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國文化

悼念霍韜晦教授
作者:王耀宗2018-06-14
霍韜晦教授於2018年6月6日中午因病安詳辭世,享壽七十八。霍教授以廣博的中西哲學知識,深刻的人文主義情懷,敏銳的時代觸覺,對當代的現實政治、社會、道德問題提出反思及論述,實在有啟迪人心的巨大作用。
沒有文化,等於靈魂沒故郷
作者:洪 蘭2018-04-07
每次回台省親,他都帶《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那些他年輕時想都不會想去看的書回去。年過半百,更能領悟古書詩句中的意境。藏書中的生命經歷,成就文化的根,若拔掉根,人們還剩下什麼?
饒宗頤:我不贊成「國學」這個說法
饒教授曾言:「以文化超越政治、世俗而得大自在,中國文化是安身立命的存在方式。」他主張用「華學」一詞,因其超越國度,直指文化內涵。
回眸一甲子
作者:國學新視野2018-01-22
回眸中大藝術系一甲子的發展,正是窺視香港高等藝術教育的最佳窗口,同時見證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是如何成就一個藝術人才的搖籃。
謝妙純:高山流水
作者:張灼祥2017-12-16
「彈奏古箏,是在承傳中國文化。專心一致去彈古箏,我可以安靜下來。」
白先勇:政治影響文學,但文學一定要獨立於政治
作者:編輯精選2017-11-28
要保持文學的獨立性,只要不是直接批評政府、直接批評政治,政府也不管你的。當時還有有限的空間,有限的自由。
白先勇:台灣應謹記文革教訓 中華民族需要一場文藝復興
作者:編輯精選2017-11-27
白先勇教授認為,「五四」以來,中國為了救亡圖存,全面倡導西式教育,以致中國傳統日漸式微,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幾乎沒有發言權。時至今日,中華民族自我救贖的方式,應該是重回傳統、發起一場新的文藝復興。
好學皇帝
作者:邱國光2017-11-07
康熙曾對講官說:「向來隔日進講,朕之心猶然未愜。嗣後爾等須日侍講讀,闡發書上旨,為學之功,庶無間」。可見年少的康熙勤學不休,以天天讀書為樂事。
以詩情感悟生命
作者:蔡國光2017-05-23
儒家思想,立本於個人主體的肯定,仁心性善,彰顯為人情,就是仁義、仁愛的延伸。
周功鑫:為甚麼要孩子學習中華文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15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能處理的往往比我們想像得多。
中國文化的秘密花園
作者:楊佩珊2017-03-28
回想兩年前,香港開始盛行一種小玩兒——秘密花園填色畫冊,不論是辦公室女郎(OL)、一般的家庭主婦、學生少女等都通通化身為秘密花園的園丁,一有空檔時間便在家或在午膳時間在辦公室密密地填色。人人都迷上了這一本填色畫冊,街上也賣到成行成市。這個填色畫冊玩兒成為熱潮,有藝術治療師曾解釋填色具有治癒力,因為都市人精神壓力大,容易感覺緊張和焦慮,這些情況都是大腦內的杏仁核發出的訊號所致。《秘密花園》填色畫冊內存有蔓陀螺、禪修畫的構圖,藝術治療中都會用到相類近的工具。藝術治療師亦指出藝術治療會較強調創作和表達,單單填色畫冊未必能完全達到治療的效果。   書法初衷是陶冶心靈 作為典型的都市人,日常的學校工作的確使人精神壓力大,容易感覺緊張。兩年前我並沒有選擇參與作為小園丁的熱潮。反之,我選擇了一種集中國文化、藝術、創作和表達的玩兒——中國書法。開始學習時,只是想學一門玩兒陶冶心靈,隨意的就在家附近的畫室報了成人書法班,上課後才知道班中只得我一位成年人。轉眼間,也快學習了差不多兩年了,由我一位到現在三位同學了。未正式接觸書法前,我也只視書法為中國文化版的秘密花園畫冊而已。但學習久了,才發現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絶對是一門學問。學習過程中發現單是在紙、筆、墨、印章、裝裱的製作及選材上,已可算上是一個文憑課程的內容。紙有生與熟之分,當中吸墨的程度不一,適合不同的使用者。筆從選擇不同類型的毛到筆的製成,過程手工精細講究,亦分不同的筆性。磨墨的過程是學習定靜的功夫,而墨來自硯,硯更具有收藏及投資價值。印章雕刻及裝裱技術,更是中華文化的一門藝術。書法用的碑帖,字裡的文章能令人感動,而碑與帖也存在着南北兩方的文化,字裏行間的傳頌、書牘信札和詩人的抒情表達也很有學習及鑑賞的價值。書法在中華文化歷史中源遠流長,蘊含數以千計的文化遺跡,既是我們民族遺產,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學習書法的初衷是陶冶心靈,希望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讓心靈能獲得休息和舒展的空間。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不經意地發現了學習書法的神奇效用。每星期上課及練字用上差不多兩個小時,在臨碑帖的過程中,讓自己全然放下心中煩憂及忙碌的生活步伐,專心一致抄寫及思考碑帖或詩詞內容。每次學習新碑帖的初期,總會有未能盡善及不足之處,要學習接納自己的不足,並透過反覆的失敗和嘗試才有進步,還要學懂平靜地欣賞別人和自己的優點,與及積極面對的求進心態。每一次工作感到疲累乏力時,這一小時的心靈洗滌,成為了心靈更新的良藥,那種神奇的效用,讀者們嘗試過後便能深深體會。 不論學習中國書法、茶道或是剪紙,當中都包括了心靈的治療(Therapy)、欣賞和鑑賞(Appreciation)、文化學習(Culture)和學問(Knowledge),就讓我稱它為「TACK教育」。社交網站內有時充塞着對社會和生活的控訴,內容令人厭煩,同時也充滿負能量。都市人與其花一小時在網絡中收集負能量,倒不如嘗試逛逛這個中國文化的秘密花園——中國書法,給心靈來一個SPA。家長們也可考慮除了那些入學需要的課外活動外,也讓孩子接觸這些「TACK教育」,為他們的心靈打下防疫針。
古箏世家鄒倫倫:不愛孤芳自賞 一曲《青花瓷》又何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9-24
古箏表現力豐富,鄒倫倫並不偏愛哪一種。修行夠了,「和樂器融為一體,隨你怎麼用都可以。」
白先勇談新聞自由・政治・文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4-09-13
我認為香港作家應該寫香港的文化,香港人的生活,若真的寫得出這種獨特的文化,我認為一定會暢銷。可惜,在香港還沒有這樣的書,電影反而有,而且很多都拍得好,但書卻還沒有。