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句話,叫「人離鄉賤」,但不用怕,另一句叫「魚唔過塘唔肥」。我鼓勵青年在大學畢業後的數年,先去內地或外國拿些工作經驗,當了「過江龍」,再回港發展。
在大機構,中年人,怕被派到海外工作。朋友說:「上層的話事人,往往是老闆左右手,如我離開權力核心,哪可以在他身邊揖揖揚揚爭取上位?」另一朋友說:「有老婆仔女,不想離鄉別井!」
南亞人,去外面謀生,多是基層吃苦工作,他們在異國,只是為了賺錢養家。
在外工作有什麼益處?
往外面工作,有三大益處:學習獨立生活,試想想,換床單、擦廁所、上超市,全要一手包辦;此外,學習和不同文化的人相處,返港後,人際關係的練達,成為資產;但最重要的,是吸收了香港這「大事小城」所學不到的專門知識,人力資源中,scarcity,是你比別人更值錢的原因。
為什麼要外面的exposure呢?統計說:世面見得愈多的人,愈有能力去解決問題。
為什麼要sophistication呢?理論說:富裕地方,如香港,已經不能再靠simplification(簡單工序)和standardization(統一流程)的模式發展經濟,因為以前墮後的地區已經趕上。我們需要的,是一批受過高等教育、有專門技術和創意的年輕人,帶動香港的再生。全球「搶人才」的情況,便是把這些精英收為己有,闖出「能人所不能」的新局面,達至zero to one的優勢(「從0到1」,是彼德提爾(Peter Thiel)的學說,他認為未來經濟的發展,必須靠新視野,脫離傳統智慧的舊方法)。
最容易往外面工作的途徑,是先在內地或西方念大學,然後留下來發展。當然,有些年輕人從此不回來,但是,香港始終是機會之都,也是他們的家,總有人不想「身在異鄉為異客」的。
我們的年代,只要是大學畢業,留在香港,變了「人上人」,沒有想過在外面漂。但是,時代改變了,這20年來,愈來愈多香港人有海外工作的經驗,許多到了創業的階段,便回來,尋找中港龐大市場;不過,中文要行呀,如果只是「外黃內白」的「香蕉」,蘭桂坊以外,沾不到好處。
樂不思蜀,不回香港?
香港近年,國際級的年輕「高人」輩出,今次要介紹大家的是胡奕男(Jason Wu,藝名叫Rabitt),我認識他的媽媽,她說:「Jason在1993年出生,是我的第二個兒子,叫他『奕男』,因為『奕』和『亦』同音,而且,我不奢求,只想兒子們精神奕奕地成長!」
Jason是現居於洛杉磯的音樂創作及製作人,曾經被提名國際級的Emmy Awards和Grammy Awards,LA(洛杉磯)是他的工作基地,曾為世界級歌手Andy Grammer、Kiiara、Eric Nam、Charlotte Lawrence、Alvaro Soler、Ingrid Andress做音樂。Jason說:「很高興打進了日本的音樂市場,King & Prince找我作曲。」我取笑:「為何樂不思蜀,不回香港?」Jason大笑:「我愛香港,終有一天的。目前在LA,機會多、發揮空間大,當然競爭也大,如不能保持頂級水平,便迅速比下去!」
Jason緬想:「你知道我媽媽Cynthia在政府做文化工作的,所以,5歲的我便學音樂,最喜歡打鼓。但父母堅持我先要『打』好中文基礎,才去外國讀書;當時,我掙扎是否以音樂作為終生事業,幸好父母鼓勵我:『人生的目標,應以興趣為起點,金錢亦不是終點。』2011年,我進入了美國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同學有香港唱作人Gareth. T),可能有點天分吧,畢業後,受到著名音樂人Kara DioGuardi賞識,教我製作音樂,跟着在LA找到工作。咁就10年!太快了!現在的工作是國際性的。哈哈,很大壓力的!但我感激父母提醒我:『你是香港人,應該為香港做點事!』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把香港音樂或歌手帶去國際層面;現在,我想告訴香港的年輕人:我哋係得嘅!既有東方,又有西方特質,憑我哋的強項,終有一天,你哋會在世界各地,燦爛地開花結果!」
美國和香港音樂工作的分別?
