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買得愈大,慳得愈多」,在折扣高的情況下,只要負擔得起,似乎買市區居屋、以及較大單位,得益較大。
新加坡以公屋為主,從福利擴展至商品;香港以私樓為主,從商品伸延至福利,兩地政策起點有別,定位不同,但殊途同歸。
現在的加息速度,與通脹水平還有距離。要達致實質負利率,令樓市跌,起碼兩年時間。
當前樓市興旺期超過了10年,很多人或許已忘記,九七金融風暴之後樓市一片慘淡,政府推出居屋發售時竟然無人問津。
社會住屋若由單位不得流通的公營房屋所主導,成為壓倒性的房屋體制,對經濟繁榮、社會凝聚力、政治包容性都會造成損害。
資助出售公營房屋單位的計劃,可為低收入與中等收入階層重燃希望。計劃關鍵不在派錢,而在精打細算,重新調配。
以傳統結構性空置率5%計,即使實際空置者有3%,開徵空置稅也雷聲大雨點小於事無補,邊際供應也未必顯著改善,而行政費訴訟費大增,甚至得不償失。
鑑於填海與改變土地用途困難重重,在增加房屋供應上屬中、長期策略;若要立竿見影,必須在公營房屋界釋放市場威力,以解決老大難的房屋問題。
時代背景影響一代人的命運。我們必須感謝時代的賦予,以及了解年輕人對社會不滿的新時代背景,不要隨便說「我們勤力,年青人懶散」之類令他們氣餒的說話。
政府房屋供求管理政策過猶不及,五年多來辣招不盡、樓價升完又升,原本寄望政府出招抑壓樓價的市民,多已變得失望。
總結五年經驗,辣招遏抑置業需求,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有目共睹。轉手及按揭市場失效,發展商當道,樓價反節節飆升。
新一年已至,政府是時候重新思考,如何解決房屋供應問題,展望特區公營房屋政策的承擔,在租與置之間尋求善策了。
林奮強數字背後的含意,是樓抵買,因此政府應鼓勵大家買。這樣的政策分析也有點太騎呢吧?
香港大部分強積金帳戶存款少於20萬,難付首期。即使以強積金買樓,也不宜花盡整筆存款來付首期。
容許強積金有更靈活運用及作為支付置業首期等,都應持正面態度看待。
市民自己賺回來的錢,市民自己應有支配權,無需政府代勞。
土地供應是長遠的解決方法,但遠水救不了近火,現時市民最貼身的「近火」,就是置業問題。
首置上車盤既是資助房屋,資助愈優厚,條件便愈嚴苛,換樓也愈難,轉場私營房屋阻力便愈大。
香港是自由社會,容許有人選擇做「樓奴」,而他們的購買力,一樣對樓價有支持作用。
影子銀行之為影子,在於監管者對其了解不深,掌握的數據有限也無權要求更多。
內地資金之外,父母為子女置業已成為了風氣,以前如是,現在更屬於必然。
政府需加強調控樓市,以免樓市爆煲。
到了目前的地步,這已非樓價和房屋議題,而是會引起中港深層次矛盾的政治問題,不是單靠什麼「辣招」就可以解決的
在政府未找到有效的新藥方之前,我建議不妨把舊藥方反過來用,我估計效果會相當不錯。做法是從加辣變成逐步減辣。
如果林鄭仍要堅持其「港人首置上車盤」計劃,筆者只能祝她好運了!
即使政府不斷推出新辣招,亦無法阻止資金千方百計流入房地產市場。
「香港很多低收入人士居住私樓,他們多數都是單身男士,住的是只有一個床位或困於鐵絲網之中的籠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