超越生死。追求和重生,是湯顯祖的主旨。「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約定再續前緣的地方。杜麗娘死後,在地獄走了一圈,因姻緣未了,回到塵世間,繼續浮沉。所以,此劇又名爲《還魂記》。面對着死亡色趨近,杜麗娘對世間,和自己發問,「總能夠月落重生燈再紅」。表現出她對凡塵的眷戀不捨,和生命再次燃燒的期望。

湯顯祖道破官場黑暗

繼《牡丹亭》之後,湯顯祖又連續寫出《南柯記》和《邯鄲記》。湯公融入了自身在官場打滾十餘年的經驗,然後通過淳于棼和盧生這兩個人物榮辱興衰的一生,體現了封建官場,爾虞我詐、貪污腐化的種種醜行。封建體制裏的官場就像個大染缸。它把踏上仕途,淨白無瑕的讀書人,染成骯髒色。這些當官的仕子,最後墮入疾厄之症,不能自拔。
這兩個夢境詳説世途凶險,與人類的無奈。在當官的路上,到處潛伏着危機,成敗浮沉,不能預知。可惜在名利財中奔走之人,往往任性輕率,不識進退。只有在遭受到災難時,方才有所領悟。揭露和諷刺官場,科場上的黑暗,是湯公十幾年來對生命的反思,寫照。當然,也包括他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人生既然走到懸崖,下面便是無底深淵,爲何不撒手就罷呢?「走上彼岸」,是人生無路可走時,唯一一條人生出路。湯顯祖筆下的人物最終只能選擇這條路。湯顯祖對這群功名之路上拼命掙扎的知識份子,擁有強烈的悲憫情懷之餘,是真切的關懷。《臨川四夢》,有着這樣深刻豐富的思想精神,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和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代讀者觀衆的熱愛。

隱居文人與戲劇家

莎士比亞和湯顯祖二人的戲劇樣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莎士比亞的戲劇,一改西方傳統風格,呈現非常自由的敘述方式。無獨有偶,湯劇和莎劇,以千絲萬樓的人物關係,建立出峰回路轉的内容。他們的舞台時空,都偏向於自由和流動開放式。創作精神概念,也有共通之處。莎劇高頌人物精神,而湯公宣揚個性解放,具有強烈批判性。他們的劇作都以抒情爲主體。所以,把莎翁的劇本改編,用中國戲劇的方法呈現時,親和自如。
改編熱潮出現在80年代,其後愈來愈頻繁。中國戲劇融入莎士比亞的作品。莎劇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戲劇走上世界,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湯顯祖是典型的中國文人,要經過考試、選拔、當官,循規蹈矩。他是之後隱居才開始寫劇本。豐富的人生閲歷,讓他涉獵比較多其他類型的文體。莎士比亞,則是純粹的劇人。他長在劇場參與表演,劇作内涵自然豐富深邃。湯公和莎翁均是文壇的傑出代表,所以總是爲後人相提並論。
可是,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比較起中國人對莎翁的認識,外國人對湯顯祖十分陌生。甚至乎連中國人,都還沒曾真正進入湯公的藝術世界。所以,我們今天面對着一個重要的歷史使命——通過努力,讓亞洲及以外的世界去瞭解,真實的湯顯祖。

彭鏡禧教授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維珍尼亞大學客座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等。現為台大名譽教授、輔仁大學講座教授、香港翻譯學會終身榮譽會士等。曾獲第一屆梁實秋文學獎詩翻譯及散文翻譯第一名

莎翁四大魅力

葉教授的講解十分精彩。接下來,我會討論一下莎士比亞的作品有什麽特性,跟湯顯祖的的作品又怎麼比較。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博大精深,所以我今天就把重點放到莎士比亞的語言。莎士比亞爲什麽有那麽大的影響力?坊間一個網站——Shakespeare Online 把原因總括爲四點。第一,是莎翁對人性的細緻觀察:筆下的人物角色,總是生動無比。第二,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薈萃不同文化。第三,莎的文字優美典雅,同時也跟文化人物配合恰當。第四,對文字上的影響。莎翁擅長創造一針見血的短語,表達方法新穎特別。
莎士比亞的作品主要分成幾個文體——十四行詩(Sonnet)、歌謠(Ballad)、打油詩(Doggerel)、無韻體詩(Blank Verse)和散文。其中,以十四行詩最爲人熟悉。它讀的時候,有着固定的節奏形式。我今天舉的例子是莎翁的 Sonnet 130:
“My mistress’ eyes are nothing like the sun;
Coral is far more red than her lips’ red;
If snow be white, why then her breasts are dun;
If hairs be wires, black wires grow on her head“
–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130
「我情人的眼睛不比太陽
珊瑚比她的嘴唇靚麗紅潤多
如果雪是白的,她的胸部便如泥土般
如果頭髮好比綫,她便滿頭是黑鐵綫」
——譯自莎士比亞 Sonnet 130
文藝復興時期世人所描繪的女人。
文藝復興時期世人所描繪的女人。

遊走傳統創新之間

除了他的節奏,值得探究的是其内容。伊麗莎白時期,大多數詩人都偏愛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人物,尤其是女性。而莎士比亞,看來並不欣賞這種烘托渲染的文學手法。就以上面的作品,他形容寫實真誠,藉機嘲諷其他詩人的無稽之作。想一想,要是你的枕邊人滿頭黑線、皮膚慘白,會有多嚇人?莎士比亞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遊走於傳統和創新之中,總是能夠揮灑自如地取到兩者平衡點,爲英語這個語言開拓出新紀元。有趣的是,十四行詩也變成是英國詩人最常用的節奏。
另外,打油詩(Doggerel)是以朗朗上口,音節押韻「輕重輕重」的規矩,而莎士比亞便曾經以愛人羅瑟琳(Rosalind)爲主題,寫了一首奧妙無窮的打油詩。風趣幽默的語調,卻把對愛人最真摯的仰慕,那種繾綣羨愛,表露無遺。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