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環境關係密切,但並非機械式的直接對等,最終還要看人體對外界因素之反應,具體症狀才是決定病邪性質的根本依據。這就是「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之本意,有助減少自我體質認知的方向性錯誤。
本月的氣息比較浮躁,人會變得稍為煩躁。故此,朋友、同事或家人見面聚會,會較容易因少許問題而發生衝突或糾紛。
「全人健康」的目標與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普度眾生的本懷是一致的,而佛教徒修行的前提是發「菩提心」,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六度四攝,有助培育社會健康。
你沒有病但經常感到倦怠、夜間盜汗、時常大便秘結、感胸悶、常感口有苦味、性欲減退、夜眠不寧、時常吞酸、骨節酸痛、眼睛時常無故流淚,那你就是患上了亞健康。
保健食方助青春期少女減輕失眠、頭昏沉、記憶力減退、食慾不振等症狀。
亞健康是介乎健康和疾病之間連續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由於不斷受社會環境、傳統觀念、家庭方式和生活行為衝擊精神心理及機體適應能力,在生理機能底下,達到臨界狀態。亞健康狀態要特別注意調養精神,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