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的「瘦馬」意象

在西方和南亞文化中,瘦馬分別代表着死亡及修煉,均涉及永生和來世。這與着眼現世、迴避生死的中國文化很是不同。故此,瘦馬形象之隱喻,也就與現實人生密切相關,是諸般心境的隱喻,也是人們心靈和情感寄托之所在。

承接前文:〈東西文化各不同 輕嘗淺酌說「瘦馬」〉

在西方和南亞文化中,瘦馬分別代表着死亡及修煉,均涉及永生和來世。這與着眼現世、迴避生死的中國文化很是不同。故此,瘦馬形象之隱喻,也就與現實人生密切相關,是諸般心境的隱喻,也是人們情感寄托之所在。

悲涼境遇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瘦馬」意象代表着悲涼境遇,例如李商隱的「柱上雕蟲對書字,槽中瘦馬仰聽琴」、王昌齡的「贏馬望北走,遷人悲越吟」、杜牧的「重關曉度宿雲寒,贏馬緣知步步難」、蘇軾的「贏憧瘦馬徒吾飲,陋巷何人似子賢」,以及陸遊的「破衫贏馬老黃塵,人自衰遲歲自新」等,其中的瘦馬,都是詩人困境中的自我寫照。

從知名度上說,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最廣為人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用崑曲唱出,很有味道,使人低迴不已。近代李叔同的《送別》,意境頗爲接近。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懷才不遇

説到懷才不遇,杜甫所寫的《瘦馬行》就是詩詞中的表表者。詩中的瘦馬曾是馳騁沙場的官馬,由於失誤而遭到摒棄,以致形容枯槁,流落城郊。詩人認為,如能悉心調養,這匹馬仍然可以為主人貢獻力量。如此際遇,與杜甫之生平經歷吻合,是個人心境的呈現。

在《說唐全傳》中,落難英雄秦叔寶也是牽着一匹瘦馬來到馬市上販賣。書中是如此描寫:

「叔寶到槽頭看馬,但見馬蹄穿腿瘦,肚細毛長,見了叔寶,搖頭流淚,如向主人說不出話的一般。叔寶眼中流淚,叫聲:『馬呵……』要說話,口中噎塞,也說不出,只得長嘆一聲,把馬洗刷一番,割些草與它吃。」

秦叔寳賣馬。
秦叔寳賣馬。

看到此處,細心的讀者很可能會聯想到金庸小説《神雕俠侶》中楊過所騎的黃馬,也有如斯涵義。身世坎坷,失意落泊的少年楊過初見黃馬,情景是這樣的:

「他轉過身來,只見一匹黃毛瘦馬拖着一車山柴,沿大路緩緩走來……那馬只瘦得胸口肋骨高高突起,4條長腿肌肉盡消,宛似枯柴,毛皮零零落落,生滿了癩子,滿身泥污雜着無數血漬斑斑的鞭傷。一個莽漢坐在車上,嫌那馬走得慢,不住手的揮鞭抽打。」

楊過此時的反應,是「見這瘦馬如此苦楚,這一鞭鞭猶如打在自己身上一般,胸口一酸,淚水幾乎欲奪目而出」

黃馬的外表醜陋和受到欺辱,和楊過的成長經歷無異,令他產生同情和共鳴。但是這匹馬的「悲」卻是以不屈的形式爆發出來,「只要見到道上有牲口在前,非發足超越不可,不論牛馬騾驢,總是要趕過了頭方肯罷休,這一副逞強好勝的脾氣,似因生平受盡欺辱而來。」這句話用在倔强不屈的楊過身上,相當適合。

遺民氣節

如上所述,瘦馬也能代表堅毅和不屈。那麽宋末遺民龔開的《駿骨圖》就是最早用瘦馬來代表氣節的畫作。他曾與陸秀夫共同抗元,宋亡後隱居不仕,賣畫為生,最後守志而亡。

這幅畫是龔開晚年的作品,其筆下之瘦馬,嶙峋聳峙,已瘦不堪言,幾乎抬不起頭來,卻依舊保持着雄峻如山的骨相,且目光如炬,表露出不屈不撓的神情。

龔開的《駿骨圖》。
龔開的《駿骨圖》。

昔日駿馬,今日何以消瘦如斯,也許是它寧為瘦馬,決不食「元粟」的緣故吧。

圖中附有一首七言絕句:「一從雲霧降天關,空儘先朝十二閒。今日有誰憐瘦骨,夕陽沙岸影如山」,寄託着這位的宋末遺民的心志。在此的「十二閒」乃指皇家馬廄,暗指此馬本是皇家御馬。

「肥」與「瘦」

寫到此處,我不禁想起蘇東坡那首打油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對於蘇東坡來説,如果在瘦竹和肥肉中挑選,他一定選擇前者,因爲「瘦竹不俗」。

是的,在中國文化中,自孔子開始就有了貶肥揚瘦的傳統。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曾說,「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用肥馬來批評富人,已有道德衡量之涵義。

但對於中國文藝史中的「瘦」來說,孟子無疑是真正的開拓者。在《孟子答梁惠王》中,孟子如此勸諫梁惠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勸諫他善待人民。

在此語境中,「肥馬」第一次成為「腐敗統治」、「苛政」、「暴政」的同義詞,徹底顛覆了《詩經》贊美肥碩之馬的文學敘事模式(如「駕彼四牡,四牡奕奕」、「四牡奕奕,孔脩且張」),把「肥馬」從孔子時代的私人生活領域引入到公共政治話語空間,為「瘦馬」開闢了一個廣闊的隱喻空間。

漢代有一首廣泛流傳的《鮑司隸歌》,其詞曰「鮑氏媳,三人司隸再入公。馬雖瘦,行步工。」在此「瘦馬」已經成為公正廉潔的美德符號,而「肥馬」則成為貪腐墮落的象徵。

到了魏晉時期,「肥」字在文獻中的負面隱喻,已經深入人心。例如在《世説新語》中,庚亮和周伯仁圍繞着一個「肥」字,説笑調侃,針鋒相對,説明當時用「肥」來形容他人體型,已屬無禮之行。

如此説來,元代任仁發的《二馬圖》,肯定是「肥馬」與「瘦馬」寓意的典型示範。畫家將瘦馬視爲廉潔奉公者的寫照,肥馬則是貪污腐敗者的化身。

任仁發的《二馬圖》。
任仁發的《二馬圖》。

在此畫中,除一瘦一肥兩匹馬外,別無他物,對比效果強烈。畫作中的肥馬骨壯膘滿,曳繮昂首,神氣十足;瘦馬則骨瘦如柴,挽繮伸頸,疲憊不堪。

除了形體上對比,畫家在細節上也有精心鋪排:瘦馬頸上纏繞着的緩繩,意味着其忠於職守,任勞任怨,鞠躬盡瘁;肥馬拖曳在地上的緩繩,則表明其擅離職守,缺乏責任感。

在題跋中作者如此寫道,「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痔系焉,能痔一身而肥一國,不失為廉,苟肥一己而痔萬民,豈不貽汗濫之恥,按圖索驥,得不愧於心乎?」

如此描繪,清官和貪官的形象躍然紙上,有力地抨擊和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這幅作品,倒適合置於政府機關各大部門,可警醒人心,具有良好的示範作用。

郎世寧用離群隱匿的瘦馬,來寄托內心的複雜心緒。表達自我如此内斂含蓄,饒有意味,令人神馳古今,聯想翩翩,下文將繼續探討。

瘦馬的意義 3-2

延伸閱讀:〈傳統vs現代:自我應該如何表達?〉(瘦馬的意義 3-3,11月26日刊)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