我好奇:「美國和香港音樂工作的分別?」Jason交叉着手:「我沒有在香港真正工作過,都是朋友告訴我的。美國的流行音樂帶領全球,因為它的市場大、圈子也大、競爭厲害,憑關係不會持久,所以,一定要有料,因為懂音樂的人多,也很有眼光,如你有實力,很快會被發掘。音樂是漫無邊際的創意藝術,需求新的面孔和創作,當一個新進歌手走進試音室,唱完一首歌之後,我們便會判斷到他或她是否會有走紅的條件。而香港,只是一個700萬人口的城市,必須要有獨門秘方,才可以帶領中國、亞洲,以至全球的流行音樂,這課題不容易。」
「在這裏,學習音樂的小孩子不少,但是,家長只為了現實利益,利用它去提升子女們的resume,增加考入名校的機會;另外,有些怕小孩沒有學過音樂,會被人看低,非常趨炎附勢的想法:一方面強迫子女學音樂,一方面又不鼓勵他們全情投入音樂,怕將來以音樂為生,賺不到錢;對小朋友來說,這些教導只帶來矛盾和混亂,到頭來,不會孕育出powerful的音樂熱情和力量!香港只是一個城市,不單市場細,音樂人也少,於是,目前音樂圈過於穩打穩紮,抓緊既有的局面。當缺乏有潛質的新血,自然地,大家抱殘守缺,所做的依舊是Canto Pop的faded glory或模仿外國歌曲的『二手』流行曲。但是,流行音樂最要緊是帶領潮流和新鮮感,才走出一條新路!」
我好奇:「那麼?」Jason笑:「那麼,如是優秀的音樂人才的話,不要怕,風雪中向理想進發;目前,internet貫通全球,先在那裏天天拼搏,展露身手。音樂優才,始終是最寶貴的資源,全世界求才若渴,只要有料,會被發掘的!」
如何振興香港的流行音樂?
我探討下去:「有沒有好建議振興香港的流行音樂?」Jason思考了一會:「先不要把流行音樂看作一門賺錢的生意,更何況它已經不賺錢;想入行的,更不應為了『錢途』而入行。年輕音樂人,先要調整心態,不可想着爆紅或搵水!更不可只講包裝、宣傳、fandom來搲銀,正如剛才所說的:流行音樂的真正成和敗,在乎『創意』這兩個字。我在美國多年,明白到如果新人只有熱情和勤力,但是沒有『料』創新意念,最終徒勞無功。現今香港的流行音樂,無論作曲、寫詞、編曲、唱功,許多都缺乏驚喜,那又如何打開華人以至世界音樂新路呢?所以,你問我如何振興,我認為做好『創意教育』及『作品創意』為根本,然後加上本地及海外市場推銷伎倆,才有希望!」
我問:「在美國,如何發掘一個新星?」Jason說:「有傳統的方法,例如『自薦』、『經人介紹』、『歌唱比賽』;不過,唱片公司或電台在孕育新星的影響力愈來愈低。現在,充滿創意的年輕人會把自己的音樂作品放上網,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但最重要是音樂細節豐富、技巧精密,才可以引起注目;而『星探』專門搜尋高支持度的歌手,當網上點擊率去到一定的流量,唱片公司便會聯絡這新人,看看如何結合他的粉絲量和唱片製作公司的推廣策略,合作推出一個樂壇新人!通常,先提升本地的受歡迎程度,第二步才走向國際!」
結束聊天前,Jason吸了一口氣:「流行音樂,分析起來,它包含五部分:音樂、演唱技巧、歌詞、音樂片的視覺效果、歌星的吸引力和創新性,缺一不可;在某程度上,這些都可以培養,但最重要是避免抄襲和模仿的風氣,我期待充滿inventiveness的音樂製作公司在香港陸續出現!」
在香港,流行音樂已不是當年一場淋漓的擁吻,目前,它只是觀眾和音樂「貌合神離」的手拖手;是故,我們都去了韓國找新鮮的男、女朋友,oppa and dongsaeng!
如多些立根香港、探索世界的青年,像Jason Wu,我們將會有新鮮空氣……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