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是貴還是平?因人而異。對於月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絕對負擔得起,而且這些家庭的數量不少。
海之戀的發展商稱,買家中有65%是年約35歲的年輕人當中有不少都是成功靠父幹來圓上樓之夢。
其實新盤即日售罄的景象,非97獨有,2004年以來可謂經常都有出現。
為何在樓價高踞不下之際,投資者仍大舉追求高收益?
那些早已知道自己與買樓無緣的小市民對政府出新招已感到麻木。
近年樓價失控,其實並非坊間所言乃市場出現「炒賣」或「泡沫」之故,元凶其實是按揭辣招過猶不及之故。
如果林鄭仍要堅持其「港人首置上車盤」計劃,筆者只能祝她好運了!
建議政府與其動郊野公園的腦筋,不如當機立斷,限制無香港身份證人士購買住宅
本地樓價遠遠超越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已是公認的事實,但從最近兩星期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創新高來看,香港樓價在短期內仍會挑戰更高水平。然而,綜觀本地樓宇潛在供應量持續增加和美國進入加息周期,本地樓價究竟能升得幾多?大家根本難以給予答案,尤其是樓市已進入極度非理性亢奮期,正所謂人心難測,只要置業者相信仍有其他人在更高位接貨,這股「樓瘋」是會揮之不去的。 最近特首梁振英在一個論壇指出,自上年11月初推出新辣招後,絕大部份涉及買賣住宅交易均是香港永久居民,反映新辣招成功壓下投資意欲。究竟這結果是否辣招趕走投資者?答案當然不是,因為當政府改變遊戲規則時,市場參與者也會因應環境的變化而作出相應行動,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總而言之,隨之而來便是市場行為被扭曲了。 在新辣招推出後,不少城中富豪忽然變身「首置客」入市買豪宅,從而避開加辣(15%住宅印花稅),另外,有投資者也利用家庭成員入市買樓以不用支付額外稅項,更甚者是以首置身份,在一個交易中買入多個單位。根據報章報道,以上幾類置業者的數量佔成交總數相信不是一個低比重,究竟新辣招的真正威力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幾輪的樓市辣招和金融管理局不斷收緊按揭成數已令樓市需求嚴重扭曲,雖然私人住宅的潛在供應量已由梁振英在2012年7月上任特首一職時的約60,000個單位上升至現時的94,000個單位,但在內地買家入市和內地地產發展商以超高價投地的影響下,所謂正在增加的潛在供應也難以發揮作用,特別是鴨脷洲地王的誕生,市場預期在「麵粉貴」的情況下,樓價根本難以下跌,從來置業者情緒主導樓市的短期走勢,一旦市場情緒變得更樂觀,樓價仍會繼續攀升。 金融管理局的按揭措施令置業者更加關心私人樓宇的整體售價(lumpsum),地產發展商為了迎合這種市場心態也將部份私人住宅單位的面積劏細,最終形成不少劏房樓(或稱為超級迷你盤)供應市場,而這些細面積樓宇的呎價動輒超過20,000元,究竟這些面積小呎價勁貴的超級迷你盤是幫助上車一族,還是殺雞取卵?大家不妨細心思考。 筆者在2012年10月加入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從沒有想過香港樓市會惡化到這樣恐怖,中資買地已差不多廢了政府增加土地來壓低樓價的方法,即使地產發展商繼續劏細單位面積賣樓,但呎價也只會繼續上升,最終結果是令大部份市民反感,並形成難以拆解的計時炸彈。 無論誰當選下屆特首也沒有可能解決現時樓市的死局,但歸根究柢仍是現屆政府未能搶得更多土地作為發展居住之用。梁振英認為他已為樓市做了很多,但多並不代表是足夠,以現時樓市狀況來看,真是神仙難救了。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收入的貧富差距不能短時間處理,因為要通過教育。但是資產貧富差距,卻能通過改變房屋政策解決。」
美國第一季經濟收縮比市場預期差,不過屬於季節性因素,而深受兩地影響的香港市場明年將會如何發展?就此我們專訪了恒生銀行執行董事兼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主管馮孝忠先生,探討一下 2015 年的金融、經濟的發展走勢。
人人慨嘆蝸居難求,曹仁超覺得最可悲的是,香港人最大的願望竟然是買樓收租,包括大學生。「即使好運或者憑父蔭,25歲前儲到首期,開始供款,供到45歲為止,到時都不用想創業了。所以我經常寄語年輕人,不要讓500尺綁住你的青春。」
在本部分,講者將討論提升至宏觀層面,探討聯繫匯率、美國經濟及環球形勢對本港樓市的潛在影響。在最後,四位講者亦分享了他們對本地樓市的展望。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早(25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因應庫房出現大額盈餘,政府又再推出多項一次性紓困措施(俗稱「派糖」),包括向領取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及傷殘津貼人士發放額外兩個月津貼,為公屋租戶代繳一個月租金,並設措施援助受佔領行動影響的相關行業。然而,大眾關心的樓市問題,除了增加土地供應外,《預算案》卻未見任何「加辣」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