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程中,假若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除了盡力搶救,生命是否已經再無選擇呢?
飯後在街上閒步,唯一的得着是:這頓飯讓我多了一個可悲的寫作題材!
現代文化充斥着像是色彩密碼這樣的「性格」框架,可是你的性格真的那麼固定?真的無法改變?與其逃避或壓抑內心的情緒,不如擁抱這些情緒、用這些情緒來改變自己。
記得凡事寧願去選擇,而不被選擇。因別人選擇你時,你變得被動,此時你無法控制事情發展。
很多時我們都用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去決定事情,無法看到更細微的差異處,尤其是在緊張關頭,忙亂之下更加容易作出錯誤的選擇。
世界充滿各種矛盾,人生未許有選擇。人生無選擇,但是我們可以改寫。
碩士博士滿街跑、學歷太高工作不好找……,你我是否該先在職場中「卡位」?如何在每個機會來臨前,都有選擇權?
我在寫完《人類命運的演進印跡和路程》一書後,腦海中經常浮現一個問題:是什麼動力驅動着人類命運的演進呢?
格林斯潘從小就明白──人生路上,必須要學會取捨。能捨才能得。
我們的社會太重視結果,忽略了過程;太在意比較,漠視了個性。一趟芬蘭之旅不會讓我變成教育界的超人,但確實讓我反思和警覺更多,願意嘗試改變。
學生的學習,除了有動機、有選擇,還應該有自己的天地,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目標、內容、過程、成果。
我們打罵孩子都說是「為你好」,但即使立意良善,卻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導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更大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