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動盪加劇,烏克蘭局勢安定是無望的,金融體系出現危機也不可忽略。世界經濟2023年只能看亞洲。
俄羅斯富人以為只要不將錢放在美國,其他地方如歐洲、倫敦、瑞士、日本是安全的。事實證明全錯,哪裏都不安全,中國人心知肚明了。
隨着三年疫情過去,各國迎來開放的新氣象,希望新一年政治回穩,經濟加快復甦。經歷了這許多不平凡事件,本社特別選出「2022年十大國際新聞」,讓我們一同回顧如此跌宕起伏的一年!
石油、天然氣的供應武器化後,反而使俄羅斯可以用作外交工具──友好國家折扣供應石油。美國企業不會跟隨,便只能靠政治控制G7國家來佔據它們的市場。
日本11月通脹續創30年高位,面對全球緊縮貨幣政策的大潮,日央行很難再堅守其超級量寬,加息壓抑通脹只是時間問題。
英國罷工給予香港一個機會,既然特首話搶人才,我們就從哪一處跌低,在哪一處起返身,既然英國用BNO搶了香港咁多人才,香港應該向英國的醫護人員招手。
聯儲局更改通脹目標的討論持續多年,仍是處於討論階段,未有人敢打開這個潘多拉盒子。為什麼?通脹目標背後的一段學術發展史,十分有趣。
展望2023年,中國的經濟前景會是怎麼樣的呢?如果我們排除極端情況來看的話,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明年會如何?天曉得!雖然如此,幾個大方面需要留意,這亦對投資市場的資產配置有影響。
G20峰會前習近平與拜登長談,其後中國外長王毅主持的兩國會談,相信是為烏克蘭談判布下基礎。美國要靠中國說服俄羅斯,中國也想介入平息戰端,使歐洲重回和平發展的方向。
物價指數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為各項福利政策的調整標準,以確保金額可以換取一定的生活素質。
近期股債市場同時反彈,惹眾人矚目。內地放寬部分防疫政策令市場預期樂觀,但市場的通脹走勢依然難料,美國終端利率進一步調升,未來市場究竟會如何走勢?
美國2022年中期選舉舉行投票。多家傳媒推斷,共和黨有望從民主黨手中,重奪眾議院的控制權。至於參議院會由哪個政黨取得控制權,彭博社報道,關鍵落在3個州的席位。
中國在各國的GDP、經濟甚至出現負增長,與匯率貶值的國際形勢下,人民幣的貶值幅度最低,出口與GDP仍能保持穩步增長,與美國相對之下,優劣立見。
香港除了要搶人才、吸引人才及培育人才外,鼓勵生育亦十分重要,鼓勵年輕人生育為未來的香港注入新動力,改善人口結構及挽留教育業界人才,方是可持續發展的正道。
控制芯片供應、控制石油能源、擴大歐洲邊界成為西方三大事,但都在2024年之後才見功,但TRICK(土耳其、俄羅斯、伊朗、中國、朝鮮)肯給歐美這個機會嗎?華爾街能不看淡歐美嗎?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本港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市場有充足流動性、彈性和合適的投資者保障,是亞洲最好的國際金融中心。他期望,今次峰會的分享,能讓投資者更了解和信任香港的市場。
財政部現在考慮出手,間接證明美債市場已出了問題。利率期貨顯示,市場預期明年利率會升至5厘,亦代表債息易升難跌,債息到底要升到哪個水平才是市場不能承受之高,答案很快會有。
俄烏衝突後,小麥價格瘋漲,黑海地區糧食出口中斷數月,從麵包市場可以得知現在歐洲人的處境。
究竟市場上似樣嘅經濟學家係唔係已經死晒?如果連伯老也可以攞獎,那麼格老是什麼?死鬼雪茄伏應該都被激得由棺材彈返出嚟!
宏觀經濟不是冷氣機,調整溫度後很快見效,貨幣政策有其「又長又多變的滯後影響」,我們今天看到的需求下降,5次加息分別有多少貢獻,只有上帝知道。
戴卓爾1979年上任時的通脹率是13%,2022年新首相繼承的通脹是10%,明年有多高,英國人很快就知道。英國新舊鐵娘子,可以拚一拚!
英鎊在宣布減稅後大跌,再在政府轉軚後收復失地,我認為可以兩種獨大的情況解讀。
新首相卓慧思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把火燒得連保守黨內部也有些疑慮,以減稅刺激經濟無可厚非,但英國經濟正處於動盪中,經常帳及財政同錄「雙赤」,擔心過激的政策會造成市場恐慌,認為減稅措施應有序推行。
觸發歐洲的通貨膨脹的近因主要是由於俄烏衝突引起的能源及食物價格上漲所致,但引起美國通貨膨脹因素的卻比較複雜,是由需求側上升、供應鏈短暫斷裂和能源及食物價格上漲所帶動。
9月的兩場國葬,英國比較風光,但皇室政府雙雙換人,英鎊危機湧現;日本人明白,脫亞入歐是百年夢幻,再不醒覺,帝國落幕。誰又料到9月會如此。
英國大選將於2024年初或之前舉行,若卓慧思未能帶領英國盡快解決連串內憂外患問題,不排除她會步上一任女首相文翠珊後塵,提早被迫下台,淪為另一位短命首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9月26日)發表網誌,表示隨着新增確診數字漸趨平穩,入境防疫措施放寬是「好消息」,香港將「邁向晴天」,呼籲市民各界加速做好復常的各項準備,捕捉經濟恢復帶來的機遇。
英國首相卓慧思剛上任便遇上英女王駕崩,未來將面對哪些難題?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英國面臨分裂危機,而面對通脹問題,戴卓爾夫人的做法是否值得參考?一起聽聽他的說法。
最近情況,平均租金升幅仍然高企,但新簽約租金升幅則一直跌了大半年,而且未有止跌跡象。如無意外,平均租金將會跟隨慢慢回落,帶動整體通脹由高處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